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林少陽教授:在東亞歷史中重審「文」的意義

时事   2025-01-06 19:45   中国澳门  


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自幼嗜讀中國典籍,15歲時卻決意修習日文,開始探索東亞的文化與歷史,尤其是從「文」的概念著手,考究其在現代衰亡的因由和在全球化世界的意義。

林少陽教授


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漢字文化圈


林教授祖籍廣東紫金。在四壁書架環繞、藏有上千冊中、日、英文書籍的辦公室內,林教授談到自己的學術發展,首先感謝父母引導:「我的父母都是中學老師,善於觀察學生潛能,引導我從小學習文科。」


林少陽教授的辦公室藏有逾千本中、日、英文歷史書和古籍


1977年,內地恢復高考,15歲的林少陽於第三年參加。高考前夕,他偶然看到一本中日字典。「我發現日文也使用漢字,非常好奇為何一種外語會使用漢字。這份好奇心成為我研究日本的契機。中日同屬漢字文化圈,文化既相似、又不同,我開始思考,在歷史上除了戰爭外,中日之間還有甚麼關係?」這些疑問驅使他踏上學習日文的旅程,也使他對日本的好奇與對中國的思考相互交織。「我視東亞為一個整體。我的中國研究和日本研究從一開始就是在一個超越民族國家框架的東亞框架出發。當然,這個東亞也是置於全球史的脈絡之中。」



廈門到東京的學術路


林少陽入讀廈門大學外文系後,受到來自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中國先秦思想的森秀雄老師啟蒙。森教授對教學非常投入,並且邀請林少陽等三、四位優秀學生每週到他家中研討,讓他們在大四剛開始時便幾乎提前接受碩士層次的訓練。「我在大學時就對學科的設置存疑。在強烈的求學好奇心引導下,我得以在一、兩年內學會日文,又在森老師指導下在三、四年級研習東亞歷史和文化,可以說未有太受封閉的學科制度所限。我能在學業上有較快的提升,大抵要歸功森老師啟蒙,至今我仍感激不盡。」


這時,林少陽已決意成為學者,於是赴吉林大學攻讀碩士。他的室友來自哲學系,自己則屬於文學專業,但他對「文學」這一制度有許多疑問。他對文史哲都高度關心,研究題目則偏向思想史。



探索日本思想史


林少陽往後再到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深造,後來在該校任教多年。他表示:「戰後日本社會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但知識分子崇尚法國和德國思想,同時將美國視為日本國家權力的一部分。我的導師小森陽一是日本反體制知識分子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有一種無所不包的『文學』概念,以『文學』為材料研究日本近現代史。」林教授在日本深造和任教時常與幾位日本著名知識分子深度交流,這對思想史研究者來說有點像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是一筆寶貴的資產。「這也激發我深入探討東亞『文』的傳統與知識分子的關係。」林教授視「文」為一種漢字圈知識分子的無神「宗教」,而他的日本思想研究則主要涉及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江戶日本,以及20世紀戰後的日本。



「文」無定界


林教授認為自己是典型的近現代思想史研究者,但他的「近現代」是始於16世紀末,有別於一般認知。他早年便對東亞傳統中「文」的概念深感興趣,最初是因為對其在現代的消失感到困惑。這也是他的博士論文的焦點之一。「『文』這概念源於先秦時代,《論語》即充滿對『文』的討論,涵括我們今天稱作文學、歷史、哲學、語言的內容。六世紀初的《文心雕龍》更將山川動植物皆視為『文』,不只是英文『literature』那種以小說為中心的狹義概念。我從年輕時便很反感學科劃分制度,這一態度直接影響我的學術起點和之後的發展。」他後來留意到,「文」也是中國傳統中有關政治、道德、甚至宇宙秩序的一個複雜概念,很難清晰定義。比如,體現在外交關係中的「文」多以儒教話語出現,強調德治或文治,也是一種以中國中心的形式出現的安保平衡。朝貢禮儀和立足於這一禮儀的秩序是這種體系的典型體現,而當這一秩序失敗時,便會出現戰爭(武)的問題。因此,他近年除了研究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東亞的朝貢秩序,也探討這一秩序失敗後東亞的戰爭問題。


林教授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者研究的是問題而非「學科」,不應「有學無問」:「我們帶著問題進入某個領域,自然也當準備隨時到其它領域尋找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視角。例如,近年我研究東亞朝貢禮儀與『文』的關係時,發現傳統歷史學的相關論著無法充分釋疑,要借助社會科學的方法,比如一些人類學、宗教學的儀式研究理論和社會學的理論,才有較具說服力的答案。」



研究章太炎思想二十載


林教授在東京大學求學治學期間,開始關注「文」與當時在日本盛行研究的法德思想家(如德國的解釋學思想家、法國的薩特、福柯、德理達)的關聯,這也為他試圖重構「文」提供新的角度。林教授認為,東亞有一位與這些西方思想家有相通之處、但政治經歷更為傳奇、且與日本關係深厚的中國思想巨擘。他就是與孫文、黃興並稱清末「革命三尊」的章太炎(1869—1936)。


林教授表示,章太炎深諳「文」的力量。清末革命期間,孫文在革命團體同盟會統籌全局,章太炎則以思想和文字推動反清革命,建立民國,並倡議亞洲各國的革命者團結互助,以解放受帝國主義和專制主義雙重壓迫的亞洲民眾。這些理念對後來的第三世界理論(即「弱小民族」話語)影響深遠。


2004年,林教授完成東京大學博士階段學習,旋即獲得該校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助理教授的位置,後來逐步升為教授。他也曾兩度因家庭原因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過去20年,林教授不斷研究章太炎及以「文」為手段的「革命」,這種革命有別於狹義的暴力革命。他的著作對相關研究領域產生深遠影響。2004年,他的《「文」與日本現代性》一書入選北京萬聖書園的年度排行榜。該書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作為理論概念的「文」被遺忘後首次再被提出,並以與歐美思想對話的方式重提。該書也是他的博士論文的副產品。他的一系列研究在日本也備受關注,原因同樣是「文」作為一個思想和理論概念早已被遺忘。2009年,他的日文著作《「修辞」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圏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出版。2018年,他的中文著作《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問世。該書以章太炎的思想為主軸,闡述清末革命如何以「文」為手段開展,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晚清革命和晚清思想論、一個與辛亥革命的傳統解釋迥然有異的新解。


林少陽教授的中文和日文著作



探討全球化下的澳門和東亞史


2022年,林教授加入澳門大學歷史系擔任特聘教授,兼任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學術項目與刊物主任,主編《南國學術》(澳門大學學報)。他表示:「來到澳門,與我的研究有一定聯繫。我近年研究1592年至1599年初豐臣秀吉試圖借道朝鮮侵略明朝的戰爭。這段歷史與澳門關係密切。如果沒有16世紀日漸成熟的歐洲大航海後的全球化貿易與明朝的朝貢貿易一體化的對外政策之間產生的相互作用,便不會有高度活躍的民間國際貿易網絡。沒有這段歷史,也不會有廈門、澳門這類新興城市。澳門在16世紀以來的全球貿易網絡中扮演樞紐角色,直接連接日本長崎與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賓,也間接連接歐美兩大洲。澳門不僅對研究中國自16世紀以來的歷史非常重要,對於研究16、17世紀的日本歷史也是不可或缺。」


同時,林教授關注「文」自16世紀以來在國際關係中的體現,並探究以「文」為基礎的秩序瓦解後的戰爭問題,追溯「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變。「我正在撰寫一本書,探討豐臣秀吉試圖通過侵略朝鮮進攻明朝的戰爭,研究時要參考在澳門的中葡文獻。」



重塑跨越國界的東亞傳統


來到澳門後,林教授的新著《戦後思想と日本ポストモダン――その連続と断絶》在2023年8月出版,這是中日英文學界首本系統探討二戰後日本知識分子思想與後現代思潮之間關係的著作。他正著手改寫為英文版,之後計劃出版中文版。同時,由於章太炎的著作比較艱澀,林教授計劃將自己對章太炎的研究翻譯,並進一步改寫為英文專著,以便西方學界認識這位思想巨擘。


全球史研究方興未艾,林教授指自己一直以全球史視角關注東亞的「文」在現代與歐洲思想之間的關係:「我自認是一位比較東亞研究者,透過比較研究來理解中國及其周邊地區。隨著研究日深,我越來越感受到,單靠民族國家框架來詮釋中國是非常狹隘的,甚至是非學術的。正如文言文一樣,先秦文化是東亞的共同傳統,但這一傳統在16世紀後深受到早期全球化的影響。我希望繼續追尋『文』的意義,使傳統的東亞文化價值在全球化的世界立足。」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long press the QR code and select 'Scan QR Code'.






文 │ 葉浩男

圖 │ 何杰平

編輯 │ 郭麗雅、葉浩男、林嘉敏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



喜報 │ 澳大教學素質獲國際認可


重磅 │ 澳大深合區校區奠基

傳承創新:澳大中醫藥研究

1月12日,澳大有盛事!



分享收藏點讚在看

澳門大學
此乃澳門大學(澳大)唯一官方帳號,歡迎海內外讀者訂閱,了解澳大的最新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