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漏水纠纷变成沉浸式“剧本杀”

政务   2024-11-12 18:32   上海  

如何将法治思维变成破解基层治理的秘钥?

如何将典型案例变成好用管用的调解实训教材?

如何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教材共创?


点击观看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为进一步做实人民法院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协同提升调解员、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实质化解纠纷的能力,11月11日下午,一堂以法治思维赋能基层治理的“案例+课堂”调解实训课在上海二中院开讲。



此次课程以上海二中院与宝山区法院、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共同开展的“缘法善治 聚力赋能——法治服务基层治理”联建活动点击查看)为基础,由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将上海二中院《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中的案例编入教材,以沉浸式实训课的形式,帮助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提升纠纷调处能力。


上海二中院“党建引领 缘法善治”基层治理工作室联盟成员、上海二中院和辖区法院的干警代表及特邀调解员、为民服务志愿者及诉讼服务志愿者、街镇村居代表受邀在现场观摩课程。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法院江苏苏州中院、浙江嘉兴中院、安徽马鞍山中院的相关干警及特邀调解员约400余人在线上共同观摩了实训课程。



发问:从社区常见纠纷聊起



“我们先来做一个现场调查。请问大家在社区都处理过哪些常见的矛盾纠纷?”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社区治理部负责人夏丽萍作为授课老师,刚抛出问题,大家就打开了话匣子。


来自静安区申地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叶燕说:“漏水、居民安装摄像头都是常需要调解的矛盾。”


上海二中院特邀调解员唐敏峰补充道:“还有入户门内外开的朝向、走廊堆物……”


宝山区月浦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周晓燕也分享了曾参与的一起涉多户居民漏水的调解经历。



在交流中,夏丽萍为大家梳理出了处理邻里漏水纠纷的一般程序,并引出《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中邻里漏水引纠纷的真实案例,邀请现场的特邀调解员、法官助理、诉讼服务志愿者等7位嘉宾,以沉浸式“剧本杀”的形式,通过抽签随机确定扮演的人民调解员、物业工作人员、楼上楼下漏水双方当事人等角色,模拟基层社区开展调解的全过程,并通过对调解漏水事件的复盘,寻找化解纠纷的规律和方法。



演绎:让漏水引发的纠纷解决在社区



“我老婆发话了,今天能谈就谈,不能谈我们法院见!”


“你们凭什么认定漏水是我们家的问题,公共管道查过了吗?我看就是物业不作为!”


“我们物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向您提供两种检测漏水的方法。针对您提出的费用问题,我看了您家还在装修的保修期,建议您和装修公司联系一下。”


课堂上,扮演者与角色充分共情,尽情演绎;而未知的剧本走向,也让大家陷入沉思——该如何在激烈的冲突中化解这样一场看似无法调停的纠纷?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调解技巧?



在沉浸式的课堂上,从多方人员无秩序的各执一词,到换位思考的共情,再到最终解决问题,主讲人通过解读剧情,梳理总结出调解的技巧,并分享了责任认定的一般规则。




点赞: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专业又实用

“平时我在工作中的角色是居中调解,今天演了‘当事人’之后,我对调解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堂课为我以后制定更细致的调解方案提供了依据。” 上海二中院特邀调解员刘和平在沉浸式课堂上演了一回当事人,对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有了新的理解。


不仅演员有感触,在现场观摩的上海二中院民庭法官助理沈奕珺认为,作为年轻干警,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在调解过程中与当事人积极共情,建立信任,解决方案才有可能得到认可。


作为上海二中院“党建引领 缘法善治”基层治理工作室联盟的成员,宝山法院月浦法庭庭长张继峰对通过调解实训课程发掘和培育更多基层力量参与调解工作感受颇深。“由送法进村、进居,到‘种’法进村、进居,需要通过这样的实训课程让更多的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律素养和调解技能。”


冯书记工作室党建指导员王腾认为课程中的“六个技巧”和“三个结合点”非常实用,她也期盼着实训课程能走进街道、走进居民区。


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志愿者吕承栋最大的收获是做好法律服务的决心:“学习‘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扩大,将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就地解决。”


这堂实训课,不仅在现场观摩的人收获满满,来自长三角的“线上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感悟良多。


江苏昆山法院苏圆民商事调解中心的姜欣欣描述了她观摩调解过程的感受。她说,当双方当事人激动地表达诉求时,她注意到调解员提醒当事人,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一方当事人先表达诉求。调解员的做法不仅维持了调解秩序,还与当事人做到了共情。


对浙江海盐县通元镇社会治理中心调解员钱为健来说,感触最深的是实训教案来自法院案例,内容专业又接地气。


安徽马鞍山中院立案一庭法官助理王若青觉得实训课程形式非常新颖。作为年轻干警,要学习做好当事人调解工作的“有心人”:用诚心理解和倾听当事人,时时换位思考;用耐心帮助当事人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用责任心做好调解工作的每处细节,促进双方达成共识,推动纠纷成功化解。


现场互动



▲线上观摩




专家点评


王国侠

上海二中院

立案庭副庭长

“案例+课堂”调解实训课有三个“不一样”。内容不一样,案例素材选取直指基层治理的高发问题;主体不一样,课程参与主体有调解员、有律师、有青年法官助理,系列课程中还有基层村居书记、社工等,大家把自己的调解经验带到了调解过程中,交流和汇聚经验,使得课程的实用性很强;授课方式不一样,实训课程的精华在于集体参与,这种互动的生成式的培训方式,过程本身就是提升纠纷解决能力的途径。


冯亦怀

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

冯书记工作室负责人

今天的这节沉浸式调解实训课形式非常新颖,演绎的调解过程和我们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精准地聚焦了我们调解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通过这次实训课的学习,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用心工作、用心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将更努力地为民解难事、办好事,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难题,把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汤啸天

上海二中院特约监督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案例+课堂”调解实训课是案例教学的现代版,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大家有了“感知点”,能够感受到需要掌握的调解点;这样的课程也是法律与人情的结合、换位与共情的结合、说理与释法的结合;实训课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不仅创新式地“走出一条路”,更是在共情中让调解工作成为矛盾双方心里“让出的一条路”。




领导讲话




上海二中院副院长蒋浩:近年来,上海二中院深入探索直辖市中级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基层治理的路径方法,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就是通过司法力量与社会组织携手共建,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有益举措。


一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畅通多元渠道促进实质解纷。新时代新形势下,矛盾纠纷涉及的领域更广泛、关系更复杂、化解难度也更大。未来将与调解组织、街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法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做实指导人民调解法定职能,通过更多样的沟通与交流,持续增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二是持续强化队伍素养,创新培训形式提升服务水平。“案例+课堂”调解实训课有助于年轻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们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的治理场景对应起来,在模拟实践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技巧。希望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从队伍素养建设着手,将教例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凝聚多方合力推动良法善治。在矛盾纠纷前端排查、非诉讼纠纷联合化解、基层治理服务保障等多方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通过区域协作、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为上海乃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将“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



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霞:今天的实训课程是“缘法善治 聚力赋能”项目探索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跨界融合做好培训课程迭代教案的一次教研。


一是共建联建,构建法治赋能共同体。与上海二中院、宝山法院签署共建联建协议,联合宝山区多家委办局,形成法治赋能共同体,并融合多方专业优势,在8个月内成功开发12门法治实训课,共计开展61次深入街镇居村党群站点的法治课程培训,覆盖学习人群8928人次。


二是前哨感应,提升法治实训新质效。发挥“前哨”功能,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开发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实训课程;跨界融合教研,打造课程样板,创新沉浸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训课程形式,形成“多维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是双向奔赴,助力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依托课程,指导基层治理队伍“学员”变“教员”,在镇域内自行开展法治赋能培训,形成辐射效应,大力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


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是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落实,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要求。未来,上海二中院将继续深化与基层治理各方的合作,为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相关链接


从“老娘舅”们的参考书到沉浸式实训课

“老娘舅”们有了参考书

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



责任编辑 | 郎振宇

摄影 | 夏佳超

版面编辑 | 周彦雨

上海二中院
本账号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官方账号,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我院的各类资讯。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