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长大,别把你的“认真”用错地方
你好,我是树辉。
如果说做了父母的人只有一项能力需要跟孩子学习,那就是如何认真起来。
在学习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时候我系统地研读了温尼科特的文献。温尼科特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凡是来找到他做咨询的人都能被他温暖且认真的态度深深地打动。
在成为心理医生之前,温尼科特是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在成为心理咨询师后来找温尼科特治疗的来访者,无论是多大的孩子,他都能在三五分钟之内和他们混熟。
温尼科特的助手观察记录了很多他在治疗中的举动,比如今天来到咨询中的是一个呈现自闭状态的孩子,他在咨询中一言不发,一屁股就坐在地上玩各种玩具,这时候温尼科特不但不会阻止他,反而也会坐在地上,找一个玩具,认认真真地跟他学。
每当读到这些文献资料时,我都会心潮澎湃,我时常在想有一天我如果能成为像温尼科特那样温暖而有力量的治疗师就好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挫败感。
在工作中我接触到的第一个儿童是一个五岁的男孩儿,他被诊断为语言功能发育不良。他与别人对话只能简单地说出几个字。在接这个咨询之前我又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温尼科特的治疗案例。
在咨询室里我很认真地理解着小家伙的每一个行为,模仿着他的样子想要接近他,可是换来的却是一次次被他拒绝。好不容易挨过了二十分钟,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咨询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去见我的督导,督导不紧不慢地听完我汇报的案例,意味深长地跟我说了一句话:“树辉,你需要忘掉你是一个咨询师,发自内心地跟你的来访者学习怎么认真地玩儿,否则你的每一个动作在他眼里都很僵化。你是不是认真地面对这个孩子,在对方面前是装不出来的。”
父母有没有认真地面对孩子在孩子面前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多年来我在做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以及家庭咨询中的一个最深体会。孩子会不惜一切代价教会父母如何认真对待自己,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父母,如果你一直在很认真地陪伴孩子,很认真地学习跟孩子相处的知识,可是怎么也得不到孩子积极的反馈,亲子关系一直也得不到改善,问题出在哪里呢?很可能我们所认为的认真并不是认真,而是太过僵化。
从形式上模仿别人容易,然而如果要在关系中做到认真地投入和体验,那是需要一定的人格底蕴做基础的。如何才能从僵化走向认真呢?在这一点上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且越小的孩子越会不遗余力地教给父母如何认真地对待他。
我的儿子在刚学会走路时经常缠着我要去奶奶家。那时候我住的地方离父母有点远,我又不会开车,有的时候去一趟很不方便。于是我经常糊弄他,可是他越长大心眼儿越多,越来越不好糊弄。
一个冬天的晚上下着大雪,儿子睡醒一觉后已经是半夜11点多。他哭着闹着说什么都要去奶奶家,我和妻子轮流劝说了半天,可是怎么都不好使,最后我妥协了,心想:“这就算报应吧,谁让我经常骗人家呢?”于是我答应了孩子,我们开始收拾东西。
妻子看着我真要去有些诧异,一再给我使眼色,可是我没开玩笑,说去就去。收拾好东西我们就下了楼,可是那天下着大雪根本打不到车,网约车也没人接单,就这样儿子拉着我从小区门口转了两圈,最后说了句:“走(周)吧,回家。”我一时没缓过神来,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一会儿的功夫他走出了好远。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到底什么是接纳孩子?什么又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说法,也不需要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列出一条又一条具体的要求。到底父母愿不愿意接纳孩子,到底父母有没有能力认认真真地陪孩子玩,陪伴孩子长大,这一切都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
那次经历对我而言很宝贵,后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都找到了如何认真对待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一段关系的感觉。
在一次家庭咨询中,一位爸爸因为儿子沉迷网络游戏不知所措。和以往我接触到的咨询不同,在这个咨询中不仅爸爸在着急,孩子也很痛苦。孩子完全同意爸爸的说法,他希望我可以帮他们找到一个好办法,使他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咨询中我得知他们为此尝试了很多办法可是效果都不理想,经过讨论我建议他们尝试一起寻找一款好玩儿但是不会上瘾的游戏。当我提出这个建议时孩子显得很有兴趣,可是爸爸却在勉强应付。当听到我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时间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时爸爸本能地开始找各种理由拒绝。
可是我很认真地跟他们讲,如果想让我继续给他们做咨询,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就这样我们坚持了几个回合,爸爸终于很配合地参与进来了。(如果有一款好玩又不会使孩子上瘾的游戏……点击阅读原文)
直到咨询结束时他们也没能找到那款好玩但不会上瘾的游戏,可是孩子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对游戏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反,一直对游戏不感兴趣的爸爸却变得越来越积极。
很多父母之所以无法拿出一种认真的态度和孩子一起“玩”,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太多的“这不现实,这不可以”这样的想法。这时候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认真用错地方。
这位爸爸为什么一开始不愿意配合咨询完成任务呢?他有可能也是在很认真地想这个问题的。我们不妨认真想一下,这个世界上能有一款好玩但不会让人上瘾的游戏吗?好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
可是如果你只在这个角度思考,严格来讲那不叫认真,而是较真,你的思想会越来越僵化。
这个咨询结束后,征得来访者的同意我曾把这个案例拿到一个专业的会议上研究过,有些咨询师认为这个案例只是个例,这个方法还是要慎用,他们担心万一来访者不但停不下来,反而越来越变本加厉地玩游戏怎么办?
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如果这样的话我依然会认真地和他们讨论,我会承认是我给他们出了一个馊主意,不但没能帮他们,反而给他们增加了很多苦恼,我要认真地和他们讨论是不是愿意继续找我做咨询,如果愿意,我会继续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如果不愿意,他们需要的话我会给他们介绍更优秀的咨询师。
听到我这样说,大家先是沉默,然后有人带头鼓起了掌。几个从事家庭治疗的前辈称赞道:“树辉的工作方式和技巧只有树辉自己会用。我心想:”这哪里是什么高明的技巧,不过是时刻觉察自己有没有认真地在对待来访者而已。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之所以无法做到认真,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评判。
在学习系统式咨询理论时我读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一天一位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室里来了一位患者,他是一位中年男士,穿着严丝合缝,在治疗室里坐立不安。他跟治疗师说:“你们这个房间里太不安全了,你的同事们在这里装满了窃听器。”
面对这样的情况,按常理讲治疗师做出任何判断都不为过,例如被害妄想,也可以考虑精神分裂方向的诊断……可是这位治疗师表现得比患者还要愤怒,他开始翻箱倒柜地去找可能安装摄像头的地方,一边找一边骂:“这帮孙子,竟然敢在我办公室里安摄像头……”
就这样持续了十多分钟,患者突然抓住治疗师的手:“找不到就别找了,我们聊我们的就行。”治疗师依然不肯就此了事:“那不行,我一定要找出来。”患者:“其实我也没那么多秘密,我就是想和你聊聊我发现我妻子可能出轨了……”
这位治疗师在工作中突破了理论对他的巨大限制。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他有足够的理由给患者做诊断,可是他没有那么做,他决定先放下自己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充分地理解患者内心真正的需求。在这股强大力量的抱持下患者的症状终于减弱了,患者跟治疗师的对话越来越趋向于正常了。
试想一下,一位精神科医生能如此认真地对待患者表达出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视为扭曲、不正常的幻想,那父母为何不能接受并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呈现出的问题或症状呢?
在咨询中,有太多父母跟我描述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现的所谓“不正常”行为。有人问:“老师,我的孩子整天沉浸在动漫的世界里,他是不是在退行?”还有人问:“老师,我的孩子除了二次元什么都不喜欢,平时和我们交流也在用二次元里人物的对话方式,这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
还有很多父母看孩子情绪不对,带孩子去了医院的精神科做出了一些专业的诊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经常和他们讨论的是:“然后呢?做出了这些判断后你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一个孩子被诊断出抑郁症,父母要怎么办呢?时刻盯着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吗?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把自己的认真用错了地方,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只会离父母的期待越来越远。
一位妈妈曾经这样跟我讲:“老师,过去我无法容忍我的孩子不上学,可是自从知道他得了抑郁症后我什么都接受了。”我问她这种状态有几年了,他说三年多了,我又问孩子的抑郁好一些了吗?她回答,没有。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要是你儿子我也舍不得好。”这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症状获益”。这类问题怎么解决呢?说起来很简单,我们要学会戏弄症状,你会戏弄它了,它就不再纠缠你的孩子了。
可是别说戏弄症状了,大多数父母表现得苦大仇深。他们整天“寻医问药”,穿梭于各个“专家”的直播间,那些所谓的专家们给他们的信息也是:“你再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你的孩子就完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变得越来越无趣,他们和孩子之间形成的关系也越来越乏味,久而久之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离真相越来越远。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学会的一种能力就是认真和孩子相处的能力。认真听孩子说话,认真和孩子互动,认真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认真和孩子一起疯狂地想象,认真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他就带着一个美好而朴素的愿望,他希望他可以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影响他们,教会他们认地和自己相处,他们更希望父母可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他们希望父母可以好好地爱他们,更希望父母可以好好地爱自己。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编辑 | 素 素
策划 | 少儿部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8:30-17:30,
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