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重磅!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议程更新与二轮通知

文摘   2024-09-30 10:24   陕西  
以下内容转发自公众号:中国航空学会



10月22日

一、大会致辞

二、中国航空学会年度颁奖

三、中国航空学会年度发布

四、主会场报告

(一)丹·谢赫特曼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镁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闫楚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保障飞机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重在试验技术的创新》

(三)郭万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字智能时代空天装备结构强度设计的新理念:疲劳耐久可靠性》

(四)吴光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系列总设计师

(五)张卫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制造的思考与实践》

(六)王云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拟邀)

(七)李殿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八)焦宗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载系统创新中心主任:《先进航空机载系统未来发展探讨》

(九)刘永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展望》

(十)敖万忠 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拟邀)

(十一)程荣辉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专职总师、太行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先进航空发动机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十二)隋少春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十三)段泽民 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雷电防护首席专家:《C919飞机全机雷电试验研究》  

10月21日

具身智能航空飞行系统论坛

时间:下午

组织单位: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航空学会无人机及微型飞行器分会、西北工业大学

具身智能的概念最初由艾伦・图灵在1950年建立的具身图灵测试中提出,旨在确定智能体是否能显示出不仅限于解决数字空间中抽象问题的智能,还能应对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具身智能涵盖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技术等多个关键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具身感知、具身交互、具身智能体和虚拟到现实的迁移。具身智能的发展被视为一条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基本途径,深入探讨具身智能的复杂性、评估其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轨迹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具身智能在机器人领域发展趋势迅猛,产学研用整体推进。作为无人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航空飞行器的具身智能将产生巨大的学术、经济、军事、社会效应。不同于机器人领域,航空领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航空具身智能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论证。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陈  智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太赫兹通信探测一体化技术与应用》

(二)王  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

(三)黄江涛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所四室主任

(四)张礼廉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计算机几何视觉及其自主导航应用》

(五)白俊强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六)马  昕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面向适航与安全的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的通用多用途新能源客机前沿研发与量产》

(七)高  驰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八)甘志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634所智能技术中心研究员:《仿生智能体运动协调性评测方法探索》

(九)陈  斌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十)周尧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大飞机研究院副院长

飞机总体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分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会议旨在交流分享飞机总体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通过邀请报告和优秀论文宣讲的形式,围绕飞机总体设计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交流,促进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构建航空航天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袁泽建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美军CCA发展的启示》

(二)曾  铮 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哪吒”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

(三)吴志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飞翼布局飞行器刚弹耦合动力学研究》

(四)王立波 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体气动设计研究所所长:《缩比模型飞行试验技术探索》

(五)段辰龙 中国航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氢能航空器发展展望与实践探索》

第六届全国飞行器结构与强度学术会议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结构与强度分会、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

会议旨在开展飞行器结构与强度的理论、计算、试验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研讨新的研究方向,推动航空结构与强度专业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加强航空院所与高校在飞行器结构与强度领域的学术交流,共同促进航空结构与强度专业的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王进剑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650研究所强度部副部长:《关于起落装置结构强度设计问题的一点思考》

(二)何宇庭 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基于作战完整性的装备质量控制策略》

(三)崔  浩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多轴复杂应力失效表征方法及应用》

(四)樊俊铃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研究员:《航空装备试验原位检测与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进展》

(五)李建平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飞机薄壁结构振动疲劳设计研究》

2024年(第二届)航空计算与仿真大会

时间:下午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计算与仿真分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嵌入式共性基础软件技术创新中心、机载弹载计算机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由中国航空学会计算与仿真分会主办的2024年(第二届)航空计算与仿真大会将聚焦航空IT+技术,针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微电子、总线网络、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赛博安全、数字工程等专业方向,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为所有与会嘉宾搭建一个开放、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先进IT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韩银和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芯粒集成:下一个十年芯片算力提升的主要动力》

(二)任鹏举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超异构软硬件协同计算统一框架的思考和实践》

(三)张俊格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基础智能体:强化学习与大模型融通演进》

(四)朱鹏飞 天津大学教授:《智能无人机协同学习》

(五)邓  磊 清华大学副教授:《类脑计算模型、芯片及应用》

(六)全  哲 湖南大学教授(拟邀)

10月23日

未来航空动力论坛

时间:上午

组织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航空动力系统与等离子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船舶发动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筹)/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吴大观创新中心、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涉及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学、结构力学、材料与制造、控制理论等众多领域。而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没有一流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产品。“未来航空动力”论坛依托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与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未来航空动力的前沿进展进行交流分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创新活力,为推进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做出贡献。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程荣辉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专职总师、太行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二)黄维娜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专职总师

(三)徐惊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超燃冲压及组合循环发动机排气系统研究进展》

(四)李  维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专职总师

(五)林  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械装备诊断信息提取与集成的理论、应用与展望》

(六)钟世林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空天总师

(七)常军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八)李  明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激光制造的发展态势与展望》

(九)倪明玖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教授

(十)薛永广 航天三院三十一研究所总师

(十一)王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首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讨会

时间:上午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这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低空经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关于低空经济的最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决策部署,学会拟聚焦低空经济场景这一关键要素,召开首届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讨会。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董志毅 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

(二)张建平 中国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无人机所所长:《无人机与低空应用场景变革》

(三)陆入成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eVTOL研发进展与应用前景》

(四)曹  勇 华夏飞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短途运输及消费类场景》

(五)于  翔 上海海珠工程涉及集团首席专家:《低空应用场景与低空基础设施建设》

高端对话主题与嘉宾:

《无人驾驶飞机和有人驾驶飞机在低空应用场景中的开发与运营》

(一)覃  睿 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与低空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二)徐  强 翊飞航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贾  佳 美团无人机北京负责人

(四)王  鸣 广东汇天通航运行副总经理

(五)杜黎明 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西南公司总经理

2024(第二届)先进航空制造技术高峰论坛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航空学会海克斯康专家服务站、中国航空学会沈阳航远专家服务站

航空制造业是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航空制造技术发展,助力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主体的交流合作,学会联合中国航空学会海克斯康专家服务站、沈阳航远专家服务站共同举办“2024(第二届)先进航空制造技术高峰论坛”。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朱  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拟邀)

(二)李涤尘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航空轻质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研究与发展》

(三)黄卫东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空航天增材制造——回顾与前瞻》

(四)王明海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院长:《装配对接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五)李隆球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六)陈华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七)胡维鑫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八)宋  戈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一级专家、数控厂厂长:《飞机结构件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九)曾元松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拟邀)

(十)张学军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师:《报告题目待定》

隐身及反隐身技术论坛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隐身及反隐身技术分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会议旨在分析国内外隐身及反隐身技术发展态势,研讨当前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关键技术发展方向,汇聚领域专家,对接行业需求,促进隐身及反隐身融合发展。会议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就面向隐身作战的隐身及反隐身能力需求、技术发展和测试验证等技术领域开展专业交流。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冉  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高速单/双基雷达成像制导技术

(二)罗  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研究员:《新型隐身目标多维高效探测技术》

(三)窦相民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空战的变革性力量:对美军CCA的综合分析与研制》

(四)赵华鹏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电磁散射近远场变换技术研究进展》

(五)李粮生 散射辐射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基于量子后选择滤波的目标反射特性研究》

(六)邱桂花 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光子晶体红外激光隐身薄膜》

(七)田  晨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隐身作战发展思考》

(八)邓洪伟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研究员:《先进航空发动机隐身关键技术研究》

(九)李志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基于车载紧缩场的雷达散射截面现场测量系统》

(十)张  敏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航空特种功能材料应用需求》

首届智能载具与低空空域管控论坛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电子与空中交通管理分会、西华大学、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本论坛针对低空经济中各类智能载具的设计与研发、低空空域数字化与智能化管控等相关研究领域,涵盖载具总体设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航电系统以及空地立体交通管理等关键技术方向,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莅临并发表主旨报告,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互动频繁、合作无间的交流平台。此平台将汇聚所有与会嘉宾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并推动载具设计与低空管控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低空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李秋实 西华大学校长:《智能航空混合动力》

(二)张学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基于低空智联网的低空空域管控》

(三)陆  辉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低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四)钟诚文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eVTOL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主动流动控制飞行器论坛暨流动控制与热管理分会成立大会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流动控制与热管理分会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将是下一代飞行器设计的颠覆性技术。本分会场旨在汇聚国内飞行器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下一代主动流动控制飞行器设计领域的特征要求、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推动学科交叉与合作,促进学术与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为主动流动控制飞行器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本会场鼓励学术创新,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交流学术成果,尤其鼓励工业部门总体设计人员参加会议交流。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李应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拟邀)

(二)向锦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拟邀)

(三)朱广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型号系列总师(拟邀)

(四)姜培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拟邀)

(五)王秋旺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六)吴  云 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拟邀)

(七)李道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拟邀)

(八)胥蕊娜 清华大学教授(拟邀)

(九)罗振兵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

智航•航空智能测试与评估发展论坛

时间:上午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人工智能技术分会、中国航空研究院/航空工业智航院、智航实验室

智能技术如何赋能航空领域发展?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如何切实成为解决航空领域纷繁多样关注点的突破口?强国梦,航空梦。赋能航空,智创未来;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作为本届大会分论坛之一,本论坛将以“共商、共建、创新、发展”为原则,延续“智航•航空AI+”系列品牌论坛,以航空智能测试与评估为切口,邀请来自启元实验室、中科院软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创新院、航空工业智航院的专家学者作嘉宾报告,共同探讨智能技术赋能航空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薛云志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主任

(二)路  鹰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先进智能算法中心/先进智能基础中心主任

(三)赵千川 启元实验室教授:《数字仿真技术在智能算法测试评估中的应用初探》

(四)路云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五)纪守领 浙江大学教授:《大模型系统安全与隐私》

(六)任鹏举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光电信号与信息智能处理的高效计算架构设计和评测的实践与思考》

先进航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是对航空装备与航空材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紧密关系的真实写照。论坛拟邀请设计单位以及航空材料研制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做报告,主要探讨先进航空装备对材料技术的需求,以及先进航空材料的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助力航空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在航空装备中的应用。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苏亚东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型号副总师:《飞机材料研制需求与挑战》

(二)曹瑶琴 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主任:《直升机材料应用与发展趋势》

(三)师俊东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副总师:《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

(四)钟  燕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主任:《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需求》

(五)李嘉荣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师:《单晶高温合金及其涡轮叶片》

(六)董建新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高温合金盘锻件高质量高性价比兼顾提升的思考和策略》

(七)谭成文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速冲击条件下钛合金的力学行为》

(八)栗付平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师:《轻质防护材料》

(九)范召东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任:《航空密封材料与制品及应用》

(十)袁莉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耐高温聚酰亚胺材料研究进展》

工业软件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学会信息化技术分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鲲鹏软件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为重要着力点。促进云转型,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已是大势所趋。

为推动以“数字能力共建、共用、共享”“应用上云”为特征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工业软件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分会场将以“促进云转型,实现连接、协同、共享”为主题,围绕工业软件、航空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行业典型场景,共同探讨云安全、AI与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以及云平台和云上应用解决方案,以加快行业生态构建,促进应用创新,发挥数字赋能赋智作用,服务航空企业转型升级与持续高质量发展。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侯安生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副总工程师:《数字新基建  运营新模式——云模式打通数字化转型互联、集约、高效的通道》

(二)王  晨 清华大学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工业大数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三)皮文凯 阿里云政企事业部CTO:《从“企业上云”到“云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四)徐  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PaaS产品部总裁:《一站式云端软件开发平台,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五)朱  彬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研发中心(平台)部长:《构建集团统一开发底座,探索软件共享共建新模式》

(六)赵  亮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多技术领域多专业信息化需求迈向云端的思考》

(七)杨  亮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无人机部副部长:《基于云的MBSE协同研发思考》

(八)阳祥贵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飞副总信息师:《云ERP系统研究与实践》

(九)彭国金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信息化总师:《构建试飞数字化云协同,实现试飞大数据云共享》

(十)沈  蓬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研发中心(平台)架构师:《深化云上能力中台技术与应用,打造企业云转型创新引擎》

(十一)杨如峰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军工行业总师:《面向军工数字化转型新时期的网络安全问题思考和应对策略建议》

(十二)曹银锋 易士软件(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信创环境下基于云架构的企业级操作系统技术研究和实践》

新型降噪材料与结构论坛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型客机集成技术和模拟飞行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声学分会

噪声问题是军民用飞行器性能鉴定和适航取证的关键科目,我国的大型飞机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满足各个国家及地区所设定的噪声适航标准,也是影响我国军民机型号研制、系列化发展和民用飞行器市场运营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决我国航空装备的噪声问题,需开发新型降噪材料与结构,突破现有降噪材料的降噪极限,提升装备性能,抢占民用飞机国际市场。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马富银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基于超结构的装备减振降噪方法与应用探索》

(二)黄  虎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飞机结构典型材料声学特性设计需求研究》

(三)庞金祥 上海普信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新型降噪材料研发中的试验验证技术应用》

(四)顾金桃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蜂窝板在飞机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五)彭  森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民用飞机短舱声衬设计及未来发展趋势》

(六)宋玉宝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装备典型工程结构周期设计弹性波禁带/调控研究》

(七)肖  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低频宽带降噪超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

(八)刘春川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基于压电智能材料与金属减振器的低频振动抑制研究》

(九)杨  程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风扇气动声源近场范围内叶顶声衬降噪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十)卜焕先 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基于声学超结构的涵道吸声设计与实验研究》

(十一)孙永涛 天津大学副教授:《航空轻质声学超材料的低频隔声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

(十二)郭静文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基于拓扑优化方法的声学超结构设计及应用研究》

(十三)延  浩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薄膜型声学超材料降噪技术研究及应用探索》

(十四)李  斌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典型航空结构抖振主动控制方法研究》

空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论坛

时间:全天

组织单位: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空天飞行器主要指既非传统航空器、也非典型航天器的新飞行器,是航空技术与航天技术高度结合的飞行器,其研究将打破传统航空器和航天器的界限,其研发涉及到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高度集成融合,包括:吸气式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机身一体化设计、防热结构与材料以及先进的模拟分析技术等。空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分会场从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三种手段出发,围绕先进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方法、地面极端环境的模拟与试验技术以及飞行测试,探索复杂流动背后的机理,以支撑布局设计及优化。

报告人及报告情况:

(一)袁化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组合动力可调进气道及模态转换过程研究》

(二)朱一丁 北京大学教授

(三)李广利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压捕获翼宽速域气动布局研究》

(四)张冬冬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高速流动混合过程及强化技术》

(五)冷  岩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超声速飞机噪声预测技术研究》

大会论文作者交流分会场

时间:全天

中国航空学会信息化技术分会委员工作会

时间:下午

会议通知

关于召开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附件2:会议协议酒店预定方式及有关信息





航空工程进展
《航空工程进展》期刊读者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