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代替法官撰写法律文书吗?年初,在数字化法院建设务虚会上,大家对这个话题一拍即合,并命名为“小至文书”。我选取了立案庭程序团队收案数占比三分之二的管辖权异议案件进行试点。
如何教会电脑撰写法律文书?制作一篇管辖权异议的二审裁定书,首部和案件的由来等内容可以通过OCR技术从电子卷宗材料中识别、抓取并回填至设定的文书框架内,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是“本院认为”的部分。经过与技术人员的反复对接和改进,试用版本只需要法官输入案号,勾选适合本案的争议焦点,一篇完成度达到80%的文稿即可出现在屏幕上。由于小至文书的助力,程序团队三位法官平均每月每人能完成56件案件的裁判工作。当然,这只是1.0版本,它是个开放系统,可以随时增补新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将推出2.0版本,并开发其它的案件类型……我们的目标是让“小至文书”成为法官的得力助手。
今年年初,市高院法警总队组织全市司法警察参加第一届全国司法警察教育培训优秀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我选择了司法警察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刑事庭审警务保障内容参加此次评选。通过翻阅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并结合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典型案例,我将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以及警务实操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串联在一起,制作成教学课件,后被评为教学课件组的二等奖。课件为我们规范日常执法执勤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筑牢刑事庭审警务保障的安全屏障提供了助力。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为审判执行工作保驾护航。
2024年,“至正杯”校园法治辩论赛首次在新疆喀什举行(点击查看),初赛辩题定的是“面对校园霸凌能/不能还施彼身”,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经典辩题。比赛中,观赛的同学们十分热情,以致于作为主持人的我不得不对着观众席打手势、挤表情来提醒大家“安静”,毕竟辩手发言时间有限,不宜被打断。当辩手发言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我能从中感受到大家心中的赞赏与启发。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位,他走上舞台对大家讲述了自己曾遭欺凌的经历,最后还强调“欺凌是不对的”,大家一致用温暖的掌声给他鼓励……同学们的积极踊跃和一段段虽显稚嫩但仍勇敢表达的感言让我觉得,活动“点亮”了参赛学生,参赛学生又“点亮”了观赛学生——希望他们能共同“点亮”更多的人。
每年一度的至正法治研讨会是二中院至正文化建设的引领性品牌。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品牌创立、发展的全过程,并见证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今年举办的研讨会(点击查看)尤其令人难忘!为研讨会筹备而举办的“至正杯”主题征文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27个省市700多篇的投稿,参与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更加难忘的是今年研讨的内容精彩纷呈,闪动思想智慧的火花。今年非常有幸邀请到了相关领域具有很深造诣的专家们,他们围绕研讨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理论成果、实践探索和成熟经验,每一位参会者都收获满满。更为宝贵的是研讨成果转化层次再攀新高,综述和专题报告更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
劳动争议案件既涉及民生,又关乎社会稳定,为了持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今年4月,上海二中院与上海市人社局共同签署协议并联合发布十大典型案例(点击查看),广聚多元共治“合力”。
暮春时分,我们设定了仲裁委联络员制度,“多元共治”探索协调有序的多层级矛盾化解机制。
仲夏时节,我们将法庭“搬”到家门口,庭领导担任审判长组成五人合议庭,开展劳动争议巡回审判,打通了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金秋时分,我们与仲裁委召开联席会议,研讨劳动争议疑难法律适用问题,构建顺畅的裁审衔接制度。
寒冬时节,我们抓前端、治未病,通过数据共享与信息互通,提升劳动争议的多元共治效能。
2024年向光而遇,2025年共赴星海,我们将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依法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因主审的一起涉外公司纠纷案件取得了较好效果,我有幸作为上海二中院代表参与了《老外讲故事·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片的拍摄。整个过程中,除收获了珍贵的影像记忆外,我更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上海法院人、中外法律人的专业力量。记不清我们有多少次头脑风暴……每一步都实属不易,但因为有对专业精神的恪守,我们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有对做好这件事情的希冀,每个人都以最大的真诚共同努力。我们做到了!今后我将带着在此次拍摄中的所得所感,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助力上海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地发展。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十余次彩排,上海二中院《缘法善治党建联盟 赋能诉源治理新“枫”景》案例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公正司法 党建领航”上海法院党建融合发展十佳优秀案例(点击查看)。自4月起,我院政治部、融媒体中心及乔法官工作室多次召开碰头会,商量着如何在1分钟的视频短片和3分钟的现场展示中,将我院诉调对接、诉讼服务以及司法延伸方面的各项工作真实、立体地呈现出来。五年前,我院成立了“乔法官工作室”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平台;五年间,工作室扎扎实实开展了四百余项为民服务活动,惠及十几万百姓。此次案例评选中,我们以我院牵头的“缘法善治党建联盟”作为载体,突出展示了中级法院党建与司法服务保障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扩大了“乔法官工作室”的品牌影响力。
2024年,执行局持续创新执行策略,积极探索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执行理念,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执行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在参与市高院组织的全市法院交叉执行竞赛中,面对难以追踪的失信被执行人,我们通过与某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的“法鹰失联修复系统”,一键查询到了失信被执行人近三个月在该企业旗下各平台登记的手机号码和收件地址。这一举措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传唤措施,迫使试图逃避执行的老赖现身,有效解决了执行案件中普遍存在的“找人难”问题。这一成果不仅使案件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也使我荣获了市高院颁发的“执行能手”称号。
展望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利用大数据平台在“查人找物”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提升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贡献更大的力量。
“至正·理论实务同行”刑事审判研讨会(点击查看)是我初到刑庭参与的首个“大任务”。尽管读博期间聆听了数不清的讲座和学术报告,但像这样围绕真实案件,以“侦控辩审学”同堂座谈形式举办的研讨会,对我还是颇有冲击。这一次,我不只是一名旁观的学习者——从会务筹备,到现场的学习记录,再到后续的综述撰写,两场研讨会不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实务与理论紧密融合的重要意义,全过程的深度参与也使我见证了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飞越。我在朋友圈转发了综述推送后,一名同在法院系统工作的同学发来微信说:“你们发的倾向性意见很有用,我正好有个案子可以参考来处理。”那一刻,让我觉得集体的努力和付出都具象化了。未来,我们会继续提炼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为刑事审判工作的现代化贡献二中力量。
2024年10月,在市高院牵头组织下,我参与了上海法院首批教授工作站挂牌仪式和“车浩教授工作站”入驻上海二中院(点击查看)相关工作,见证了“院校合作”共筑新篇这一重要时刻,我深感荣幸。
回首2024年,我们积极探索“法院+高校”合作新模式,先后与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数据法治实验室”,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我们与高校联合设立思政与实务课程,选派至正讲师团资深法官走进校园授课,先后邀请高校专家学者来院作客“至正·讲堂”开展专题讲座,并与北大法宝线上教育平台合作开设二中院“至正专区”,共享特色视频资源。依托高校教学资源举办首期“至正·笃行”中青班,接收130余名高校实习助理来院开展实习实训,实现了院校共育法律人才。
下一步,我将继续努力发挥院校合作“沟通桥梁”的作用,推进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双促双赢”。
以组织者+学员的双重身份参加我院首期“至正·笃行”中青班(点击查看),我深感责任与成长的交融。作为中青班组织者和临时党支部书记,我体会最深的是团结的力量,正是因为19名参训同志怀揣同样的梦想与期待,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才真正让这次中青班精彩纷呈,让“至正为魂、笃行为本、中青筑基、法治前行”的愿景化为现实。西北政法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法治精神,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初心使命和法治信仰的热情和决心;在延安与党史的同频共振,让我感悟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此次中青班培训,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工作上的充电再出发,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未来,我将把本次收获内化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新时代司法工作中书写好新的答卷。
今年是我院连续第15年发布系列审判白皮书(点击查看),也是我参与谋划工作的第10年。审判白皮书是人民法院立足类案审理,发现问题、分析症结、提出对策的延伸性司法产品。在策划推进中,我深刻感受到超脱于个案裁判,在更宏观层面上回应大局发展和人民关切,做实司法服务保障的重要性。15年来,从房地产案件审判白皮书,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件审判白皮书,我们的内容随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15年来,从面向法律从业者的专业建议到面向政府、群众、行业的综合治理,我们的作用随辐射面的拓展而拓展。15年百本白皮书既是总结过往,也是新征程的开启。我们将带着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带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担当,全力以赴推动司法服务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 杨一帆
人像摄影 | 施蕾
版面编辑 | 吴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