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萃光阴入东流丨从黑酒到咖啡:咖啡中文译名流传简史

文化   2024-10-11 17:02   北京  





咖啡,这一源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神奇饮品,其历史源远流长,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一度是西方文化罗曼蒂克情调的象征,但现在,它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饮品,创造着新的生活美学。2024年10月1日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开幕的“烘萃光阴入东流:中国咖啡故事”展,为我们讲述咖啡跨越山海,传入中国后,是怎样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又如何折射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精彩故事。


而作为一个故事的开篇,让我们来看看,咖啡这个中文译名是如何得来的吧。

“咖啡”源于阿拉伯文字的“qahwa”,传入奥斯曼帝国后,土耳其文写作:“Kahveh”。16世纪开始,咖啡风潮席卷欧洲,意大利人将“咖啡”翻译为“caffè”,法国人翻译为“café”,而我们熟悉的英译“coffee”最早出现于1601年。


01

“黑酒”

(《广东通志》)

COFFEE

清朝阮元纂修的《广东通志》,有一段描述道光年间一种外国酒的文字,写道:“外洋有葡萄酒,味甘而淡。红毛酒色红,味辛烈。广人传其法,亦酿之,与洋酒无异。洋酒有数十种,唯此二种内地能造之,其余不能酿也。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文中所说的“黑酒”,一般认为就是今日的咖啡或巧克力。


《广东通志》清·同治三年刻本

首都图书馆藏


02

“珈琲”

(《海国图志》)

COFFEE

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当时世界三十多国的地理、历史。虽然该书书名是“四洲”,但所涉国家已涵盖五大洲。在《四洲志》中,出现了“加非豆”、“架非豆”、“珈琲”的国外出口土特产品记录。1845年,魏源获得《四洲志》的译稿,并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给闭塞已久的国人带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其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为其后的洋务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海国图志》的影响还远及日本,江湖幕府末期的思想家佐久间象山读《海国图志》曾做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而领导了倒幕运动的高杉晋作也曾在上海专门求购这部书。可以说,《海国图志》也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进程。

《海国图志》邵阴魏氏古微堂道光24年活字本

首都图书馆藏


03

“磕肥”

(《造洋饭书》)

COFFEE

《造洋饭书》由美国传教士高第丕的妻子,高第丕夫人编写。这里的“造饭”意思是“做饭”,跟我们现在一些方言里“造饭”指“吃饭”意思不同。“造洋饭”,顾名思义,也就是“做西餐”。本书讲了267种西餐菜点的做法,1866年初版,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西方传入食物食材的称呼,许多都与现代汉语不同,比如把面包译为馒头,把马铃薯译为地蛋,把布丁译为朴定……而“咖啡”在书里被译为了“磕肥”,可以说险些一个名字断送掉咖啡健康饮料的前景。


除了将“coffee”翻译成“磕肥”外,本书还详细讲解了咖啡烧煮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想不想按书中的记载动手试试呢?



04

“考非”“㗎啡”“茄非”“咖啡茶”

(《申报》)

COFFEE

《申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停刊。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申报》见证和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也同样记录了不同时期咖啡名字的变迁。如:1872年,《申报》刊登的代利行拍卖广告上出现了“考非”一词;1874年,刊登的裕盛洋行拍卖广告上写作“㗎啡”;同年刊登的鲁意师摩行拍卖广告上又译作了“茄非”。值得注意的是,1875年11月10日的《申报》中,coffee 第一次被译为了“咖啡茶”。但“咖啡茶”这个译名,当时还没有成为通译,为社会广泛接受。


《申报》同治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刊

首都图书馆藏

《申报》1875年11月10日刊

首都图书馆藏


05

“茄啡”

(《列国岁计政要》)

COFFEE

另一个流行一时的译名是“茄啡”。《列国岁计政要》在介绍各国物产与产值时,出现了 “茄啡”一词。《列国岁计政要》原书是英国麦丁富得力(Martin Fidelity)所著的The Statesman’s Yearbook,该书由林乐知口译,郑昌棪笔述,于1878年由江南制造局出版。该书共12 卷,分论五大洲各主要国家政治制度、工商业、教育、财政收支、军力、疆域、人口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其内容来自英国驻各国使领馆搜集的材料,相当于近代各洲国家的国情、国力报告书。郑昌棪等人试图通过该书的译介,让国人对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有所认识。康有为对《列国岁计政要》非常看重,曾称许该书为“记各国政俗最详者”,还将其列为他开办的万木草堂的课堂读物。

《列国岁计政要》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首都图书馆藏


06

“咖啡”

(《中华大字典》)

COFFEE

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主编为徐元诰、陆费逵、欧阳溥存等人。它以《康熙字典》(1716)为基础,1915年版收4.8万余字,包含《康熙字典》之后出现的许多新字,是当时最大的字典。《中华大字典》以权威辞书的形式,确认了“咖啡”的通译名。


《中华大字典》,民国五年(1916),中华书局出版

首都图书馆藏



其实,咖啡的“曾用名”还远远不止这些。自传入中国以来,咖啡经历了30多种译名变化。从“黑酒”到“咖啡”,译名的演变不仅见证了咖啡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入与发展,更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如今,咖啡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忙碌的工作日早晨还是悠闲的周末午后,一杯香浓的咖啡总能带给人们与茶不同的愉悦和满足。咖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将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烘萃光阴入东流:中国咖啡故事


时间

2024年10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

(每周一闭馆)

地点

北京城市图书馆B1展厅


首都图书馆
读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