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是在澳門。
國家京劇院的大師們演出結束,澳門文化中心內全場起立。
依依不捨的掌聲中,想表達的太多,掌聲中既有熱愛,更有尊敬。
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澳門社會文化司主辦,澳門中聯絡辦宣傳文化部、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協辦,文化局承辦的國家京劇院于魁智、李勝素兩位京劇大師及一行,赴澳門開展演出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
12月6、7日一連兩晚,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全本《四郎探母》、梅派經典《宇宙鋒》及家喻戶曉的《將相和》精選折子戲,給澳門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國粹。
演出前,在媒體見面會上,于魁智、李勝素兩位京劇大師接受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澳門廣播電視臺中文台、澳門日報、澳門蓮花衛視、力報等多家媒體採訪。
澳門特區政府從疫情前至今,已連續五年盛邀國家京劇院赴澳演出,即使在疫情最困難期間,澳門文化中心只有1/3的座位,每隔兩個捆綁座位只能坐一個人,澳門文化局未曾放棄,堅持邀請國家京劇院赴澳演出,兩位京劇大師談及此事,既感歎又感動。
採訪實錄
專訪于魁智、李勝素
今年適逢國家京劇院首任院長、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誕辰130周年,同時也是李勝素團長的恩師梅葆玖先生誕辰90周年,國家京劇院一團祖國的大江南北開展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推廣梅派經典劇目。
從習總書記到黨中央各級主管部門,都在大力推動宣導弘揚傳統文化,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傳統文化發展的舉措。作為唯一隸屬于國家文旅部的京劇表演團體,國家京劇院要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
近年來,國家做了大量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發展工作。我們通過進校園,讓京劇這種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埋下種子,讓更多年輕人在感受京劇藝術魅力的同時,對祖國傳統文化也有認同感,這是我們努力要做的一項工作。
中國國家京劇院成立於1955年,首任院長為京劇大師梅蘭芳。半個世紀以來,劇院繼承、創編及上演了近六百部優秀劇目,足跡遍及五大洲,為京劇文化贏得國際聲譽,擔當著重要的文化交流角色。
首任院長梅蘭芳大師80多年前就把京劇藝術帶到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世界各地,展開對外文化交流,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道路,今天,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事對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採訪實錄
專訪于魁智、李勝素
總書記、黨中央提出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以京劇作品講述中國故事,能夠展現中國民族的精神氣節、傳統美德、忠孝仁愛、仁義禮智信。
為了讓世界各地觀眾更容易理解京劇,我們每次外出都要把故事內容的翻譯工作做好,演出前,還要請當地熟悉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知名藝術家做些觀戲導賞。
我們常稱自己是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這個說法不是唱高調,而是實實在在扮演這樣的角色。
故事一:
中國真了不起!兩千年前就開峰會
有一次我們在英國演出,當時英國商務大臣剛剛結束在我們國家召開的G20峰會,回到英國正好趕上我們在當地演出全本《將相和》,從“澠池赴會”、“完璧歸趙”到“負荊請罪”。
演出當晚,中國大使把英國商務大臣請來看我們演出,當看到“澠池赴會”時,商務大臣就跟我們大使說:“中國真了不起!2000年前就開峰會了。”
大使第二天請我們吃飯時對我們說:“你們太厲害了!這位英國商務大臣看懂了,說明他了解中國文化。感謝國家京劇團幫我們做了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國家京劇院一直樂此不疲地推動以京劇講好中國故事。
故事二:
媽媽,我一定要在這找一份工作!
有一次在英國利物浦演出,一位還上小學的英國男孩,他並不會說中文,是媽媽帶著他來看京劇的。看到京劇的服飾、道具、臉譜感覺特別新鮮,看完演出之後,他告訴媽媽說他要到後臺去。
到後臺,他的眼睛就不夠用了,所有的東西他都稀奇,我們的服裝、戎裝、刀槍劍戟這些東西,男孩跟媽媽說:“媽媽,我一定要在這找一份工作!”當時他媽媽很感動,我們也特別感動。
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故事,說明京劇藝術有影響力和傳播力。
我們感覺這次澳門看京劇觀眾,比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明顯增加了許多,而且年輕觀眾不少,甚至還有來自臺灣的、香港的、內地的朋友趕來前澳門看戲,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能夠將嚴肅的、最能夠代表國家藝術形象的京劇,推廣給更多年輕的觀眾,對我們來說,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是榮幸。
京劇藝術要薪火相傳,從前輩藝術大師曾傳授給我們的技藝,我們同樣要一代代傳下去,讓年輕一代能夠承茁壯成長,青出於藍勝於藍。
演出劇目
2024國家京劇院澳門演出
四郎探母 /
宇宙鋒 /
將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