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一份有点“艺”思的书籍漫游指南

文化   2024-10-02 17:17   北京  


艺术,是一种看见。透过艺术,你能看见往昔,看见自我,看见一件作品的诞生,看见一个时代的变迁,可以说,艺术是一个窗口。而艺术与历史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不是从天而降的奇迹,它与社会是相伴而生的。看懂艺术,必然少不了理解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



现在,就让我们带上这份

有点“艺”思的漫游指南

穿梭时光,在艺术的世界里来场City Walk吧!




11

第一站:《秦汉工匠》

11

《秦汉工匠》


[美]李安敦 著;林稚晖 译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是谁真正缔造了秦汉中国?


当你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鉴赏来自古代的漆器、青铜器、石塑像时,你是否会联想到在作坊中那些辛勤劳作的男女工匠?他们可能在挥汗如雨地挥动铁锤,可能在小心翼翼地雕琢打磨,也可能在用颜料细致描绘着美丽花纹……这些被我们现代人视为的“精美文物”正是经过这些手工匠人之手才绽放出夺目光芒。可人们只为器物之美短暂停留,忽视了背后如你我一般的男男女女,他们作为中国灿烂古代文明的真正制造者,却往往被看作是默默无闻,批量复制模仿的无名群体。“这些人真正缔造了中国”,这是作者李安敦写在《秦汉工匠》的最后一句,也是为这些真实具体的文化遗产创造者的灵魂呐喊。


11

第二站:《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1368)》

11

《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1368)》


[英] 马啸鸿 著

赖星睿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蒙古审美,那迷人的视觉艺术


《蒙古世纪》展现了对元代艺术的深度解读与重新定位。作者马啸鸿运用全新的“视觉文化”视角,来审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在漫长的13世纪中所创造的艺术,从城市建筑、墓室壁画等考古材料,到瓷器、雕塑、书画等传世作品,乃至印刷纸币等实物材料,都有涉及。长期以来,中国学界所强调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而马啸鸿所关注的,却是中国文化被“胡化”的印记,元代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模式,这种文化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念。作者通过跨文化的视野以及对生产工艺的关注,为我们呈现了这一短暂而迷人的时代所创造出的视觉文化盛景。


11

第三站:《图题:西方绘画命名的故事》

11

《图题:西方绘画命名的故事》


[美] 露丝·伯纳德·伊泽尔 著;

黄虹 译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画作的点睛之“题”


在艺术的世界里,绘画的标题往往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画作的标识,更是引导我们进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钥匙,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绘画的标题并不总是由艺术家本人来决定,更多情况下是由制版人、策展人、画商、批评家等艺术界的专家来命名。绘画的命名,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和科学,如果一个好名字能让人瞬间领会到画者的立意,更会为画作增色不少。这本书对西方绘画的命名活动及其实践模式进行了历史考察,呈现了这种活动如何随着艺术世界的发展不断变化,也对诸如达维德和库尔贝、马格利特和琼斯这般风格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提出了全新的解读。


11

第四站:《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

11

《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


彭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解密艺术史上的千古谜团


中西艺术史上有一些众说纷纭的谜团,这些谜团因为一直悬而未决,反而变得极其迷人。彭锋教授通过十篇短文,探究了其中几桩著名的“大案”、“要案”乃至“悬案”,所论内容横跨古今、“不论东西”,例如《宫娥》真的是对着镜像画出来的吗?《梵高的〈鞋〉》究竟画的是谁的鞋?《鹊华秋色图》到底哪座山在东?面对这些迷人又令人迷惑的主题,作者如同侦探一般,在前人评说建构起的话语迷宫中寻觅着历史的小径及秘响,可谓是比悬疑片更好看的学术佳作。


11

第五站:《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11

《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英] 帕沙·米特 著;李京泽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全方位审视南亚艺术全景


印度,不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在这里生长和融合,孕育出丰富多元的艺术。《印度艺术:从史前艺术到后现代主义》的宝贵之处在于,尝试打破长期以来欧洲乃至世界对印度艺术的误读和刻板印象。作者师从贡布里希,是印度艺术研究的泰斗,他全面梳理了从史前时期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印度艺术,讲述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背后的艺术表达和宗教意图,对中国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印度艺术颇有益处。


11

第六站:《琴门徘徊录》

11

《琴门徘徊录》


严晓星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琴内外见风骨


为何古棺会成为制琴的绝佳素材?俞平伯为何将《红楼梦》比作“断纹琴”?琴苑佳话的另一种解读是什么?元朝的公主为何要收藏古琴主题的古画?《琴门徘徊录》将古琴世界的幽微与广博娓娓道来。在作者笔下,琴不仅仅是乐器,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情感的寄托者。严晓星借逸话之体,用秉烛夜聊的方式,将他在“琴门”边徘徊的所见所感,化作生动的文字和故事,充分诠释了关于琴人、琴事、琴史、琴器、琴曲的趣味与内涵,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上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


11

第七站:《四时之外》

11

《四时之外》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生不息的中式“生命超越美学”


我们中国的哲人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时间的沉思,正如在新作《四时之外》里,朱良志先生以《诗经》中的一首小诗开头,“蜉蝣掘阅,麻衣如雪”,非常绝妙地道出了人类面对时间的悲凉之叹。“四时之外”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它意味着人可以超越时间,这种超越不仅是对时间的跨越,更是对生命,对历史,对宇宙的跨越。通过朱良志教授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生命境界和形式之外的意趣,并且发掘出独属于中国人的“生命超越美学”。


11

第八站:《纸短情长:中国笺纸里的艺术故事》

11

《纸短情长》


张楠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流传千年的纸上浪漫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在那飞鸽、马车、乌篷船的年代,昏暗的油灯前,有人用一管羊毫、一块古砚、一纸花笺,寥寥数语,却写尽了家国人事,儿女情长……一枚小小的笺纸,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文人墨客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也道出了文人们流淌在骨子里的浪漫。每一枚雅致的笺纸堪称一副微型国画,在方寸之内,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读来饶有趣味,让人不由得惊叹于古人投注在小小纸片上的“匠人匠心”。当我们跟随作者张楠的笔触,了解了诸如鲁迅、齐白石、张大千等藏在信笺背后的诗情画意,也在纸短情长中,共赴了一场中国古人笺纸历史、文化演变的艺术展。


11

第九站:《建筑风格》

11

《建筑风格》


[美]玛格丽特·弗莱彻

[英]罗比·波利 玛格丽特·弗莱彻 著;

王心玥 译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建筑是历史的活页


《建筑风格》如一本游览欧洲历史建筑的笔记本,500副图片配以简短精辟的文字,分门别类,介绍了古今中外350座代表建筑,能让人快速记住不同风格及代表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古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圣十字大教堂……等等,这些宏伟的建筑仿佛是历史的活页,让你感受建筑之美的同时,更是来了一场对历史、艺术追寻的灵魂之旅。


11

第十站:《中国绘画常识》

11

《中国绘画常识》


傅抱石

新世界出版社



一代国画大师所创作的绘画百科全书


绘画的萌芽,是伴随着工艺美术以及人类的艺术观念而起的。傅抱石,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新金陵画派领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傅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绘画常识》中为读者揭开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神秘面纱。他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让我们除了掌握基本的绘画常识外,还能了解画的背后故事,将读者“领进绘画之门”,一睹中国绘画千年风骨,提升艺术鉴赏素养。


文末福利


你最喜欢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挑选1个原创留言,赠送精选图书1本(随机寄送,不可指定)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艺术书籍的相关内容,那就动动手指,扫码前往下方“阅读之城”小程序,为你喜爱的图书投票吧!


首都图书馆
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