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补气第一要药”,可健脾胃而升清阳、燥湿祛痰、通便止汗

美体   2024-11-14 08:35   山东  

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中医养生也非常重视对于脾胃的调理,流传于世的各种养生方法都有其特别之处,不论是传统养生方法还是现代养生策略之间没有孰优孰劣,正如中医对中药的选择,没有哪些中药更好,只有哪些中药更适合自己,仅此而已。

比如大家常说的养脾胃,就有一味中药专养脾胃,是补养脾胃之君,或许比参、芪之类更适合,它可健脾胃之气,升脾胃清阳、燥湿祛痰、通便止汗,它就是白术。


在很多人眼里,白术的性味苦温,就是一味健脾燥湿之品。虽然也有“健脾”的能用,但燥湿才是它的主要功能,在健脾补益上不如人参黄芪


其实不然,在历代医家眼里,如果只论养脾胃,清代名医黄景芳在《本草求真》里就提出,认为白术是“脾脏补气第一要药”。《本草通玄》更是明确“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白术的养脾胃,那就是让脾胃的运化更强大。但在此之外,还有很多常用的功能:


1、白术健脾也能补脾气:


很多人只看到白术“健脾燥湿”或者性味苦温的特点,认为它在脾气虚的情况下就不合适了。


其实,在历代医家的手里,很多脾气虚弱之证,比如现在常见的亚健康,多数有气短乏力、神疲食少、大便秘结或者稀溏这些表现,这时候的白术,就能调理这种亚健康。


比如著名的四君子汤,不就是健脾益气的基本方吗?里面的白术,真的只是为了处理脾虚生湿?


显然不是,白术的健脾补气也是不容忽视的,古人甚至有用白术一味熬制成膏以补益脾胃中焦的做法。


而且,脾气虚必然有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及时得到运化输布,就有可能成为水湿。这时候的白术,健脾益气的同时还能燥湿,可谓是标本同治。


但历代医家对白术的使用有多种炮制方法选择。比如湿气重而气虚不明显时,可以直接用生白术;如果气虚明显而湿气较弱时,可以用土炒白术;如果气虚腹胀明显则可以用麸炒白术。还有蜜炙白术,补脾益气之功更强,但更适合脾气虚而没有运化不好的情况。


古代儿科常见脾胃虚弱,诸如停食、食积等消化不良的问题,因为小儿脾胃娇弱,父母喂养不利或者受生活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厌食、大肚子、流口水这些问题。


这时候,白术也是很常用的,常与鸡内金、扁豆、陈皮、茯苓等配伍,或者碾碎成粉末和米粉之类蒸熟成糕当零食吃。


2、升提脾胃中焦清阳之气:


脾胃中焦为全身气机之枢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而脾虚气陷是最明显的一种。


而白术苦温燥化之性就能升提清阳之气,主要就是脾的气机,所以对于各种脏器下垂、维固不利之症,白术常与升麻、黄芪配伍,比如著名的补中益气汤。


3、改善大便:


大便的异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便秘,二是腹泻,白术却都能适用。


从外观上看,生白术质地偏于甘润,古代有调治便秘的单方,那就是一味生白术熬水喝,或者根据寒热偏颇配伍干姜或者地黄。


如果是拉肚子,尤其是气虚运化不良的腹泻,一般用土炒白术更为妥当。


4、白术燥湿祛痰:


请注意,这里的燥湿祛痰是两个内容,燥湿,指白术能够健脾燥湿而利水,对于水湿停滞积聚之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之类配伍。


当然,如果说是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湿停蓄,则还需要和肉桂、附子、生姜之类配伍。


而白术祛痰的说法,一般是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而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痰饮,用白术能健脾而燥湿,既从源头上消除痰饮的形成,又能直接消除痰饮,毕竟,痰也属于一种阴湿之邪,比如经方苓桂术甘汤。


5、止汗出:


白术的止汗出针对的是虚汗类型,主要原因是中气不足而卫气不固,肌腠开泄而汗自出,也就是指常说的“自汗”。


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就有生白术散用以调理气虚自汗的做法。


止汗之功,白术常喝黄芪、防风配伍,如玉屏风散,固表止汗之功更为显著。


用白术养生还有一个小的技巧,那就是生白术更偏于燥湿利水,而炒白术更偏于健脾,不论哪一种白术的用量也不能太多,除特殊情况之外都是以6之12克为度。此外,还有两类人不适合用白术,一是阴虚燥渴的人;二是气滞胀闷却没有脾虚的人。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药方子,仅供学习交流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标我又没点赞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统会默认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药知识的相关资讯,最后就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方便中医药人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成长进步。中草药知识大全准备建立个交流群,如需入群请添加小编微信,注明身份。小编邀您入群。


中草药知识大全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转发,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的中草药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