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與澳門特區一起走過25年

时事   2024-12-19 21:24   中国澳门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僅為這座城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為生活在這座城的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這一刻開始,澳門大學亦邁上了新的歷史征程,今期《澳大人》將駛著時光機,載上五位自1999年與澳大同行的師生,分享25年來與澳大共成長、與澳門特區共發展的故事。

澳大人與澳門特區共成長


鑄造澳門科研「金名片」


在電子領域最負盛名的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第71屆會議上,澳大憑藉14篇獲大會接納的研究論文,與韓國三星並列全球第一。「澳門芯」寫下澳門科創傳奇,令澳門科創閃耀國際舞台,率領團隊的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微電子研究院副院長麥沛然教授功不可沒,他為澳大芯片發明和技術創新奮鬥25年,見證澳大電子工程研究的發展。

澳大芯片研究團隊再於2024 ISSCC閃耀光芒


1999年,麥沛然入讀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學系。因成績優異,本科畢業時獲破格直接錄取讀博。就在他開始攻讀博士的2003年,他的導師馬許願教授創建了微電子實驗室,2011年升格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教授一直參與其中。「初到澳大時,電子工程研究相對空白,後隨著澳門回歸,投放於科技發展的資源增加,我們的實驗環境不斷改善。」

澳門芯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如今,在麥教授工作的研究院裡,配備了多部先進的設計工作站和精密的測試設備,為從事實驗研究的師生們提供足夠的硬件支持。當再次憶起實驗室建設初期的窘迫環境,麥教授依然感慨,「學校當年從舊校停車場騰出空間,籌建實驗室。由於面積有限,各研究組需要輪流使用實驗設備,但即使條件所限,仍無礙我們做好科研的決心。」


正是這股不屈不撓的精神,令澳大的芯片研究一步步邁向國際水平。曾於2005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功績獎狀」的麥教授,上月再獲授予「教育功績勳章」,他的建樹詳見於授勳介紹中:2009年,主導的「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大帶來首個在美國註册的科技專利。2011年,參與研發的集成電路技術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是澳門首次獲此殊榮。2022年,他研發的無電池智能電子技術榮獲騰訊Xplorer科學探索獎,成為澳門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典範,潤物細無聲。

麥教授上月再獲授予「教育功績勳章」


回望過去25載,謙遜的麥沛然教授形容是仰賴社會各方的支持,以及實驗室團隊日夜辛勤付出,才打造出「澳門芯」這一張澳門科研的「金名片」,令澳大逐漸成為各地莘莘學子慕名而來參與芯片研發的理想地。他深信未來在澳琴一體化發展下,澳大將繼續發揮好人才培養和研發基地的角色,讓更多的年輕人施展才華,為科技興邦貢獻自身力量。


與全球學術精英為伍


一間好的大學,離不開優秀的學生和卓越的師資。澳大在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躍升至第180名,「澳大取得今天的成績絕非偶然,而是師生長時間共同努力的成果」,與澳大同行25年的電腦及資訊科學系教授鞏志國概括道。他1999年加入澳大,一方面堅持做好學生引路人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以擁有一群具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同儕為傲,攜手為學術和科研打拼。

澳大在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

躍升至第180名


「不過,澳大都走過聘請師資難的歲月」。1998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的鞏志國,抱著一顆育人心來到澳門。「回歸時澳門經濟一般,教育、科技都是剛起步」,但他喜歡年輕的澳門,認定這裡將會掀開新篇章。「當時澳大對外地優秀師資的吸引力不大,即便到位後,亦不時見到有同窗離開大學。」鞏教授對教研崗位的堅守,因「一國兩制」優勢的逐步彰顯而得到回應,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澳大迎來多個重大的歷史性發展機遇,教研實力全方位提升,對優秀師資的吸引力大增。後來通過修改大學章程,辦學自主權續增,為全球延攬學術精英進一步創設條件,如今每年均有傑出學者加盟。

鞏志國教授


好的導師,猶如照亮學生奔赴前程的明燈。師資已具,大學實力遞升,「趕路人」亦應聲而來。鞏教授觀察道,澳大的新科研格局逐漸形成,在多個領域急起直追,成為後起之秀,令不少研究生將目光投向澳大。參與招生工作的鞏教授,對招生由難及易的轉變印象深刻,「十多年前,我到上海高校招生,當時學生都說沒聽過澳大。但時移世易,情況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如今我每年都收到海外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叩門,希望到澳大深造。」

澳大自建校以來一直重視國際化師資團隊的建設


鞏教授認為,澳大的科研佈局緊扣國家發展大局,回應澳門特區發展所需,同時亦順應世界數字時代趨勢,前景廣闊。2018年成立的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大學走在AI前沿搭建平台,而鞏教授也是實驗室籌建成員之一。他指出,大學此舉不僅進一步擴展科研領域的版圖,將成為吸引高端人才、優秀人才聚澳、留澳的動力,「日益強大的師資團隊、不斷提升的科研實力相得益彰,使澳大在科技創新的時代走得更遠。」

宋永華校長(右)與鞏志國教授(左)向研究生頒發最佳論文獎


把握科創興澳的機遇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的必答題,並非選擇題。答題方向之一,是高新科技產業,而解題的條件之一,則是科研成果轉化。澳大主動擔當起其中一位「解題人」的角色,搭建起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一站式服務平台,支持師生把技術發明推向市場,經由澳大孵化的科技初創企業,近年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由本地博士畢業生校友組建的智澳科技有限公司,致力將其研發的先進電力電子系統,如先進控制電流質量補償節能裝置、高效無線智能充電系統推向多元的應用場景,而公司的關鍵一角,正是微電子研究院、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副教授林智聲。

林智聲教授


1999年入學澳大的林教授,嘗試想象坐時光機回到25年前的情景,笑言若在彼時談產學研創新,可謂天方夜譚,「當時的我,應該無法想象有一日能夠和我的同事、學生,透過科創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但儘管如此,他從澳大碩士畢業時還是做了人生的一個重要決定:放棄了當時大學校園發展及工程處的行政職位及晉升機會。「我還是想挑戰自己,於是下定決心,繼續在澳大深造讀博,專攻電力電子技術」。他笑稱,這個選擇還是需要一定的決心和勇氣。


澳大節能裝置獲第48屆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林教授沒辜負毅然投身學術科研路的自己,秉持著以科技改善生活的初心,他奮鬥至今,與團隊一同自主開發多項嶄新技術,包括獲得多項專利及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低成本和低損耗先進控制電流質量補償節能裝置,以及近年專注的高效動態無線充電系統。後者的應用場景十分多元,試想象一下,如果無人船可以無線充電,就能省卻為替換電池或有線充電而配置的人力資源;再想象一下,在智能物流倉庫內,如果可以為自動導引車 (AGV) 邊走邊充,實現24小時無間斷充電,物流效率就能大大提升。於是,林教授協助學生,在澳大創新創業中心的支持下成立了智澳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企業度身設計及開發先進電力電子系統,成功實現產學研轉化。


回望成長之路,林教授感恩澳門得到國家的強大支持,感激澳門特區政府及澳大擔當科研人員追逐夢想的強大後盾,亦感謝他的博士導師韓英鐸院士的引領及意見,對他的成長及科研之路影響深遠。他認為,回歸後,澳門科技發展迅速,不僅誕生出具備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更讓莘莘學子擁有實現科研夢的機會,成為未來產學研融合創新的推動者。


打破澳門音樂沒前景的宿命


回歸初年,說要以做音樂維生,猶如痴人說夢,但澳大給予學生堅持追夢的勇氣。棋人娛樂製作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校友鍾楚霖的「音樂夢」正是從澳大啟航,他於1999年入學,修讀中國語言文學系,在澳大的成長經歷,賦予他無懼挑戰的膽量,他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創辦「棋人」,打破「澳門音樂和演藝人注定沒前景」的宿命。

鍾楚霖


在寶貴的大學時光裡,鍾楚霖既專注學業,也善用課餘時間,與一眾同樣熱愛音樂的朋友,在澳大組織大大小小的音樂活動,包括「原創歌曲創作大賽」,為推廣本地音樂文化播下種子。當累積豐富的統籌經驗後,他的腦海裡便萌芽了一個大膽想法:「畢業後若仍能以全職的身份,統籌製作不同的娛樂表演節目,人生將會變得更多姿多彩。」


為此,鍾楚霖提前鋪路準備。大二時,他創立了公司「棋人」,喻意人生如棋,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裡。如今,他已投身文化娛樂事業23年,不僅擁有專業的錄音室,支持本地音樂製作,更參與無數場大型巡迴演唱會的籌辦,助力演唱會經濟成為澳門「盛事經濟」發展版圖中的一環,支持澳門「演藝之都」的發展。


驀然回首,他感恩與澳大、澳門特區共成長,並說:「若生命中沒有大學那四年美好的成長環境,讓我們自由發揮所長,我們亦未必夠膽選擇創業。感謝母校的栽培,讓我們一起見證了澳門音樂由『無』到『有』的蛻變歷程,從回歸前幾乎沒有本土音樂,到如今澳門擁有超過100位全職的演藝工作者,澳門亦逐步成為世界級歌手舉辦巡迴演唱會的必經之地。」

鍾楚霖在2015年澳大開學禮上穿起畢業袍向新生分享其大學校園生活和創業經驗


用心點亮教育之光


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今天,獎學金的意義大多是讚賞和鼓勵;然而,在25年前的澳門,獎學金對一班貧苦學生而言,卻是改寫命運的鑰匙,彌足珍貴。校友陳雅雯1999年入讀澳大英語教育專業,畢業至今一直為澳門作育英才,如今在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英文部)擔任中學英文部助理主任。多年過去,她依舊對澳大無限感激,「我因為得到學校的獎學金才順利升學,否則我的人生路必定截然不同。」


陳雅雯在澳大畢業時的俏影

陳雅雯憶述,回歸初期澳門對教育投入相對有限,大學教育並不像現在普及。「由於經濟拮据,家裡無法付擔大學學費。幸好澳大給我獎學金,支持我延續學業。」她對母校的另一份感激來自於老師,「澳大英文教育專業的師資堪稱一流,對我們這些文學基礎薄弱的學生格外關心,給予許多指導,為我日後從事英國文學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到成為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陳雅雯堅守「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她說,這份信念,是源於澳大每一位恩師的以身作則,讓她深切明白為人師表的任重道遠。今年,她獲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頒發全額教師獎學金,遠赴美國參與中學教育工作者研修計劃,學成後為澳門英語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注入新動力。


生於斯、長於斯,陳雅雯春風化雨21載,見證回歸後澳門教育質量顯著提升,「我有幸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她希望繼續耕耘於教育事業,將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學生及年輕教師,踐行師者的責任擔當。

陳雅雯與學生合影


迎接新的發展契機


回歸25年之際,澳大人再次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校區的建設今月正式啟動,澳大成為了澳門首間將教學和研究延伸至深合區的高校,為澳門國際化高等教育事業譜寫新篇章。展望未來,澳大師生將再次把握好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澳琴兩地的聯動與互補優勢下,把大學打造成高水平科研創新基地、國際高端人才和師資集聚高地。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long press the QR code and select 'Scan QR Code'.


最新一期《澳大人》經已發佈,請長按二維碼瀏覽。




 │ 余偉業,實習校園記者胡經緯、齊子錚

 │ 實習校園記者童永明,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 樊越欣、關家熹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


慶回歸25周年 │ 澳大創新求變矢志卓越


喜報 │ 澳大教學素質獲國際認可


重磅 │ 澳大深合區校區奠基

首發 │ 一片看澳大遷校十年

傳承創新:澳大中醫藥研究




分享收藏點讚在看



澳門大學
此乃澳門大學(澳大)唯一官方帳號,歡迎海內外讀者訂閱,了解澳大的最新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