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鼓励患者“随手拍、及时拍”,对医生进行举报和监督

文摘   2025-01-22 20:56   山东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没有尊重何谈信任,鼓励患者拍照举报医生就是在“拉仇恨”!



山西省开展医德医风专项整治行动,该省卫健委明确提出鼓励采取“随手拍、及时拍”等举报投诉方式,自觉接受就医患者、社会群体和媒体的监督。

对于普通人,有人觉得这下有了维权 “利器”,能更好保护自己权益,而医生群体就像是炸开了锅,不少医生感到委屈和愤怒,觉得自己工作时像被 “监控”,尊严和隐私都没了保障。

这一政策究竟是推动医疗行业进步的 “妙方”,还是破坏医患关系的 “毒药”?

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


01

这一政策的出台,源于山西省文水县那起令人痛心的 “老人病危求救,医生却在拍照” 事件。当时,文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们正忙着为制作科室简介宣传册集体拍照,对于病房里病危的老人迟迟未予以及时施救,最终导致老人死亡。事件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当地官方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的事件。随后,多名医务人员受到处分 。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全面提升全省医疗卫生行业的医德医风,7 月 25 日,山西省卫健委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开展医疗卫生行业医德医风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在这份通知里,明确鼓励采取 “随手拍、及时拍” 等举报投诉方式,呼吁就医患者、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积极行动起来,对医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督 。其目的,就是希望借助群众的力量,让医务人员时刻保持警醒,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坚决杜绝违反医疗核心制度等问题的出现,从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让患者能够放心就医 。


02

各方反应

(一)医生群体
这一通知发布后。众多医生对此纷纷表示反对,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抒发内心的愤懑。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时刻担心患者病情,现在还得时刻留意自己有没有被拍,这工作还怎么干?” 一位医生无奈吐槽道。在他们看来,被患者 “随手拍”,无疑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工作,隐私被无情侵犯。

“看病本就需要全神贯注,可现在心里总像悬着块大石头,生怕被挑出毛病,压力实在太大了。” 另一位医生如此说道 。

医生们普遍认为,患者拍照行为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原本专注于诊断病情、思考治疗方案的他们,会因担心被拍而分心。

有医生诉苦:“以前看病能全身心投入,现在得时刻注意言行举止,效率明显下降,这对患者治疗也不利啊。” 而且,这种时刻被监督的感觉,让他们心理压力剧增,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医生为了避免麻烦,在治疗时过度保守,不敢大胆尝试创新治疗方案,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 。

(二)患者群体
患者群体对此态度不一,看法存在明显分歧。

一部分患者对 “随手拍、及时拍” 表示支持,在他们眼中,这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一位患者表示:“之前看病遇到过医生态度不好的情况,要是当时能拍照举报,说不定能让医生更重视我们患者。” 他们觉得,通过拍照监督,可以有效促使医生提高服务质量,避免出现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而保障自己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

然而,也有不少患者对此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这一政策会让医患关系愈发紧张,原本就脆弱的医患信任进一步受损。“去看病时,医生要是总防着我拍照,还怎么安心沟通?” 一位患者无奈地说。在他们看来,看病是一个需要医生和患者相互信任、密切配合的过程,过度监督会破坏这种信任氛围,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墙,最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


03

“随手拍” 的利弊

(一)积极方面
不可否认,“随手拍、及时拍” 政策,确实有一定积极意义。从监督违规行为角度看,它就像一把高悬的 “利剑”,让医务人员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 。

以往,个别医生可能存在收红包、过度医疗等违规操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这些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有了 “随手拍”,患者就成为了监督的 “眼线”,一旦发现此类行为,能及时记录并举报,这无疑能对违规行为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促使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减少违规操作的发生 。

从提升患者服务体验层面来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医生态度冷漠、沟通不畅等问题,这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感受。“随手拍” 政策实施后,医生会更加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

(二)消极方面
“随手拍” 也存在诸多弊端。在侵犯隐私方面,医院本就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患者在 “随手拍” 过程中,很难保证不拍到其他患者。这就可能导致其他患者的隐私泄露,比如患者的病情、个人信息等被无意曝光,给其他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而且,医生在工作时,也有自己的隐私需求,频繁被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毫无保障,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

从激化医患矛盾的角度看,这一政策无疑在医患之间竖起了一道 “不信任” 的高墙。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会时刻担心被患者挑毛病、被拍照举报,从而变得小心翼翼,甚至畏首畏尾。而患者在就医时,也会因为担心医生对自己有看法,而不敢完全信任医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会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原本应该是相互协作、共同对抗病魔的关系,可能会演变成相互防备的对立关系 。

再看证据效力问题,“随手拍” 产生的证据属于电子证据,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存在很大隐患。电子证据容易被篡改、剪辑,一段原本正常的诊疗过程,经过恶意剪辑后,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误导公众和有关部门。而且,照片和视频往往只能记录某个瞬间或片段,无法展现整个诊疗过程的全貌,很容易造成断章取义的情况,无法真实反映医疗事件的真相 。


04

法律与规定层面分析

从法律视角看,患者拍摄就诊场景,并不触碰法律红线。资深医疗律师宋绍辉表明,当前没有法律明文禁止患者在医院拍摄 。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能随心所欲地拍摄。患者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得履行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要全力维护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 。

国内医院对于患者拍摄行为的规定,可谓是五花八门,差异巨大。绝大多数医院在这方面处于 “空白” 状态,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能否拍摄 。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则态度鲜明,在其《病人约章》中白纸黑字地规定,严禁在院内进行采访、拍照、摄影或录音,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医疗秩序、保障病房安宁以及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 。不同医院规定的差异,也让患者和医生在面对拍摄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不已 。


05

国外经验借鉴

在国外,美国构建了完备的医生监督体系。医疗差错或纠纷善后体系、医生自律组织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和组织,三方形成强大合力,全方位监督医生行医行为 。一旦医生出现违法或失职行为,面临的将是吊销执照等严厉处罚。这一体系极大地保障了患者的权益,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

而德国的做法也别具一格,通过联邦医学会、保险公司和联邦卫生部多管齐下,对医生进行定期审查和不定期抽查。从医疗水平到服务态度,从处方合理性到是否存在违规行为,都进行严格监督 。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严肃处理,确保医生始终保持较高的职业水准,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


06

一点建议

若想真正改善医德医风,“随手拍” 并非良策,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是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医德医风培训,深入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让他们深刻理解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

同时,开展先进事迹宣讲活动,邀请行业内的楷模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向榜样看齐,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还可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不良医德医风带来的严重后果,敲响警钟,增强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 。

完善投诉机制,能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维权途径。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投诉受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接待患者投诉,确保投诉渠道畅通无阻 。对患者的投诉,要进行及时、深入的调查,一旦查实问题,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这既能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对他们的重视,又能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医务人员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

建立医患沟通平台,有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医院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沟通平台,方便患者与医生随时交流病情和治疗方案 。同时,定期举办医患沟通会,让患者和医生面对面交流,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意见,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误解和隔阂。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能有效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


07


山西省卫健委鼓励患者 “随手拍、及时拍” 监督医生这一政策,虽出发点是好的,旨在改善医德医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诸多争议,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一政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医患关系的敏感与脆弱,也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绝非简单的 “一拍了之” 。

在医疗这个特殊领域,医生和患者本应是携手对抗病魔的亲密战友。我们应摒弃对立思维,寻求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方式来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比如,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完善医疗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让患者安心就医、医生专心治病的良好医疗环境,让医疗行业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固堡垒 。



END

被监控的是“医生”还是“犯人”?

警惕!泰缅边境诈骗对医护人员下手了

被投诉的三甲主任:坚决不道歉!

离谱!这家医院竟用体检卡抵工资!

取消医务人员编制风声再起

为了过年不值班,有医生2000元卖班

给熟人做手术反被索赔20万,医生冤不冤?


你花了   ·  来阅读
点个  再走吧~

医护资料分享
免费分享医护资料,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为医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