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澳門演出結束觀眾“爆”以掌聲

文摘   2024-09-15 08:03   中国澳门  




剛剛從英國讚譽而歸,《詠春》下一站就來到了澳門。


同樣的舞劇,不同的地點,同樣的美譽如潮。

913/14日連續兩天,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了深圳歌劇舞劇院原創的舞劇《詠春》。

謝幕環節,觀眾席掌聲、歡呼聲、尖叫聲不斷,演員們多次沖台、返場帶給觀眾意外驚喜,近10分鐘的持續鼓掌是對於這部作品的最高評價。

 




澳門觀眾在《詠春》海報前留念



英雄站在光裏
而我們
願是那束光


《詠春》是近年中國藝術舞臺上難得一見的原創精品舞劇,亦是武術與舞蹈相遇的一場藝術盛宴。


2022年底深圳首演以來,好評如潮。


詠春、太極、八卦、八極拳及螳螂拳……《詠春》為觀眾呈現五大武術門派高手過招的精彩卓絕武學招式。


葉問打出詠春“小念頭”的第一式,他身後“扶弱小以武輔仁”的鏗鏘祖訓,匯聚成源遠流長的中華武學精神。


葉問之妻子張永成與丈夫離別之苦,以充滿詩意的舞蹈及廣東獨有的“香雲紗”呈現,展現出舞蹈之優美的同時,深深打動台下的觀眾。


舞劇《詠春》結合武術、舞蹈及戲劇,以獨特的雙非遺題材,將中華民族傳統武術與當代舞蹈融合,展現了舞蹈與武術精神的碰撞。

這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亦是一個追夢者的故事。




該劇用立足”“彷徨”“理想”“離別”“困境傳承六幕,塑造了以葉師父為代表的武學英雄形象和半個世紀後電影《詠春》攝製組團隊懷抱夢想、追夢英雄的普通奮鬥者形象,以當代視角詮釋英雄精神。


作為一部雙非遺題材舞劇,《詠春》的創作者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將詠春拳、香雲紗這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融入舞臺這一課題。


武術和舞蹈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發力方式和氣息的不同,具體到詠春拳則著重以柔克剛,攻防合一,鬥技不鬥力,非常講究動作的精簡、效率。


如何讓舞蹈演員演出武術的神韻?該劇主創花費一年時間深入非遺生活,帶領舞蹈演員向武學大師拜師學藝,通過打木人樁練習詠春拳,體會武術中對體力和能量的科學運用。


在舞蹈編創上,將詠春拳的典型動作和招式,如日字沖拳”“攤手”“膀手等融入舞蹈中,不僅展現出了詠春拳的實戰技巧,也賦予了舞蹈獨特的力量感和節奏感,舞者以精准的身體控制展現出詠春拳的流暢性和連貫性,最終形成了武舞相融、以舞化心的獨特舞蹈語彙。


舞臺上,各門派武學頂尖高手,展開了登峰造極、精彩絕倫的對壘,成為該劇最突出的看點。



雲紗是舞劇《詠春》運用的另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作為一種古老的嶺南面料,香雲紗不僅被用於劇中的服裝上,其製作工藝也被藝術化地融入劇情之中,舞臺色調、人物造型和舞蹈風格上都有它的印記。


舞臺上,香雲紗以其獨特的質感和光澤,在演員的表演與舞美配合下,呈現出流動的美感,為該劇增添了視覺衝擊力與藝術表現力。


女子群舞《香雲紗》是舞劇《詠春》中的第一段舞蹈,展現的正是香雲紗古老繁複的染制過程。




舞者們頭戴尖斗笠,身著紅雲紗裙、香雲綢褲,將天地之間極具美感的勞作場景展現在觀眾面前。


劇中呈現的香雲紗,需要更大的篇幅來渲染故土傳統文化的魅力。




舞劇《詠春》在聚焦英雄故事的同時,也在詮釋著平凡人創造不平凡的英雄故事的精神。


該劇在結構上設計了戲中和戲外兩條戲劇脈絡,形成戲中戲的雙線敘事結構樣式。


主創團隊依靠電影特技和舞臺屏風、雲幕、投影、轉盤等裝置,對舞臺時間和空間進行切割,使電影拍攝對象葉先生熱血燃情的快意江湖和電影片場女導演、燈光師大春等追逐英雄的忙碌身影旋轉交替出現。


葉師父遠赴他鄉,懷抱詠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只為打破門戶之見,發展詠春拳;《詠春》電影拍攝片場,電影人以光影塑刻英雄,英雄的精神也成為照亮普通人成長的光束。


兩個時空中的人物都擁有完整的故事和成長脈絡,雖然他們的遭遇各有不同,但心境卻總是重合的,在兩條線索、兩個場景的設置中,兩個時代的追夢精神實現了共振。


舞劇《詠春》把武術與舞蹈加以融合,創造出既有武術質感又有舞蹈美感的詠春舞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編自“光明日報”等媒體


蓮花傳媒

策劃   李自松
主編   閻小荔
編輯   吳珈彤 吳婉欣  宋薇  
外聯   謝謙
視覺   陳瑋宗 周璇
技術   王碩坡 劉亮亮
公號蓮花傳媒ID|macaulotustv
微信蓮花傳媒ID|Lotustv-macau
影音號|蓮花衛視
意見建議電郵 lotustv@lotustv.mo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