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 三折肱,知为良医——说说“肱骨”

文摘   2024-12-12 20:31   河北  


“三折肱,知为良医”是古代的一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定公十三年》。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指多次折断胳膊,就能了解断臂治疗方法,成为优秀的医生。比喻经历的失败多,可以积累经验,就能造诣精深。
那么,“肱骨”为什么叫“肱骨”?


“肱骨”的“肱”,古文写作,像手臂弯曲之形。《说文解字》释“肱”为:臂上也。从“又”,“又”在古文字中表示“手”,古文写做,像手之形。较为形象的表示了手臂的部位。
“肱”在《说文解字》中也做,左边的偏旁为“月”,在文字中多表示与“肉”有关,“肱”字也是如此。

根据《系统解剖学》(第10版):肱骨为上肢最大的管状骨,分为肱骨体及上、下两端。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是肱骨头骨松质和肱骨干骨皮质交界的部位,较易发生骨折。

关于“肱”,在《论语·述而》中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句子。“曲肱”是指弯着胳膊(作枕头),后来就有了“饮水曲肱”这个词,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 | 赵捷 常海玉
审核 | 陈世文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订阅号
发布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