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来日本时,买的两件“家用电器”:
一台Sony收音机,一台Nikon FM2(相机)。一个输入设备,一个输出设备。
当时买收音机,其实是作为防灾用品,因为大地震来临的时,有可能遇到断网/断电的情况,而广播信号,基本不受影响。
通过电台去传播救援信息,在2023年的今天,依然是主流的/有效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操作简便,不用充电(两三年换一次电池)。
不过,大地震没等来,倒是在里边发现了许多好歌。2015年,我在网易云开了一个电台,里边分享的日语歌,全是我在广播里听到的。
而那台Nikon相机,更是带着我一头扎进摄影的世界里,至今都没能出来。
我经常说,学摄影,我只花了一周时间。那是因为,FM2是一台全手动的胶片相机,如果不搞懂曝光的原理,哪怕是连一张正常的照片,也拍不出来的。
于是,我当时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没日没夜的研究“光圈/快门/ISO”,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边上网看教程,一边用FM2来实操。从那个星期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学”过摄影了,剩下的全是玩儿。
后来,进进出出买过的相机不下30台(数码/胶片/135/120)。FM2在第二年就转让了(春节回国时,卖给了豆瓣”胶片“小组的一个网友)。
前几年无意中在旧书店,遇到这张FM2发售时的海报,被上面的标题所吸引:
I LOVE MANUAL(我喜欢“手动的”)!
买回来,挂墙上,为的是经常提醒自己:科技在增强、扩展人类能力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对人类实施“无痛截肢”!
没有了导航,基本就“不会开车”了。 输入法打字越来越快,会写的字越来越少。 社交媒体上聊的火热,一见面全都变社恐。 轻松获取海量信息,却无法专注的读完一本书。 4000万像素/60点自动对焦/每秒30张连拍,却难以得到一张值得回味的照片。
……
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们应该审慎地、有选择性地接纳科技与技术。毕竟,无论是大脑还是四肢,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
有人说,那么多自动化的机器不用,为什么要抱残守缺呢?
刚好相反,正因为抱残,所以才不残,因为守缺,所以才不缺。
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国家,那么,它的魅力便在于:
既拥抱现代文明,又坚守传统文化。
By:东京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