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科创青年说 | 贺冲:知如明灯,行如破浪

汽车   2024-12-26 17:42   上海  


知如明灯,行如破浪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汽车学院2020级本科生贺冲,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汽车青年说的舞台上,和大家分享我在科创路上探索“知”与“行”的故事。





"

初入大学时,我有一个“轴”的毛病。在学习中,我喜欢刨根问底,追求弄清楚每个公式、定理背后的来龙去脉,时常在这种求知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彼时恰逢上海市力学竞赛,我抱着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心态报名参加。未曾想,自己的“轴”劲无意中让我积累了相对扎实的基础,也帮助我在竞赛中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那些刁钻的问题,最终取得了市第一名的成绩,远超自己预期。于是,我一鼓作气,多次在数学、物理、力学学科的省市级以及国家级竞赛上获奖,并作为代表同济的12名选手之一参加国际工程力学竞赛,最终获得同济第一、全体选手中第7名的成绩,也有幸让我的名字出现在了同济官微。

但在这种成绩背后,我却时常存在一种割裂感。科创竞赛的屡屡获奖让我志得意满,然而当我聆听大牛们讲述他们追求卓越的故事时,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综合成果离他们还相去甚远。如果他们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我还只是一根略显粗壮的树干。我开始反思我的学习方式,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是否缺了什么。


"




"

那时我出于兴趣报名加入TU-Smart智能车队,在这期间,我突然发现,我没办法继续“轴”了,因为车队需要快速、广泛地学习跨学科知识,并且马上转换为实际成果。在田炜、唐辰两位老师和队内学长学姐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从看不懂电路图到有模有样地设计电路板,从只会用单片机点灯到编写整个项目的代码,收获了丰富的实践技能。看到存在于纸面上的公式、定理真正落地成为具象化的小车,我感到充实、满足。这时的我意识到,比试图穷尽知识尽头更有价值的,是为所拥有的知识找到有意义的载体。

然而,第一次比赛经历就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那时,受到疫情影响,备赛进度几乎停滞,我们不得不把比赛前一周匆匆忙忙赶工的成果带上赛场。加上经验不足,比赛时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扰乱了我们的心态。最终,我们的小车没能顺利完赛,我的第一次参赛一无所获。


"




"

知耻而后勇,比赛结束后,我深刻地反思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信念成为鞭策我的动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和队友们扎实推进小车项目。首先,在理论层面分析了赛题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利用书籍、文献、网络资料扩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提升编程、硬件设计等专业技能,构筑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我们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调试,并在赛前制定了详实的预案以应对比赛中各种可能的状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以校内赛第一、分区赛第三的成绩闯入全国总决赛,并最终取得全国一等奖,实现车队近三年的成绩突破。在车队积累的知识、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我眼前。


"




"

比赛结束后,我也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回想自己在车队一路走来受到的诸多支持,我也决心利用亲身经历帮助队员们少走弯路。于是,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担任队长,继续发挥余热。任职期间,我组织招新与新生培训,传承队内技术和备赛方法;我也积极对接学院和指导老师,统筹新赛季安排、把握备赛进度。校内赛期间,我与其他老队员们一同制定比赛规则、铺设场地、承担裁判工作,尽己所能为参赛队员提供便利。尽管有时我因为各种工作忙的焦头烂额,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但看到车队获评年度车队称号,看到队员们在新赛季再创佳绩,我认为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此外,我也更加积极地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参与创新项目、加入课题组、撰写学术论文…我在从做题到实践的转变中获得了更加全面的成长。

我想,科创的道路无疑是一条知行合一的道路,既需要脚踏实地扩充知识储备,也需要通过实践创新将知识落到实处。缺乏实践,只会让知识变成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缺乏知识的积累,也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方向,事倍功半。

知如明灯,行如破浪,与各位学生骨干们共勉。


"

贺冲,汽车学院2020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汽车学院“闪光青年”。曾任2023-2024赛季TU-Smart智能车队队长,带领团队获取2024“年度车队”称号。累积获得2项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6项省市级奖项,发表会议论文1篇。






文案|贺   冲

排版|李承翰

责编|葛   畅 史静远 李承翰



推荐阅读


相关链接:党外聚智共奋进 凝心筑梦谱新篇|汽车学院举行2024年党外人士座谈会


相关链接:喜报|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获评2024年度同济大学优秀大学生创新基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