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镇的底色

旅行   2024-12-07 15:51   浙江  



安昌古镇的底色

AN CHANG GU ZHEN DE DI SE




渔盐、花行、米市、酱园,可谓安昌的“三白一黑”诸业托起了安昌商业“底色”,也赢得了安昌商业繁荣的“亮色”。

但凡地方风味,其出名。要么是质量好有特色,要么讲得出背后的文化故事。安昌这个地方不缺历史,更不缺故事。所以对于自家的腊肠,还能“有案可稽"。

话说是南宋时,小康王赵构被金兵逼得逃到越州,走过“高桥”,在安昌小憩,县官老爷前来问安,并呈上安昌特色饭肴贡献。赵构一看,就有些皱眉头,心想这黑黝黝的东西,没好气但也无奈地问道:"这究竟是问物?”地方官赔着小心说:“这是镇上的乡绅献给皇上的腊肠。”赵构吃过旧都开封的“蒜肠”,以为天下第一,如今碰着面目丑恶的安昌腊肠,一脸不屑,但想着在逃难,勉强吃了一片。这一吃不得了,收不住了,龙颜大喜,连声说好。后来回到临安,赵构吃饭的时候总是没味道,不觉想起美味的安昌香肠,便传旨绍兴。将安昌香肠定为“贡品”,并一同奉上安昌的老酒、酱油、米酷等。


安昌还是绍兴师爷的“大本营”,有道是“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坊间传闻,明清200年,安昌出了一万个师爷。有意思的是:安昌香肠在安昌还被叫作“思乡菜”,因为旧时安昌人外出做官、做师爷、做生意、学生意的人特别多,他们常常带着家乡的香肠、霉干菜浪迹天涯,一来权作“下饭”菜,二来以寄思乡之情。

安昌街市,错落有致的翻轩和骑楼及青石板铺的三里长街,旧分东市、西市,从西而东,街河纵贯,商市多在河之北,民居多在河之南,粉墙瓦,星脊挑檐,鳞次栉比;两岸由拱式、梁式、亭式造型各异的石桥相连,桥上亭台楼阁。前人赞云:“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

古镇安昌,三里长街的霉干菜、鱼干、腊肠等水乡风物特产,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闻香而至。


如今,安昌每年的腊月,只要您一进入古镇老街,无法拒绝安昌香肠等酱制品对您的视觉冲击:满眼都是酱制品。如果想要给长廊临河一侧安上一块块门板,来防止游人不慎失足掉河里去的话。不用那么费劲,仅靠晾晒在廊檐下的那一串串香肠形成的巨幅“香肠帘子”来阻挡,就绰绰有余。有一个词可形容那些正在晾晒的香肠,那就是--壮观!



走在安昌,总觉得空气中弥漫着腊月年味的芳香,红得发亮的酱鸭,黄得流油的鳊鱼,黑得如墨的腊肠,暗香飘浮,撩人肠胃,成为一道道舌尖上挡不住的诱惑。


文章来源:《地道安昌》杂志


古镇安昌
师爷故里,风情安昌。旅游咨询服务热线0575-8565696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