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光燦爛的音樂盛宴擦亮澳門“文化名片”——第3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巡禮

文摘   2024-12-11 20:01   中国澳门  


作者簡介:代百生,男,博士,澳門理工大學藝術及設計學院音樂教授。

作為澳門重要的藝文節慶,澳門國際音樂節一直致力呈獻高素質和多元化的演出,已經成為澳門閃亮的“文化名片”,對周邊乃至全球愛樂者形成了吸引力。適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雙慶”之喜,第3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更為引人注目。


此屆音樂節於10月4日至11月4日分別在澳門文化中心的綜合劇院、小劇院、黑盒劇場,以及崗頂劇院、倫敦人劇場舉行,為樂迷們獻上了12套優質音樂節目和16項延伸活動。筆者作為澳門音樂人,對每年的澳門國際音樂節都極為關注,此次也幾乎全程參與,並出席了若干項延伸活動,對此次音樂節活動有全面深入的瞭解,深有感觸,撰寫此文。

01.

現場聆樂感受

36th Macao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由於時間上的衝突,筆者出席了本屆音樂節12項演出的9場,可謂盡享音樂盛宴,對音樂會的高品質留下深刻印象,不同的演出總有不同的亮點。


開幕歌劇《托斯卡》連演兩場,以華麗堂皇的舞臺佈景與實力強勁的演出陣容,為觀眾帶來絕美的視聽享受,幾位主角的演唱與舞臺表演精彩絕倫,由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和本地的澳門樂團聯合擔綱的樂團演奏無可挑剔,由馬林斯基劇院合唱團混合澳門少年合唱團共同表演的合唱部分也毫無違和感。今年適逢作曲家普契尼逝世一百周年紀念,第3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以普契尼三幕歌劇《托斯卡》作為開幕演出,也是全球範圍內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活動之一了。

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兩場交響音樂會門票早早售罄,筆者出席是第二場,演奏曲目包括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斯卡》,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現場的精彩演繹讓觀眾仿佛聽了一場生動的“交響音樂故事會”,故事的上半場是虛幻的神話與童話,下半場則似對現實人生的回顧與反思。講故事者就是指揮大師捷傑耶夫及其帶領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它帶給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以及對俄羅斯音樂文化的敬羨。

林肯室內樂音樂會、卡華高斯(Leonidas Kavakos)與阿波羅樂團帶來的巴哈小提琴協奏曲這兩場音樂會則讓我不僅在美妙的音樂裏恣意放飛想像,也對現場欣賞古典音樂產生一些思考,即“現場觀演室內樂演奏是走近古典音樂的最佳路徑”,可不?音樂表現的是什麼?或許只是純粹的音響組合運動,就能帶給人不同的想像與情緒體驗。這些經典室內樂作品只有體裁名稱和作品號,沒有文字性標題的束縛,我們盡可以在音樂廳裏回蕩的純淨音響中讓心安寧,展開自由的想像,或除了感受音樂音響的和諧之美什麼也別想,宛如塵世紛繁中給耳朵和心情做了一次清潔Spa,也可疏解壓力;而現場近距離觀演,更可從觀看樂手之間微妙肢體語言的互動中,體驗各聲部配合之妙趣,如同音樂家們無聲的語言交流。

由鋼琴家亞曆山德拉‧德雷斯庫(Alexandra Dariescu)打造的多媒體節目《胡桃夾子與我》則是一場充滿創意的綜合藝術表演。它以多媒體劇場手法,融合了鋼琴、芭蕾舞和動畫影像,別開生面重新演繹了經典聖誕童話故事《胡桃夾子》。整場演出以真人表演(鋼琴演奏與芭蕾舞)與虛幻的動畫影像共同呈現,創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奇幻世界,就像為觀眾編織呈現了一個小時的甜美夢境。人與虛擬現實的互動式表演,使得藝術表演的真實與虛幻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的演出現場可謂“嗨翻天”——諾大的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滿員,開場前很多人已經隨場內播放的爵士音樂在座椅上情不自禁地扭動,開場時當84歲賀比出場,全體熱烈歡呼,而演出過程中場內氣氛爆棚,直至演出結束,興奮的粉絲沖到臺前請賀比簽字留念。親臨其境,沒有人能不受音樂帶出的熱烈情緒感染,那是幾位音樂人在一位“瘋老頭”帶領下玩出的創意音響!爵士樂的即興表演特徵,決定了欣賞者唯有在現場聆聽,才可以零距離地觀察到音樂家們的即興演奏與配合,捕捉到很多聽錄音不可能發現的東西。這次賀比率隊來澳門的演出,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藝術涵養,即興玩出各種創意音響而嗨翻全場,這對現場的參與者而言,註定是無可複製的永恆記憶。

波哥雷利奇的鋼琴獨奏音樂會讓人深刻感受到“樂器之王”的豐富表現力。演出曲目顯然經過精心設計,上下半場的重頭戲分別是舒曼的《交響練習曲》和舒伯特的《音樂瞬間》op.94全套,前面各加一首小品曲做“開胃前菜”,分別為肖邦和西貝柳斯的作品。一身白衣的鋼琴家端坐鋼琴旁腰板筆直,在諾大的舞臺上宛如孤獨的修行者,沒有任何多餘的身體動作,但其舉重若輕的手指運動中流淌出魔幻般的聲音,從孤獨的吟唱到波瀾壯闊的交響,仿佛鋼琴上的音響魔法師。在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波哥返場加演了一首肖邦夜曲。以肖邦開場、以肖邦結束,是否意味著波哥依然對肖邦情有獨鐘或意氣難平?畢竟當年意氣風發的青年波哥雷利奇正是因其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離經叛道”的演繹引發評委會地震,導致當年“阿姐”阿格裏希憤而辭去評委主席,而被比賽踢出的波哥雷利奇反而獲得“波哥”的昵稱一炮而紅。當然這只是我現場的突發奇想,場刊中並未介紹此段軼事,或許很多觀眾也並不知悉。只是本次演奏的兩首肖邦倒也是未見特立獨行的處理。

在崗頂劇院舉辦的DoosTrio音樂會場刊裏沒有節目單,取而代之的是“節目介紹”,說明了這是來自“波斯、中國、印度——亞洲大陸上令人神往的三大古代文明”的三位世界頂級藝術家,各執一種體現各自音樂文化神韻的傳統樂器組成的三重奏,“為我們呈現一場將三種風情熔於一爐的即興表演,必將帶來迥異於慣常‘作品音樂會’的全新體驗”。吳蠻以琵琶、凱漢﹒卡勒(Kayhan Kalhor)以卡曼切琴、桑迪業﹒達斯(Sandeep Das)以塔布拉鼓先後獨奏和以各種重奏即興表演了多首樂曲。這場沒有節目單、不報樂曲曲名的即興表演,生動地印證了“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這句名言,讓現場觀眾在各具特色的美妙音樂音響中無拘無束地經歷了一次八十分鐘的“精神旅行”。

閉幕演出《瑪麗莎與澳門中樂團》全場爆滿。開場曲是由生活在新加坡的英國作曲家埃裏克•沃森(Eric Waston)創作的中樂合奏《澳門之夜》,喜慶的鑼鼓、竹笛、笙、彈撥樂的先後主奏可圈可點,描繪了繁華忙碌的澳門。之後就是瑪麗莎(Mariza)登場,先後演唱了12首歌曲,前6首由澳門中樂團伴奏,後6首由葡萄牙遠道而來的小樂隊伴奏。瑪麗莎的聲線奇特,結合了美聲的渾厚和流行演唱的變幻魅力,能在柔聲傾訴與激情宣洩的大開大合之間遊刃有如。樂隊的伴奏合作無間,無論是前半場澳門中樂團還是後半場葡萄牙小樂隊,都非常完美地配合乃至帶動了歌手的演唱。瑪麗莎也在舞臺上多次感謝樂隊並專門“盛情”介紹指揮葉聰和葡萄牙小樂隊的成員。最讓我感動的是瑪麗莎演唱的歌曲標題及歌詞內容,多是關於愛與遺憾,完全出自生活的感悟又充滿哲理和詩意,加上瑪麗莎魅力十足的演唱與舞臺表演,讓人在欣賞表演的同時引發人生的思考。因為是葡語演唱,舞臺兩側有中英文字幕打出歌詞。但我覺得已無需理會歌詞,知道歌名再看瑪麗莎的演唱,就可大致明白其中的內容。尤其是中間一首歌曲,瑪麗莎關掉麥克風裸唱,那發自內心的呼喚直沖天靈蓋。受萬人追捧的瑪麗莎還特別有親和力,演唱之間她用英語分享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與藝術經歷,演唱中在舞臺上與指揮共舞,或走下舞臺與觀眾互動,充分調動了場內的氣氛。我願意稱瑪麗莎為“靈魂歌手”。

02.

對本屆音樂節的整體印象

36th Macao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在筆者看來,本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01.

 以名人名曲吸聚人氣

36th Macao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明星效應的市場號召力巨大,是各種商業演出的常用手法。第3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以“星光燦爛”為主題,邀請了名人名團來澳門演出,包括享譽國際樂壇並在中國網路上有“姐夫”“牙籤哥”親切昵稱的指揮家捷傑耶夫及其率領的馬林斯基劇院藝術家們,不僅在開幕演出中獻演普契尼的歌劇名作《托斯卡》連續兩場,更於10月26、27日連演兩場交響音樂,演繹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柴可夫斯基及拉赫瑪尼諾夫等的經典名作,獻上正統、原汁原味的俄羅斯交響音樂;炙手可熱的小提琴家利奧尼達斯‧卡華高斯攜手阿波羅樂團,演繹多首巴赫小提琴協奏曲;具有傳奇色彩、被很多樂迷親切稱為“波哥”的天才鋼琴家伊沃‧波哥雷利奇,在鋼琴獨奏音樂會以舒曼、舒伯特作品呈現浪漫主義音樂的絕美樂章;美國頂尖室內樂演出團體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帶來貝多芬、門德爾松、馬勒及舒伯特等經典室內樂作品;法國鋼琴家海倫‧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與薩爾斯堡室樂團,獻演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經典之作;《DoosTrio》由國際知名的卡曼切琴演奏家凱漢‧卡勒、琵琶演奏家吳蠻及塔布拉鼓演奏家桑迪業‧達斯,以各具民族風情的樂器,在世遺建築崗頂劇院炮製音樂饗宴;獲格萊美終身成就獎的爵士樂名家賀比‧漢考克及其團隊,與現代爵士樂界另一重要人物、小號演奏家溫頓‧馬薩利斯(Wynton Marsalis)同林肯中心爵士樂團也首度來澳,帶來精彩絕倫的爵士樂演出;糅合創意與經典、以多媒體呈現的芭蕾音樂作品《胡桃夾子與我》,探索音樂的跨界融合;閉幕演出則由葡萄牙“法朵”(Fado)天後瑪麗莎與澳門中樂團及指揮家葉聰攜手於澳門倫敦人劇場獻演,作為葡萄牙著名的傳統音樂“法朵”的重要傳承者,瑪麗莎在葡萄牙已是國寶級的存在,是次與澳門中樂團共同出演,以中葡文化合璧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音樂體驗。


名人名曲彙集的票房吸引力果然不可小覷。各場演出的上座率比往屆明顯大幅提高,一些場次甚至出現滿座而一票難求。兩場爵士名家的演出和法朵天後瑪麗莎的演出都是全場嗨翻天,顯示了爵士樂和法朵的空前魅力。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兩場演出也盛況空前,似乎給日益萎縮的古典音樂演出市場打下了一針“強心劑”:古典音樂樂迷還是有,就看演出吸引力夠不夠!

02.

以多元音樂風格與演出形式滿足不同需求

36th Macao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澳門國際音樂節作為已有歷史和國際影響的大型音樂活動,一直以呈現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為己任。從各場節目內容看,本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依然沿襲了這一優秀傳統,不僅有歌劇、交響樂、鋼琴獨奏、室內樂、聲樂演唱、即興演奏等多種音樂表演形式,而且也囊括了從巴洛克、古典、浪漫到現代爵士、世界音樂的各種音樂風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你是愛樂人士,總有一場演出適合你!

03.

以合作演出扶持本土樂團與年輕音樂人

36th Macao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澳門國際音樂節近些年來也一直致力為澳門本土樂團與年輕音樂家提供演出平臺,在音樂節期間展現澳門本土樂團的實力與新生代音樂人的活力。本屆音樂節繼續搭建《藝萃菁英》展演平臺,由鋼琴湯澔朗、大提琴何諾軒、巴松管鄭舜謙以及古箏孔蔚嘉四位澳門年輕樂手,聯同本澳兩家職業樂團——澳門樂團與澳門中樂團同台獻技。人氣爆棚的開幕大製作歌劇《托斯卡》也有澳門樂團參與現場演奏,在指揮大師捷傑耶夫調教下與其率領的享譽國際樂壇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共同演出。而澳門少年合唱團走上舞臺與馬林斯基劇院合唱團共同表演歌劇的合唱部分,可以想像,這班澳門的愛樂少年們能夠有如此好的機會,與世界名團共同排練與演出,並在國際音樂節這樣的重要場合登臺表演,是多麼難得的體驗!這或許將更好地點燃他們的音樂學習熱情。這也無疑體現了此次國際音樂節組委會提攜本土樂團與音樂人的良苦用心。


閉幕演出則是由葡萄牙法多歌後瑪麗莎與澳門中樂團聯手呈現,瑪麗莎的人氣爆棚,使得諾大的倫敦人劇場座無虛席,演出全場氣氛更是達到極點,而瑪麗莎在演出中多次隆重推薦及誠意感謝澳門中樂團的精彩演繹,無疑拉近了受眾與中樂團的心理距離。

04.

以延伸活動普及藝術,提升市民藝術修養

36th Macao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本屆音樂節設有16項延伸活動,包括由多位樂評人與音樂家主持的一系列演前導賞、深入淺出地講解演出節目精髓,豐富參加者對作品和演出者的認識;關於歌劇《托斯卡》的講座、後臺探索;吳蠻主持的即興演奏工作坊;吳菡鋼琴大師班;大衛芬柯大提琴大師班;港澳爵士音樂演出社區推廣及多部以音樂家或爵士樂為題材的電影放映等,致力提升社區音樂對話交流,拉近公眾與音樂的距離。這些活動使音樂藝術以及音樂家們走出音樂廳和舞臺的高雅“神壇”,以親民的形象走進社區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對於提升市民對各類音樂藝術的賞析能力以及大眾藝術素養,傳播社會文化關懷,無疑大有裨益。


筆者曾就第28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撰文,盛讚其對於城市音樂文化建設的作用。此屆音樂節與之相比,可謂沿襲了傳統,唯獨在演出場所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過往的各屆音樂節精心安排演出場地,除了澳門文化中心這一本地藝術文化地標作為主要演出場所,還分別於玫瑰堂、崗頂劇院、盧家大屋、鄭家大屋及大炮臺這些散佈城區的世遺景點舉行演出,不僅融合了音樂與建築之美,更讓樂迷能深入澳門社區體驗澳門的歷史文化底蘊,帶來獨特的觀演感受。此次的演出場地正如本文開頭所述,集中於文化中心舉行,僅在崗頂劇院和倫敦人劇場各有一場演出,出於何種考量,亦未可知。


最後,第3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媒體宣傳也可圈可點。節目巡禮介紹於7月31日在澳門倫敦人舉行,多間來自大灣區的媒體參與,並有線上直播。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旅遊局官員,及多家媒體負責人、贊助商代表,以及多位參與演出的藝團代表等出席。借助各種傳統媒體及新媒體報導,音樂節開幕前一個多月演出資訊就得以廣為傳播。各場門票於8月18日起在澳門售票網公開發售,設有多項優惠,吸引更多的愛樂人士參與。一些熱門演出連演兩場或多場,依然人氣滿滿。例如開幕歌劇《托斯卡》、馬林斯基交響樂團都是連續兩場演出,多媒體節目《胡桃夾子與我》更是於11月2日、3日下午和晚上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連演4場。澳門文化局開設了“澳門國際音樂節”專題網頁以及臉書專頁(搜尋“澳門國際音樂節”),讓對音樂節感興趣的人士隨時可以查閱演出資訊。《澳門日報》等本地媒體適時發表各種演出資訊、導賞文字和演出樂評。全方位的演出資訊傳播無疑大大增加了票房吸引力。


已經連續舉辦36屆的澳門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了澳門打造“演藝之都”“世界休閒文化旅遊之都”的文化名片。本屆音樂節以星光燦爛的音樂盛宴,再次擦亮了這張名片。當前澳門特區政府更提出了“文化澳門”的理政方針,我們期待著更多更精彩的演出,期待這張文化名片更耀眼。(本文配圖來源於澳門文化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