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批判性思维是找茬吗
2021年,一项针对国内两所高校的209个学生进行的调研中,7%的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批评别人”“找茬儿”“完全否定”。
这个调研的结论很有代表性。
事实上,今天许多人在听到“批判性思维”或者使用“批判性思维”时,都或多或少简单粗暴地放大或扭曲了这个词语的否定意义。
特别是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心理惯性中,“批判”本身就包含历史凝固下来的使用偏好。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批判”是比“批评”更加严重的一种否定。于是,就产生了上面调研中出现的情况。
其实,“批判”是一个中性、严肃并且严密的词语。
这里面的“否定”代表的是一种反思、审视、考查、辩证,一种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服从常识的思辩的态度与理性。而批判性思维正是这种态度与理性的思维工具与逻辑工具。
最早定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他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于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持续、仔细地审视。在杜威的阐释里,我们看到批判性思维并没有明显“批判”或“否定”的意思,反而是积极、持久且专注的。
《中庸》第二十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阐明一个君子的学习、思考与行为。
对应杜威的解释,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可能更接近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三个思考步骤的总和。
因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批判性思维代表的都是一种积极的高级思辨力。
-03-
批判性思维的标准有10个: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充分性、逻辑性、公正性、广度以及深度。
比如,我们的观点需要保持清晰和准确;我们的想法需要切合实际;当我们需要考虑多个看问题的角度时,我们的思维可能需要同时保证有逻辑性和广度;当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时,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关注的是更重要的关键信息,而不是琐碎的无用信息;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思维是连贯的或充分的,确保自己全面地进行了思索,确保自己公正并深入地对待复杂问题。
这些标准需要与我们思考的具体环节结合起来,我们思考的目的,我们切入思考的角度,我们思考的预设信息,我们思考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概念或者信息,等等。
比如以“要不要跳槽”这个话题为例,批判性思维会从这几个维度思考:
①我们这次想要换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②最终导致一定跳槽的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获知的新公司的信息是否清晰且充分?
④对这家新公司,我们有没有预设一些潜在的信息或者偏见?
这些环节,我们都需要用这些批判性思考标准去一一审视。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04-
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标:
理智的美德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培养自己作为人的品性,而不仅仅是培养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你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拥有理智的毅力、理智的同理心和公正心的人。
批判性思考的最终目标是“理智的美德”。
批判性思维可谓根治思维谬误的良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他们不盲从,轻易不受情绪、好恶、环境等因素影响。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观点一针见血,讲话有理有据,总能见人未见。
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在于自我审视,以事实为基础,判断真伪是非,提高思维质量和深度。掌握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防骗防杠防偏见。谬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批判性思维。
为此,博雅人文精选了一份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书单,特别推荐给想通过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力量来纠偏、怯昧、创造的朋友。这套书由殷海光,理查德·帕克等权威作者凝结多年研究心血而写。对症下药,直击日常思维困境,帮助读者全面学习批判性思维,成为思维高手。并且这套书已为书友们争取到了6折限时特惠,点击下方链接,即可一键收藏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