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中,法定代表人涤除登记纠纷的产生背景主要有冒名型、挂名型、控制权变动型、离职退出型等四种类型。其中,离职退出型在司法实践中相当常见,具体而言,当法定代表人主动辞任,在与公司已无任何实质关联但公司消极或拒不为其办理变更登记的情况下,原法定代表人通过自力救济仍无法完成法代身份的涤除登记,导致其持续面临诉讼或执行失信等法律风险,陷入“欲退而不能”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法定代表人往往会以公司为被告,提起请求变更公司登记之诉,实现权利救济的路径。
然而,此类诉请是否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法院能否支持涤除登记的诉请?大家不妨先来做题,测试一下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程度。
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变更或涤除其法定代表人的登记,请问此类纠纷是否属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Q2
新公司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主要是哪类法定代表人涤除登记纠纷产生背景?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你都答对了吗?
早前有部分法院直接认定此类纠纷不属于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围。但在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再88号王惠廷起诉赛瑞公司、曹永刚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一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原法定代表人对目标公司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的诉讼请求具有诉的利益,所引起的纠纷也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所以应当予以受理。在该裁定作出之后,关于法定代表人涤除登记纠纷是否符合民事立案受理条件的问题,各法院在审判观点上已逐步趋于一致,该类纠纷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
新公司法施行前,法定代表人请求涤除没有什么直接的法律依据,2018年公司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是,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当办理变更登记。该条仅明确了公司应在变更法定代表人时履行及时变更登记的义务,但没有规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条件及请求权行使条件。司法实践中,对于法定代表人能否因单方辞任诉请涤除工商登记的问题,则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分别是否定说和附条件肯定说。
否定说的核心理由是:法定代表人的任免是公司自治的内容,须由公司形成内部决议,司法机关不宜过度介入;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八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法定代表人是法定登记事项不可空缺,且无公司决议的不得进行变更,涤除登记必须以选任出继任的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执行董事或经理为前提;参照适用董事辞任后的继续履职规则,在公司改选前,原法定代表人应继续履行职务。
附条件肯定说主要是认为司法应当保持谦抑性,但也应当在公司治理初显实质不公时及时提供司法救济,支持涤除法定代表人登记的诉请。在判断是否应当提供司法救济时,则主要审查是否与公司无实质性关联的情况下,是否无法通过公司自治获得救济等要件。
此次公司法修订对法定代表人的离职与变更登记多有完善,特别是修订后的公司法第十条更加明确了法定代表人的涤除登记制度,直接赋予了已辞任法定代表人的退出路径,避免了只要一经工商登记就很难脱钩的情形。
新公司法第十条规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代表公司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或者经理担任。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或者经理辞任的,视为同时辞去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辞任的,公司应当在法定代表人辞任之日起三十日内确定新的法定代表人。”
第一,在任职资格上,扩大了法定代表人的选任范围。该条第一款概括性规定“由代表公司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或经理”担任法定代表人,不仅要在形式上担任执行董事或经理,更强调实质上需要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再结合民法典第六十一条的规定,法定代表人具有概括的对外代表权,这就意味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兼具对内经营管理公司、对外代表公司的实质性关联和能力条件。实践中大量存在名义法定代表人,他们并非公司股东,甚至连公司员工也不是,仅仅是被指派或邀请作为挂名的法定代表人,他们有涤除登记的迫切需求。比如凌某诉上海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系列案件中,原告既不是公司股东,也不是公司员工,而是受所任职公司实控人的委派担任其集团内各公司的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截至诉讼一年前原告已与任职公司结束劳动关系,也向集团下各公司及其实控人提出要求辞任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也没有任何在案证据证明原告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仅为挂名法定代表人具有高度盖然性。此类情形下,在新公司法施行前,部分法院是从2018年公司法第十三条的立法宗旨出发,认为法定代表人应具备公司经营管理的实质要件,进而支持名义法定代表人的涤除登记诉请。新公司法施行后,将“代表公司执行公司事务”作为法定代表人任职的实质要件的意味,可以说是更加明确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法定代表人由非代表公司执行事务的董事担任,则可能被认为不符合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实质要件,进而成为涤除登记的实质理由之一。
第二,在辞任上,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了辞去所担任董事或经理职务即代表同时辞去法定代表人职务。新公司法施行前,无论是法定代表人还是与之关联的董事、高管辞任制度,都存在一定缺失,这自然给后续的涤除登记、变更登记等环节带来障碍。实务中,部分法院会以委托合同中受托人的任意解除权作为法定代表人涤除权的依据和基础。比如最高人民法院(2022)最高法民再94号这一公报案例认为,“就公司内部而言,公司和法定代表人之间为委托法律关系,法定代表人行使法定代表人职权的基础为公司权力机关的授权”。但是实务中对此也有不同观点,认为法定代表人去职属于公司自治领域,涤除登记则涉及行政登记,因此此类纠纷涉及公司治理与商事登记制度的交汇,不宜简单地将法定代表人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委托,仅法定代表人单方解除即可发生涤除登记的效果。
就此新公司法第十条明确了关于法定代表人辞任内涵和规则:首先,法定代表人是一种法律身份,不是公司的一个独立职位,这一身份以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或经理职位为基础,再依据公司章程规定的法定代表人产生、变更方法而兼任法定代表人,也就是说法定代表人身份根源于其公司执行董事或经理职位。其次,法定代表人本身不存在独立的辞任问题,而是取决于其所依附的执行董事或经理职位,本末不能倒置。也就是说,一旦执行董事、经理离职、卸职或被解除职务,那么所兼任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视为同时辞去。按照这样的逻辑,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推导出该款规定的“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或者经理辞任的,视为同时辞去法定代表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后,新公司法第七十条第三款规定,董事、经理的辞职本身是单方法律行为,只要辞职的书面意思表示送达给公司即可,无须公司同意或者批准。那么既然董事或经理的辞任无需公司同意,作为相对附属性的法定代表人辞任当然也无需其他主体同意。新公司法第十条第一款强调了法定代表人与执行董事、经理在身份上的绑定,也就暗含了法定代表人的辞任权,为法定代表人行使委托合同的任意解约权提供了合理的制度接口,也就是新公司法第十条第二款。
第三,新任法定代表人的确认上,充分体现了公司与法定代表人之间利益平衡的理念。一方面来说,公司法对公司苛以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在辞任之日起30日内选举新的法定代表人,而非仅仅要求公司及时变更登记。可见公司法是可以容忍公司在30日内没有法定代表人的,法定代表人与公司并非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其实也为涤除登记提供了合理性。但是对于公司在超过30日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否也可以没有法定代表人的问题,公司法尚未规定。另一方面来说,这是对法定代表人单方辞任权的合理限制,因为根据新公司法第七十条(2018年公司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董事在任期内辞任导致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董事职务。因此该条第三款确定了法定代表人延期去职的期限,既确保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稳定性,也防止法定代表人陷入无限期等待公司选任新法定代表人而继续履职的窘境,实则是架空了新公司法法定代表人涤除登记制度。
经观察和梳理,新公司法施行后,对于法定代表人辞任执行董事、经理职务,以此要求判令涤除法代登记的,司法实践中基本持支持观点,在适法和说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
第一,直接适用新公司法第十条的规定。这种路径背后的逻辑是,请求变更公司登记纠纷,是股东、法定代表人等相关主体对于公司登记中记载的事项请求予以变更而产生的纠纷。案涉主体担任并工商登记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事实状态具有一定延续性,持续至新公司法施行后,所以应当适用新公司法的规定。对于持续性法律事实的适用,不同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公司法时间效力规定)是没有明确规定的。但正如公司法时间效力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所特别说明的,公司法时间效力规定针对公司法的特性规定了溯及适用的具体情形,这些规定并未涵盖全部的公司法新增或实质性修改条文。因而,在认定某一新增或实质性修改的公司法条文能否溯及适用时,公司法时间效力规定没有具体规定的,可以参照适用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的“一般规定”。如在与公司有关的纠纷中,持续性事实如何溯及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可以参照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第一条第三款的规定。据此,既然说是参照,也就是说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关于持续性法律事实的规定,其背后的精神和逻辑是可以参照和延循的。
第二,适用公司法时间效力规定第四条关于“公司法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而公司法作出规定的下列情形,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六)不明显背离相关当事人合理预期的其他情形”的规定,以原法律、司法解释未作明确规定,而新公司法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为由,直接认定案件应适用新公司法规定。
该条规定的其实是新增规定的空白溯及规则,是在长期审判实践和一系列司法解释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溯及适用类型。针对溯及适用的例外情形,还是要持审慎态度。回到该条的具体适用,该条第六项规定的是“不明显背离相关当事人合理预期的其他情形”,则需要准确理解其内涵。正如上述公司法时间效力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所强调的,“是否背离相关当事人的合理预期,要辩证而不是机械地看待,要结合新旧法的共同立法目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公序良俗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不能仅囿于某一具体条款文义简单判断。比如,旧公司法某条款与旧公司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不协调、不一致,缺乏合理性,而公司法旨在矫正旧公司法规定下的原本失衡的利益关系,适用公司法不背离新、旧法所共同追求的公平公正目标,可考虑例外适用公司法,属于‘不明显背离相关当事人合理预期’”。可见,溯及适用的例外情形以及第六项兜底条款的适用还是比较严格、审慎的,如需适用,还是要论证相关当事人的合理预期为何以及如何不明显背离该预期。
第三,适用民法典时间效力规定第一条第三款“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持续至民法典施行后,该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认为引起民事纠纷的法律事实发生在民法典施行前但持续至民法典施行后,故应适用民法典规定。进一步来说,再根据民法典第五条自愿原则、第六条公平原则、第九百三十三条委托合同解除的相关规定,从民事主体权利义务平衡及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的角度来论证支持涤除法代登记事项的主张。
综合上述三种说理路径来看,目前实务中最普遍的是采第二种路径,但略显草率。第三种路径看似最周延,实则绕过了新公司法第十条的适用,转而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予以论证,有舍近求远之嫌。至于第一种说理路径,如前所述,无论是从成文法依据还是从法理逻辑来说,都相对自洽、合理。
参考条文
新公司法第十条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代表公司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或者经理担任。
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或者经理辞任的,视为同时辞去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辞任的,公司应当在法定代表人辞任之日起三十日内确定新的法定代表人。
作者简介
林梦婷
商事庭法官助理
中国政法大学全日制法律硕士
更多作品链接:
责任编辑 | 翟珺
人像摄影 | 施蕾
版面编辑 | 周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