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民风民俗】民俗器物-- 柳编、苇编、竹编器具

民生   2024-11-02 18:43   河北  


【筐】  筐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有多种样式,多为柳编或荆编(文安产紫荆条,其树丛生,低矮无大材,俗名撑子墩)和竹编。常用的有:

背筐  由柳编筐头和倒U字形筐系组成,筐系由粗柳棍耨制而成,并配拴筐绳。主要用于割取野草、野菜和背运柴草使用,也用于田间各种作物果实、秸秆的集散装运及田间施撒农家肥料。

背筐由一人背负,一些散重物质只使用筐头,柴草类物质再装满筐头后继续沿筐系装满后用筐绳拴拢牢固。背负的人把一只臂膀穿过筐系,套在肩膀上背起运走。

背筐的用途广泛,轻便灵活,是旧时田间、家庭单人劳作的主要集装工具,被大量使用,至今仍有少量使用。

抬筐  抬筐是柳编或荆编的大型筐头,筐沿对称两端拴结麻绳为为系。使用时,把抬担穿过绳系,由二人分别在前后以肩抬起。主要用于收集、抬运田间堆放的作物果实以及散运农家粪肥,多跟随马车装卸、分散货物,也做挖河打堤的运土工具。是较大的人力分散、装运工具,在集体生产队时期被大量使用。

箩筐  箩筐是竹编器具,结构精细、密致、透水,由南方传入。主要用于洗涮待加工粮食和粮食浸泡后的脱水、表层晾干以及带水类成品、半成品的脱水。洗涮工序文安称作“透粮食”如同把洗米叫“透米”,脱水称为“控水”。箩筐以其透水不漏粒的良好效果,在文安的粉坊、油坊、豆腐坊等需要水洗粮食的作坊中,及其他一些粮食深加工食品作坊中被广泛使用。

【篮】  篮在文安统称篮子,文安使用最多、最广、最贴近生活的篮子代表是“饽饽篮子”。

篮子多为柳条编制,少数有竹编,篮筐上横跨一个弯形篮系,主要用于盛储、运送食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安人家家户户的室内屋檩下都吊一个“饽饽篮子”,盛装主食。

篮子也在未成年人中代替背筐使用。旧时的儿童从7、8岁起就参加家庭劳动,在跟随大人或集群去打猪菜、挖地梨、拾花生等野外劳动时,由于背筐高度多在1米以上,儿童不能背起,就用篮子代替,有时体弱个矮的成年人也要使用篮子。有一种“方篮子”与“饽饽篮子”相似,但各种构件粗大于饽饽篮子,一副两只,是专门在挖河打堤时使用的肩挑工具,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河工中普遍使用。旧时艰难岁月里,还有一种人使用篮子,就是要饭的。每当见到街上“㧟(kuai)着篮子端着破碗”的人,一目了然就是讨饭的,讨得的干粮放在篮子里,粥饭盛在碗里。

篮子既是盛装食物的代表,被人们钟爱;又是劳作、特别是儿童劳作的工具,饱含记忆;也是饥饿的招牌,空空的篮子,装满辛酸。篮子里有过去岁月苦辣酸甜的各种味道,特此铭记。

【篓】  文安称“篓子”,为文安苇编特产,“织席扒篓”是左各庄一代洼淀地区的传统产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代表富足的俗语“铁打的左各庄”的美誉就有篓子的功劳。

仓储篓  即通常家庭用的篓子。圆形中空,有底无盖,器型轻便、容量较大、价格便宜、用途广泛。主要盛装旧衣物、杂物、粮食、干固食品、代食品等。用篓子可做成简易粮囤,由于篓子的篓璧薄,先用较结实的植物秸秆(多是高粱秸秆和葵花杆),大囤用竹竿或木杆做成箔子圈一个圈围,内部放入篓子,一个篓子装满后可重叠多层,容量很大。单独盛满粮食后用麻绳在篓子外围绕捆多道玄线,篓子不易撑破。还用来囤积干鱼、山芋干、萝卜干、干菜等代食品,以备冬春缺粮季节食用。是家庭中廉价的万能储备仓。文安方言中的“瞎话篓子”既是以此篓借喻存量大且出入容易。

鱼篓  较大的鱼篓直腹直口,卖鱼时放到推车上装运鲜鱼。较小的鱼篓鼓腹、束颈、敞口,临时存放活鱼。鱼放入方便,蹦出就难,捕鱼时用篓绳拴挎在人身上,半放到水里随人涉水移动。用此篓存鱼,不至于捕到一个就拿到岸上,再是半放水中,鱼不易死亡。

鸡鸭篓  一种专门笼养雏鸡、雏鸭的篓子,篓型小于仓储篓,篓口内收,鸡鸭不易跳出。在篓内喂食,待喂养成型后便移出篓子,放到院中散养。

油篓  是柳条编成军用水壶形状卧式篓,扁方篓身,有篓肩,收口直立上输,有盖。编号篓型后在篓的内外壁用酱稠的油灰,多层腻抹,直到不漏油脂为止,是在铁制油桶出现前运储、买卖各种油脂的容器。



文安动态365
逸闻趣事,本地消息,文化资讯,研讨评论,社会百态,理论思考,警示教育,人生哲学,传记访谈,国学继承,文明修养,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