40年前的秋冬交替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开启了一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伟大探索——南极科学考察。从此,地球两极持续涌现着中国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勇斗极寒、坚韧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推动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开设“中国极地考察40年系列报道”栏目,今天推出第二篇——《突如其来冰山崩 戮力同心“中山”成》。
纯净天地、冰雪世界、憨态生灵,南极洲美得让人窒息;暴风肆虐、高寒缺氧、冰隙丛生,南极洲也险得令人胆寒。自18世纪以来,世界许多探险家、科学家不远万里、不辞艰辛去发现南极、探索南极、研究南极,皆因回味无穷的自然存在和引人入胜的无穷奥秘。
我国虽然于1985年在西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但是就1400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的南极大陆来说,仅仅依托南极圈外的站点开展考察,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要求还差距很大。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谋划在拉斯曼丘陵建立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极地”有“航线”
拉斯曼丘陵位于东南极大陆边缘,面积近40平方公里,地处南极圈之内,紧邻普里兹湾,靠近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在这个位置建站,进,可深入南极内陆;退,可航行海上,是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冰锁“极地”号
经过20天航行,“极地”号进入南大洋西风带,在风大浪急中摇摆前行。为确保安全穿越西风带,船长魏文良带领船员在驾驶台持续工作60多小时。
突围建“中山”
中山站落成典礼现场画面。(剪辑自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
中山站越冬宿舍楼、综合办公楼内景。(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探极”公众号 赵勇供图)
“绿鲸”极光和中山站。 李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