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澳門日報》今日以跨頁報道了今年迎來遷校十周年的澳門大學的最新發展情況。自2014年全面遷入橫琴新校園後,澳大努力耕耘,在多方面快速發展。此次報道深入探討澳大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以及為讀者展示其未來的發展藍圖,展現其矢志成為一所國際公認卓越大學的堅定決心和不懈追求。
《澳門日報》跨頁報道
彈指一揮間,澳門大學今年迎來遷校十周年。校長宋永華指出,澳大是「一國兩制」的見證人、受益者,澳大在這十年間努力耕耘,實現多方面的快速發展。展望下個十年,澳大將堅持立德樹人、繼續改革創新,矢志成為一所國際公認的卓越大學,竭盡全力擔當「一國兩制」事業的貢獻者。
澳大校長宋永華:
創新求變矢志卓越
澳大校長宋永華
澳大致力培育人才貢獻社會
宋永華形容,十年前從氹仔校區遷入橫琴校園,澳大實現從「潭山初建」到「琴島重築」。澳大師生感激中央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的傾力支持,得以在面積為原址二十倍的新校園上,編織一個更大的「教育夢」,不僅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擘劃研究領域佈局、構建社會服務平台,還積極拓展全球合作網絡、優化校園設施與環境。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間澳大辦學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學生人數從八千餘增加至一萬五千人,教研質量持續躍升,研究領域日益廣闊,國際聲望穩步上揚。在二○二五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澳大躍升至全球第180名;在二○二五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澳大排名第245位,成績令人鼓舞。
世界大學排名
學生規模
優勢學科
宋永華強調,澳大始終立足澳門,深耕細作,帶來高水平的社會服務,栽培一批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和創新型人才。同時圍繞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的發展定位積極作為。
展望未來十年,宋永華指,澳大必定堅守初心使命,緊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設立校區的新契機,以務實的態度勇於擔當,以拼搏的姿態創新求變,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與可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合區的高質量發展,為科教強國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1981-2024重要里程
完善教學體系作育創新人才
二○一四年遷校橫琴,成為澳大在人才培養上的關鍵轉折點。自此,澳大不再「有校無園」,大學人才培養策略持續完善,學生在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系統培養社會所需專才
澳大本科階段推動專業、通識、研習及社群教育「四位一體」教育模式,通過由十間書院組成的住宿式書院系統,打造與學院相輔相承的整合式教育平台,協同育人;碩士階段推行「知識整合」,創建並完善前沿和交叉學科課程;博士階段強調「協同創新」,促進跨領域研究和交流,以研究成果造福社會。
曾文良
在澳大微電子研究院擔任澳大濠江學者的曾文良博士,其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一條龍」在澳大取得,完整體驗了整套培養策略的優勢:「在本科階段我有機會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確定研究興趣,讀研究生時就專注於研究方向的知識積累和創新,在教授支持下將科研成果化為實際應用。」
完善學科體系獲國際認證
澳大十年間增設約十個學系及逾二十個學位課程,覆蓋澳門法學、中國法與環球法律、國際綜合度假村管理、應用物理及化學、公共衛生及醫藥管理、哲學及宗教學、生物醫學、藥物科學及科技、藝術、海洋科學及技術等領域。目前本、碩、博學位及學士後證書/文憑課程約一百二十個。此外,多個課程獲國際認證。
多元立體培養人才
澳大以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包括成立全澳公立高校首支學生國旗儀仗隊,在本科通識教育設有必修科「道德、價值觀、法律與社會」,各書院設學生主導的家國情懷小組以及組織學生參與愛國教育基地、國家安全教育展等活動。
澳大創新創業中心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課程,選拔有潛力的創業團隊,鼓勵進駐孵化平台,至今已孵化約五十家公司,涉及醫療科技、新型材料和資訊科技等領域。
人才培養需要好苗子,澳大致力吸引優秀本地學子入讀,分別設立「校長推薦入學計劃」、「葡語專才推薦計劃」、「傑出運動員入學計劃」,以及為年輕學者而推出的「澳大濠江人才計劃」。
戰略佈局產學研
遷校之初,澳大即啟動在跨學科研究前沿的探索之路,精心佈局研究戰略,增設多個研究平台,構建「五位一體」研究創新及轉化體系。十年間,澳大在研究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碩果纍纍。
多領域多方位佈局
澳大建立「3+3+3+3」研究戰略佈局,全力支持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質量研究、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重點發展三個新興方向(精準醫學、先進材料、區域海洋)、積極推進三個跨學科交叉領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數據科學、認知與腦科學),以及建好三個人文社科研究平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澳門研究中心、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
肩負支持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使命,澳大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於二○一○年成立。今年十一月,澳門中藥檢測中心正式啟用,為大健康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撐。
二○一○年十一月成立的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十三年來獲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錄用七十四項成果,為中國之最。在今年第七十一屆ISSCC上,該實驗室共十四篇論文獲錄用,與韓國三星並列世界第一。
澳大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於二○一八年,建立澳門首個協同智能驅動的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平台、開發多種傳感器技術,以支持智能交通系統。
二○二○年底成立的「教育部澳門大學精準腫瘤學前沿科學中心」,是國家在港澳地區佈局的首個及唯一一個前沿科學中心。此外,澳大與中國科學院成立五個聯合實驗室,及獲批成立十二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足證澳大的研究實力和影響力。
揚鞭策產學研融合
陳天藍
澳大重點構建五類平台,支持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新、服務、管理、培育及實踐。得益於澳大產學研平台的支持,博士畢業生陳天藍成立企業「迪奇孚瑞」,將其在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的微電子生物技術研發項目成果轉化,設計出芯片式小型便攜病源檢測設備,不但提升了檢測效率,並降低了病毒傳播風險,實現以科研成果回饋社會的初衷。
澳大利用橫琴深合區的有利條件,建設首個產學研示範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多個產學研項目,如機器人芯片、經典名方、幹細胞再生醫學、智能光纖傳感採集設備、納米泡沫水泥等,已完成研發、生產,甚至推出市場。
十年研究成果豐碩
在人文社科領域,澳大持續出版《南國學術》《澳門研究》《澳門法學》等學術期刊,以及出版有關中國憲法知識和葡語教學的專著。據統計,澳大學者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自二○一四年的七百八十篇,增至二○二三年逾二千四百篇;累計專利則由二○一四年的廿八個,增至二○二三年十一月的二百三十六個。
澳大過去十年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
建深合區校區握澳琴新機遇
啟動建設澳大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校區
十年前,澳大遷校築夢橫琴島,取得階段性的矚目成果;十年後,澳大深合區校區奠基再迎歷史性發展新機遇。澳大是首間延伸到橫琴深合區開展教學與實驗的澳門高校,澳大深合區校區的建設,將進一步推動澳門更好、更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標誌著澳琴兩地聯動發展、深度合作邁向新的里程碑。
學科設計與校本部優勢互補
澳大深合區校區舉行奠基典禮,標誌著校區建設正式啟動。
二○二四年十二月九日,隨著嘉賓鏟下象徵性的第一鍬土,澳大深合區校區的建設全面啟動。該校區距離現校區約七公里,兩校園以一體化管理。深合區校區計劃於二○二八年投入使用,預計可容納一萬名學生。其人才培養規劃緊扣澳門「1+4」多元產業發展所需,將佈局與校本部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學科,計劃新增醫學院、信息學院、設計學院、工學院等四個學院,重點培養更多醫學、微電子、創意設計、金融科技和新工科等優秀人才。
著眼交叉研究搭高水平科研平台
澳大深合區校區還將建設高等研究院、交叉研究院,旨在促進醫工結合、微電子與工程技術交叉、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融合、物聯網技術嵌入到智能電網及智能製造領域等最新交叉學科發展。
澳大在深合區發展的新藍圖,展現了大學乘勢而上拓展辦學規模、推動科研進步的決心,澳大將將竭盡全力,把深合區校區建設成為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助力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以及澳門高等教育創新合作發展的三個「新示範」。
心繫澳門服務社會
澳大共享發展成果
作為澳門特區一所國際化研究型綜合公立大學,澳大以服務澳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己任。通過組織師生參與眾多社會服務項目,為澳門社會提供支持,與澳人共享大學遷校十年的成果。
澳大逐步設立更多平台,全方位服務 澳門社會發展。
普及兩法推廣中華文化
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在澳門行穩致遠,法學院於二○一八年設立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參與教材編撰、協助政府部門和學校推廣「兩法」教育、推動「兩法」研究。該中心已成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的夥伴基地。
人文學院於二○一七年增設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十二所本地學校建設中國歷史文化推廣基地。該院亦設有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和孔子學院。
支援中小學教育
澳大支援本地中小學人文社科和科普教育,同時開辦面向教師的培訓活動和證書課程。二○一八年,澳大成立「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及「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後者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列入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助澳培養管治及專業人才
為助力特區政府人才梯隊建設,澳大已舉辦五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服務意識的公務員。持續進修中心提供專業、多元的培訓課程,培訓對象涵蓋企業、政府、醫療、教學等人員。
澳大發揮智庫作用,其中,澳大創科有限公司促進科創項目的商業化發展;澳大工程研究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為公共建設工程項目提供土建部分的質量保證、圖則檢閱和建築物結構監測服務;借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力量,建立服務政府及廠商的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澳門中藥檢測中心等。此外,協助政府編纂《澳門志》,涵蓋《總述·大事記》和多個分志,其中《地理分志》於二○二四年出版。
在眾多社區服務中常見澳大師生身影。二○一七年澳門經歷風災,澳大學生自發組織義工團隊協助善後。各書院學生及澳大義工隊亦到內地、東南亞以至非洲參與志願活動。此外,澳大招募約一千名成員成為二○二五年全國運動會(澳門賽區)志願者,支持澳門建設「體育之城」。
拓全球網絡結豐碩成果
澳大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發展定位,強化與全國各地高等院校以及世界知名學術機構的合作。過去十年,與澳大簽訂合作協議的高校數量從一百八十三所增至二○二四年的三百二十所,涵蓋三十八個國家及地區;與澳大建立學生交流合作關係的院校,自一百二十二所增至二○二四年的一百七十七所,覆蓋三十四個國家及地區。
與內地一流大學結盟
澳大與中國內地一流大學深化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加快協同創新。二○二三年十二月,澳大加入「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C9聯盟+),與內地九所高校以及香港三所高校形成「C9+3+1」交流合作框架,推動中國一流大學建設。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C9+聯盟)
二○一六年,澳大與粵港澳三地共三十七所高校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並擔任副理事長單位。二○一九年,澳大更與多所院校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並擔任理事長單位。
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
Stephanie Andaluz Ramos
澳大近年以更大的步伐邁向世界。秉持著與葡語國家聯繫緊密的優良傳統,澳大與葡萄牙、巴西、佛得角、莫桑比克等葡語國家的近三十所大學開展學生交換和研究合作。生物醫學博士生Stephanie Andaluz Ramos畢業於里斯本大學,她曾與澳大研究人員合作,了解到澳大不僅研究設施先進,且與葡語及英語國家合作緊密,因此選擇澳大成為留學亞洲的首選。Stephanie認為從事的微流控芯片和基因學研究意義重大,澳大的支持令其科研項目有望更上一層樓。
澳大與全球多所高校合作開設學生交流項目
此外,澳大獲選為首間出任葡萄牙語大學聯會會長的澳門高校,並發起成立「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與葡語國家學術圖書館聯盟」等,反映澳大擔當起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學術交流合作的橋樑角色。
澳大持續拓展與英語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的合作。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等英語國家超過三十所高校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與北美院校的雙學位項目,以及與倫敦帝國學院、布里斯托大學、愛丁堡大學合辦的「1+3碩博雙學位項目」近年相繼啟動。去年起,澳大深化與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十五所高校的學術合作,並增設學生交流項目,凸顯了澳大的國際影響力。
營造優質育人環境
「依山傍水、綠徑林蔭」,幾乎成為每一位師生讚美澳大校園的「標準語句」。澳大在這個面積相當於舊校園二十倍、佔地逾一平方公里的校園上用心耕耘,持續優化教學設施,完善生活環境,實踐多元辦學理念。
拓展人文科研空間
無論是在鳳凰花開、藍花楹綻放的夏天,抑或在美人樹盛開的冬季,走在澳大校園內,都能感受到醉人美意。校園按東南西北四大區域劃分,各具教學、科研、住宿和生活功能。七個學院有了寬敞的教學大樓,科研空間的建築面積超過十七萬平方米。
學生在美麗的校園中學習生活
人文設施亦持續完善。二○一九年啟用的崇文樓,匯聚中國歷史文化中心、澳門研究中心、孔子學院、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藝術設計中心、澳門中小學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二○二三年啟用的藝術博物館成為欣賞大師名作和藝術設計學科教學成果的好地方。
完善設備培育創新科研人才
圖書館為澳館藏之最
學生喜愛的還有環境舒適的澳大伍宜孫圖書館,該館建築面積為三萬二千平方米,是澳門面積最大、館藏最豐富的圖書館。此外,學校設有綜合性學術交流中心——聚賢樓,糅合會議、休閒、住宿、餐飲、接待等功能,歡迎每一位造訪澳大的嘉賓和學者。
↓點擊看遷校十年的變遷視頻↓
編輯 │ 李巧雲、樊越欣、林嘉敏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