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教稼,兴农强国
九月我校在科研领域
取得了新的突破
接下来就请与小西一起
浏览西农九月的科研成果
韦革宏教授团队揭示硫化氢
通过调节氧化还原稳态及转录
因子调控大豆根瘤衰老的新机制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韦革宏教授团队陈娟课题组在《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了题为“Rhizobia cystathionine γ-lyase-derived H2S delays nodule senescence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硫化氢(H2S)通过硫巯基化修饰过氧化氢(H2O2)解毒过程中的重要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Cys80残基增强其酶活性,同时特异性抑制转录因子GmMYB128的高表达,延缓大豆根瘤衰老。该研究结果表明,H2S在维持大豆根瘤的高效固氮和防止根瘤过早衰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e411动医学院家畜胚胎与抗病
生物工程团队研发一种乳腺炎
基因编辑抗病育种新策略
近日,动物医学院家畜胚胎与抗病生物工程团队在基因编辑抗病育种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了一种针对奶山羊乳腺炎的新型基因编辑抗病育种策略。研究成果以“Generation of Anti-Mastitis Gene-Edited Dairy Goats with Enhancing Lysozyme Expression by Inflammatory Regulatory Sequence using ISDra2-TnpB System”为题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原文链接:
农学院张宏研究员团队在
小麦抗白粉病机制研究
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农学院张宏研究员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发表题为“TaNAC1 boosts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by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TaSec1a and TaCAMTA4 via PP2Ac/CDPK20”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多组学数据分析挖掘到的小麦转录因子TaNAC1为切入点,揭示了其在小麦抗白粉病中的遗传基础和作用机制;解析了该基因亚基因组同源基因的功能性遗传差异,并阐明了其调控细胞凋亡和增强抗病性的作用机理。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圆明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宏研究员和康振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20070资源环境学院郭学涛教授团队
在微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环境
效应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郭学涛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连发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微塑料进入环境后的老化过程与机制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硕士生张梦巍、潘建睿和陈浩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郭学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3322
茶叶创新团队揭示茶
树CsbHLH133可变剪切
参与香叶醇的合成的分子机制
近日,园艺学院茶叶创新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Alternative splicing of CsbHLH133 regulates geraniol biosynthesis in tea plants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茶树CsbHLH133可变剪切调控香叶醇的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园艺学院茶叶创新团队博士生程龙为第一作者,余有本教授和徐清山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7003机电学院姚义清教授农业生物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团队在
厌氧生物制氢领域取得
重要研究进展
近期,机电学院姚义清教授团队在厌氧生物制氢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Microbial Mechanisms for Hig poher Hydrogen Production in Anaerobic Digestion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versus Gradient Heating”为题发表在Microbiome。机电学院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团队姚义清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姚义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吴恒为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食品学院食品分子营养与
健康创新团队在酶抑制领域
取得新进展
近日,食品学院刘学波教授领衔的食品分子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在膳食多酚对淀粉酶抑制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Enzymolysis Modes Trigger Diversity in Inhibitor‐α‐Amylase Aggregating Behaviors and Activity Inhibition: A New Insight Into Enzyme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博士生曹俊伟为论文第一作者,孙立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04127园艺学院胡晓辉教授课题组揭示
SlNF-YC1-SlMYBI调控番茄
耐盐碱性的新机制
近日,园艺学院胡晓辉教授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romoting γ-aminobutyric acid accumulation to enhances saline-alkali tolerance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揭示了SlNF-YC1-SlMYBI模块诱导GABA的积累,通过清除活性氧(ROS)和调控乙烯信号通路来提高番茄耐盐碱的能力。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plphys/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phys/kiae446/7741769utm_source=authortollfreelink&utm_campaign=plphys&utm_medium=email&guestAccessKey=3cacc924-f4f5-4392-b32e-98ed90dcc2c2动物医学院许信刚教授课题组在
宿主蛋白调节脂质代谢调控猪
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复制
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002673/园艺学院袁黎教授课题组在
二倍体无籽西瓜育种技术
体系创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园艺学院袁黎教授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了题为Establishing a highly efficient diploid seedless watermelon production system through manipulation of the SPOROCYTELESS gene的研究论文,成功开发了一种通过操控SPOROCYTELESS基因高效生产二倍体无籽西瓜的分子育种新技术,为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二倍体无籽西瓜新品种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园艺学院博士后姜娇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瓜类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团队/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袁黎教授和田树娟老师及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刘识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20108机电学院姚义清教授农业生物环境
与能源工程学科团队在生物质
高值能源化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近期,机电学院姚义清教授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团队在生物质高值能源化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Limosilactobacillus Regulating Microbial Communities to Overcome the Hydrolysis Bottleneck with Efficient One-Step Co-Production of H2 and CH4为题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姚义清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吴恒为论文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党乾龙副教授团队在
分布式物联网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理学院党乾龙副教授团队在《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发表题为“分布式物联网的自适应和通信高效零阶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理学院党乾龙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阮俊虎教授和安徽农业大学杨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湖大学刘奇奇博士为合作者。
原文链接:
信息工程学院王美丽教授研究团队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上
发表了三维点云滤波的研究成果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王美丽教授研究团队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CCF A类)发表题为“Learning Implicit Fields for Point Cloud Filtering”的研究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王今昔为第一作者,王美丽教授和澳洲拉筹伯大学鲁学权高级讲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09/TVCG.2024.3450699
王晓峰教授团队揭示
番茄BR信号路径SlBIN2s-SlBIML1
模块调控番茄开花期的分子机制
近日,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园艺学院王晓峰教授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Phosphoryl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SlBIML1 by SlBIN2 kinases delays flowering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油菜素甾醇BR信号关键负调控组分SlBIN2s通过磷酸化作用增强G2-LIKE转录因子SlBIML1蛋白稳定性和转录活性,从而延缓番茄生长发育和延迟开花的分子机制。已毕业博士生张斯威、邓瑞、刘建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晓峰教授和汪淑芬博士为论文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资环学院李志教授团队在复合
干热条件对全球陆地水储量的动态
风险评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李志教授团队在国际遥感领域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Dynamic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compound dry-hot conditions on global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的研究论文。副研究员韩知明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志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水保学院胡亚鲜课题组在
冻融期河岸带地表水-土交互过程
与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胡亚鲜副研究员团队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 “Progressive melting of surface water and unequal discharge of different DOM components profoundly perturb soil biochemical cycling” 的研究论文。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博士研究生郝永丽为论文第一作者,胡亚鲜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园林学院洪波课题组构建
基于环卫工人热生理响应的
步行街PCS设计策略
近日,建筑科学领域权威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Optimizing personal comfort: Short-term personalized heating impact on sanitationworkers' thermo-physiological responses”的文章,研究阐明了冬季环卫工人热感知与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冬季不同环境条件下环卫工人的实际热需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最优初始温度响应模型以提高个人舒适系统(PCS)的使用性能。团队硕士研究生顾楚剑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洪波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生命学院李积胜教授课题组发现
AtCKX2的硫巯基化修饰通过
降低细胞分裂素含量而
改变拟南芥根系结构的重要机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李积胜教授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了题为“Hydrogen sulfide antagonizes cytokinin to change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through persulfidation of CKX2 in Arabidopsis”的研究型论文。揭示了AtCKX2的硫巯基化修饰通过降低细胞分裂素(CTK)含量而改变拟南芥根系结构的重要机制。
原文链接:
园艺学院苹果抗逆与品质
改良创新团队揭示多巴胺
调控苹果耐低氮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园艺学院苹果抗逆与品质改良创新团队马锋旺教授/李超教授课题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Dopamine regulates its own synthesis via MdORG2 to improve low-nitrogen tolerance in apple plant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多巴胺通过MdTYDC和MdORG2相关通路调节苹果低氮耐受性的分子机制。园艺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晓敏为论文第一作者,李超教授和马锋旺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食品学院食品安全控制纳米技术
团队在膳食相关疾病的预测方面
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安全控制纳米技术团队的唐文志副教授在膳食相关疾病的预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PdMoPtCoNi High Entropy Nanoalloy with d Electron Self-Complementation-Induced Multisite Synergistic Effect for Efficient Nanozyme Catalysi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上。食品学院2022级硕士杨雪微为论文第一作者,食品学院唐文志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王建龙教授和浙江大学平建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植物免疫研究团队发现
小麦条锈菌效应蛋白操纵线粒体
抑制寄主免疫的新机制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uccinia striiformis effector Pst11215 manipulates mitochondria to suppress host immunity by promoting TaVDIP1-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TaVDAC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效应蛋白Pst11215是条锈菌侵染致病的关键毒力因子,其与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TaVDAC1互作,此外,E3泛素连接酶TaVDIP1靶向并泛素化TaVDAC1促进小麦感病。通过对三个蛋白间的调控模式分析发现,在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效应蛋白Pst11215可能通过促进TaVDIP1泛素化TaVDAC1改变其通道结构,加速ROS由线粒体外排至细胞质,由胞质抗氧化酶清除,从而减轻ROS对线粒体的损伤,维持细胞稳态。同时,抑制免疫诱导的细胞坏死,促进条锈菌侵染。
原文链接:
岳超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
在《自然》发表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家岳超研究员领衔的团队题为《极端森林大火放大火后地表升温》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从林火规模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极端大火对生态系统破坏性、林火碳排放和地表气候反馈的放大效应,并对可能存在的“极端大火频发-气候变暖-更多极端大火”的恶性循环提出了警示,为全面和深入认识林火对地球系统和气候过程的影响开辟了新视角。
原文链接:
园艺学院李征/沈俊俊团队
通过研究西瓜矮化材料揭示
ClDUF21基因调控株高的分子机制
近日,园艺学院李征教授/沈俊俊副教授团队在 Plant Phys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目为“ A DUF21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regulates plant dwarfing in watermelon ”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出一株由T-DNA插入导致的西瓜矮化突变体,其表型呈现明显的生长迟缓和节间缩短。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技术锚定了T-DNA插入位点的下游基因 ClDUF21 。基因编辑和表型观察结果显示西瓜中敲除 ClDUF21 抑制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节间缩短和植株矮化,证实了 ClDUF21 通过调控节间发育来影响西瓜植株高度。
原文链接:
雷初朝教授团队首次揭示
已灭绝东亚原牛的演化历史
及其对东亚家牛的遗传贡献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雷初朝教授团队首次揭示已灭绝东亚原牛的演化历史及其对东亚家牛的遗传贡献的成果——《东亚原牛的演化与遗传贡献》,以长文形式在《科学通报》杂志在线发表并将以封面论文正式刊出。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09.016
动科学院羊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团队在
解析植物提取物调控肠道炎症的作用
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动科学院陈玉林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在《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 derived bile acid from dietary carvacrol and thymol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colitis via cGMP-PKG-mTORC1 pathway”的研究长文,揭示了植物提取物主效成分百里酚和香芹酚介导假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产生的关键胆汁酸通过cGMP-PKG-mTORC1通路缓解肠道炎症的分子机制。动科学院博士后张科、博士生徐养滨和郑祎宁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雨鑫研究员、邓露教授和陈玉林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经管学院黄毅祥课题组在
农产品电商定价领域取得新进展
原文链接:
中药资源与利用团队揭示
JA信号参与平衡丹参药用活性成分
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药资源与利用团队在《New phytologist》发表题为“SmJAZs-SmbHLH37/SmERF73-SmSAP4 module mediates jasmonic acid signaling to balance biosynthesis of medicinal metabolites and salt tolerance in Salvia miltiorrhiz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茉莉酸(JA)介导的SmJAZs-SmbHLH37/SmERF73-SmSAP4模块参与平衡丹参药用活性成分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nph.20110
图源:杨振 李光哲 张贻晴 万其鑫 穆彦情 史雪燕
网络编辑:朵茂星
杨颜鸣
责任编审:杨远远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