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斌 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吗

财富   2025-01-26 10:26   山西  

原载《会计之友》2024年第19期



黄宏斌教授    




作者简介



黄宏斌 女,天津人,博士,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2017),天津财经大学“优秀青年学者”(2015),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9),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协同创新

季荣花 女,山东德州人,博士,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创新

李临风 男,湖南永州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王一帆 女,河北承德人,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化







文献出处

黄宏斌,季荣花,李临风,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吗[J].会计之友,2024(19):97-105.









黄宏斌1  季荣花2  李临风1  王一帆1

1.天津财经大学  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摘 要】

选取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境。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强了盈余价值相关性;(2)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获取效应”和“经营稳定效应”两条路径来提升盈余价值相关性;(3)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提升作用,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和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盈余价值相关性、改进信息质量和提升投资者决策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盈余价值;信息质量;决策效率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19-0097-09

   

  一、引言
  会计盈余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内在价值的关键指标,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1]。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的盈余信息在预测和解释股票价值时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2]。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引入生产管理、组织运营和研发创新等环节,通过提高数据的流动性和易获取性,增加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决策效率,同时助力企业优化业务、提升效率和创造价值[3]。已有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速度显著降低了企业信息获取、传播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成本,促进了企业内外部信息和知识要素的流动与共享[4],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5],并提高了分析师对盈余信息预测的准确性[6],最终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和信息反映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7]。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通过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和增强经营稳定性而增强企业盈余价值相关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能为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能为监管机构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视角,考察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两个维度,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的具体情境。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拓展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以往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8]、信任[9]、技术创新[10]和公司治理[11]等方面,本文从数字化转型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为学术界加深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第二,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作用路径。本文基于“信息获取效应”和“经营稳定效应”考察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机理,从而部分打开了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黑箱”,丰富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三,为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具体情境提供了经验支持。本文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纳入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分析框架,考察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正向影响是否因不同情境而产生差异,为企业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提高自身盈余价值相关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盈余价值相关性是指会计盈余与股票市场价值(或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程度,通常采用盈余反应系数来衡量。盈余价值相关性是衡量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盈余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企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促进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信息获取效应”和“经营稳定效应”两个维度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加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帮助投资者提高对盈余信息的理解、信任及利用程度,发挥了“信息获取效应”的作用。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市场信息越充分,投资者利用该信息做出的投资决策越准确[12]。然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投资者难以充分地获取并准确地解读企业信息。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运用数字挖掘与分析技术将生产经营活动中原本难以利用的非标准化的信息转变为结构化可输出的信息[13],并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融媒体中心,实现信息的多平台发布和联通[14],从而保障了信息的透明性和及时性。因此,数字化转型通过重塑企业信息环境,提高了信息的质量,降低了投资者信息获取成本与解读成本,增强了投资者解读和利用盈余信息的能力。另外,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后凭借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更加及时地向投资者传递“官方”信息,通过发挥“信息获取效应”保障了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股市传闻”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干扰[15],通过“信息获取效应”提升了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其次,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发挥了“经营稳定效应”的作用。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经营风险加剧了企业的代理冲突,引发投资者的逆向选择,从而削弱了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信任及利用程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16],同时,根据价值共创理论,数字化转型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柔性和供应链协同能力[17],促进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互动,而这种互动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快速做出响应,从而创造更多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优化决策制定和风险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经营稳定效应”,可减轻企业的代理冲突,降低投资者感知的信息风险,提振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的信任与信心,使其更有效地利用盈余信息进行估值决策,增强了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18]。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1: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盈余价值的相关性。

  H2: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获取效应”和“经营稳定效应”两条路径显著提升了盈余价值的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一是删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和被ST、*ST的公司;二是剔除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以及样本期数少于5年的样本,为避免极端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还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最终获得21563个“企业—年份”数据。数字化转型数据通过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文本分析得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源于万得数据库,其他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股票价格。参考吴祖光和冀珂瑜[19]等的研究,选择第t+1年4月末股票收盘价作为被解释变量。借鉴Ohlson[20]的价格模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

  2.核心解释变量

  企业数字化转型虚拟变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数字化转型时间虚拟变量和每股盈余。参考吴非等[13]、袁淳和王平[21]的研究,剔除样本期间一直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后,数字化转型不足两年的企业赋值为0,否则赋值为1。同时,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上市公司年报中涉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词频加1后取自然对数,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代理变量,若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取值大于0,则认为企业当年进行了数字化转型。每股盈余为企业在第t年年末的每股净利润。

  3.控制变量

  参考黄大禹和谢获宝[22]的研究,本文还控制了影响企业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其他因素。

  相关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定

  基于上述指标设定和研究假设,本文参考陈丽红等[23]的研究构建如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前文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D×Post×Ni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CV为模型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模型回归时,还控制了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如果模型(1)中系数β5显著为正,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盈余价值相关性。同时,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构建模型(2)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Digit)与盈余价值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其中,核心解释变量为交互项(Digit×Ni),如果模型(2)中系数η2显著为正,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Digit)显著提升了盈余价值的相关性。

  (四)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表2显示,90.90%的样本企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Price最小值为2.230,最大值为70.000,说明不同企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不同。Ni均值为0.361,中位数为0.257,说明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余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现有研究无显著差异。
  

  四、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表3列示了数字化转型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核心检验结果。列(1)和列(3)仅在控制年份和个体固定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在列(2)和列(4)中,加入前述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二)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机制识别

  本文从“信息获取效应”及“经营稳定效应”两条路径探讨数字化转型如何提升企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借鉴温忠麟等[2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构建模型(3)—模型(6)来检验中介效应。

  M为模型中介变量,参考谭劲松等[25]的研究,定义信息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的虚拟变量。表4列(1)和列(5)显示,当信息环境为被解释变量时,交互项D×Post的回归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同时,Digit的回归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其信息披露水平。在列(2)和列(6)中,引入了信息环境与每股盈余的交互项Eval×Ni作为中介变量,发现交互项D×Post×Ni、Digit×Ni和Eval×Ni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改善企业信息环境显著增强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即“信息获取效应”得到验证。列(3)和列(7)中Digit和D×Post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稳定企业经营。在列(4)和列(8)中,加入交互项Zscore×Ni后,D×Post×Ni和Digit×Ni的系数仍显著为正,但Zscore×Ni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经营风险加剧了投资者对盈余不确定性的感知,进而降低了盈余价值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稳定性,提升了盈余价值的相关性,即H2“经营稳定效应”得到验证。
  (三)有效性检验

  为确保本研究回归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同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来验证双重差分方法的有效性。

  1.平行趋势检验

  为验证双重差分模型的适当性,本文将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1显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前,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盈余价值相关性无显著差异,数字化转型后,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盈余价值相关性呈现显著差异,说明样本在转型前满足了平行趋势假设。
  2.安慰剂检验

  为验证双重差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安慰剂检验,以排除不可观测的混杂因素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参考许年行和李哲[26]的研究,在各企业组别中随机分配数字化转型虚拟变量,并针对新形成的处理组和控制组执行模型(1),这一过程重复1000次。表5列示了交互项D×Post×Ni的系数和T值的统计结果。图2呈现了交互项D×Post×Ni的T值核密度估计及其与P值和系数的关系。按照重新匹配后的样本进行回归的结果显示,交互项D×Post×Ni的系数不再显著,说明不可观测的混杂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小,模型有效性较高。
  (四)稳健性检验

  1.倾向得分匹配

  为减少混杂因素和数据偏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于成永等[27]的研究,选择倾向得分匹配来缓解样本选择偏差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具体做法如下:本文将进行数字化转型两年以上的企业作为控制组,其余企业作为处理组,并选取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企业年龄、经营性现金流量和产权性质作为协变量,按照1:1近邻有放回的逐年匹配,得到处理组和控制组除在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或数字化转型程度)方面存在差异外,其他特征均无明显差别的匹配样本,从而排除了数字化转型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平衡性检验结果说明,匹配后各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值均小于10%,且P值显示匹配前处理组和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匹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匹配效果较为理想。基于匹配后的数据,重新执行模型(1)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2.缩短样本区间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政策的支持下,众多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参考聂兴凯等[28]的做法,将样本时间范围缩小至2013—2021年,重新执行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一致。

  3.剔除优质企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上证公司治理板块”中的企业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要求深证100指数的样本企业必须与年报一起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样本企业因其自身出色的业绩和高标准的信息披露,通常会得到投资者对其盈余公告更为积极的反应。为排除优质企业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剔除“上证公司治理板块”和“深证100”的样本企业后,重新执行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五、异质性分析

  前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盈余价值的相关性。那么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提升作用是否因不同情境而产生显著差异?本文进一步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两个维度,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影响的调节效应。

  (一)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组

  相比散户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并能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29],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通常拥有更好的信息环境。相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信息环境相对较差,在这些企业中,数字化转型能够降低散户投资者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成本,提高他们对盈余信息的分析及利用程度。因此,本文预期数字化转型将显著提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企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

  为验证这一预期,本文设置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虚拟变量(Ratio),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于样本中位数,Ratio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模型(1)和模型(2)分组回归的结果见表6。表6列(1)和列(3)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企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
  (二)按企业生命周期分组

  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受到的市场关注度不同,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成长期企业受到的市场关注度较低,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经营业绩也极为不稳定,导致其盈余波动往往较大[30],从而为投资者利用盈余信息进行价值评估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本文预期,成长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盈余价值相关性。

  借鉴黄宏斌等[30]的研究,根据现金流划分企业的生命周期。当企业营业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均为正值,而投资现金流为负值时,认定企业处于成长期;当企业的营业现金流为正值,但投资和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均为负值时,将企业认定为处于成熟期;其他情况下,则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按照生命周期对模型(1)和模型(2)分组回归的结果见表7。表7的回归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强了成长期企业的盈余价值相关性。原因可能是数字化转型改善了企业的信息环境,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2)数字化转型通过改善企业信息环境,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显著增加了盈余价值相关性;(3)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提升作用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和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中尤为显著。

  (二)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契合“产业数字化”的政策导向,为数字化转型影响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对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及促进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具有启示意义,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方面,上市公司应积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的信息披露水平,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时,企业应当秉持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让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及投资者带来正向福利,而非利用数字技术模糊和操纵投资者视线。此外,企业应强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真诚地披露财务信息,确保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

  另一方面,对监管层而言,应当给予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一定补贴与支持,帮助企业更加平稳地转型,缓解转型“阵痛期”对企业及资本市场带来的风险。监管部门还应做好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性及合法性的监督与审查,严厉打击利用数字概念炒作股价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舞弊欺诈,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企业;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发挥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保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公民数字教育,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引导投资者理性决策,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价值投资理念。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制造业领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同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与牵引研究”(23CSDJ45)






参考文献

[1]FRANCIS J,SCHIPPER K,VINCENT L.Expanded disclosures and the increased usefulness of earnings announcements[J].Accounting Review,2002,77(3):515-546.

[2]董盈厚,马亚民,董馨格,等.金融资产配置与盈余价值相关性:“有效市场”抑或“功能锁定”[J].会计研究,2021(9):95-105.

[3]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经济,2021,42(7):114-129.

[4]沈国兵,袁征宇.互联网化,创新保护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J].世界经济,2020(11):127-151.

[5]马慧,陈胜蓝.企业数字化转型、坏消息隐藏与股价崩盘风险[J].会计研究,2022(10):31-44.

[6]王瑶,冯晓晴,侯德帅.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提高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吗?——基于信息披露和信息挖掘的双重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3(4):4-20.

[7]雷光勇,买瑞东,左静静.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效率:基于股价同步性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2(8):48-59.

[8]彭爱武,张新民,杨道广.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6):87-98.

[9]胡志勇,徐建挺,黄琼宇,等.信任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20(5):48-61.

[10]张璋,徐经长,汪猛.技术创新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8,32(5):3-17.

[11]陈俊,陈汉文.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7(2):45-52.

[12]黄新飞,叶梓南,王升泉.反倾销与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基于股价同步性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23,23(5):1954-1972.

[13]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

[14]马连福,王博,宋婧楠.散户更偏爱数字化吗?——基于投资者情绪异质性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9):32-54.

[15]彭情,唐雪松.流言招来的“是非”:股市传闻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管理世界,2019,35(3):186-204.

[16]罗进辉,巫奕龙.数字化运营水平与真实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2021,34(4):3-18.

[17]刘政,姚雨秀,张国胜,等.企业数字化、专用知识与组织授权[J].中国工业经济,2020(9):156-174.

[18]叶康涛,张姗姗,张艺馨.企业战略差异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2014(5):44-51.

[19]吴祖光,冀珂瑜.证券分析师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1(9):1-16.

[20]OHLSON J A.Earnings,book values,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661-687.

[21]袁淳,王平.会计盈余质量与价值相关性: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36-39.

[22]黄大禹,谢获宝.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市场价值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亚太经济,2022(6):93-104.

[23]陈丽红,张呈,张龙平,等.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审计研究,2019(3):65-74.

[2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25]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0(4):26-33,95.

[26]许年行,李哲.高管贫困经历与企业慈善捐赠[J].经济研究,2016,51(12):133-146.

[27]于成永,马晓慧,于方舟.企业数字化与股价崩盘风险:抑制还是促进?[J].会计之友,2024(5):20-28.

[28]聂兴凯,王稳华,裴璇.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吗[J].会计研究,2022(5):17-39.

[29]杨海燕,韦德洪,孙健.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吗?——兼论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差异[J].会计研究,2012(9):16-23,96.

[30]黄宏斌,翟淑萍,陈静楠.企业生命周期、融资方式与融资约束:基于投资者情绪调节效应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6,433(7):96-112.

精 彩 回 顾

张世兴 刘旭原 万琳|过度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郑石桥|政府审计整改法律法规的制度变迁和优化策略
张各兴|会计职能拓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东 王竞达|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评估合理性测度研究
徐虹 王靖馨|CVC母公司行业关联度与企业创新
乔春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高校财会制度全面深化改革
乔春华|质优会计数据是新质生产力
乔春华|论高校审计的本质与定位——一论高校审计
柴玉辉|ChatGPT:从业财融合到业业融合
胡珺 杨艺歆 胡国柳|环境规制、企业成本负担与劳动收入份额
胡耘通 冉佳灵|ESG评级对审计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封面专题|田钊平: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
封面专题|吴梦云:金融资源错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
程平 黄靖川 王骥菱|乡村振兴下基于RPA的村级财务共享机器人研究
谢冬慧|从调查研究看研究型审计的开创者阮啸仙
朱学义|大数据财务分析创新体系的构建
封面专题|张莉:大语言模型在审计领域的潜在应用与技术路径
封面专题|白华:公司治理的三道防线理论:沿革与探微
张劲松 张云姝|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吗
刘明辉 王扬|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之建构
冯丽丽 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数据资产估值研究
雷宇|社会审计参与公权力监督的路径和监管策略研究
王会金 范杰 任磊|研究型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宋夏云 吴晓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研究
伍中信  等|产权保护导向的数据资产会计处理
陈良华 贺小雨 赵榕|数字智能技术与会计未来发展
封面专题|黄玲:基于业财融合的床旁结算优化研究
封面专题|陈汉文  等: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功能扩展
路军伟 魏龙华 夏晓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实困境与破局之策
宋凤轩 刘莹 竭红云|共同富裕理念下职业教育权责划分研究
封面专题|刘莉:新质生产力下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封面专题|张林:创新投资会影响异常审计费用吗
陈良华 许漪翎 李宛|西方会计学定性研究窥斑:比较、逻辑与特点
张继德 王玉莹 全茜|机构投资者持股、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
封面专题丨胡本源:国企高管薪酬激励、管理层自我交易与大股东监督
郑石桥 刘妍妍|儒家文化与经济违规
封面专题|袁广达:中国自主环境资源会计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程光 程翠柳|基于ChatGPT的管理会计应用场景研究
王海芳 等|管理者能力、会计稳健性与市场信息效率
宋建波 卢思诺|税收柔性征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机制
姚立杰|会计之作用:基于宏微观视角
封面专题|杨珊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与机制设计
高良 高军武|数字经济时代业财融合的本质及价值创造思考
贾云洁 郭政|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型审计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刘立军 等|环境保护税对实体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张宜霞 刘明辉|高质量会计信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李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研究型审计蓝图
于成永 等|企业数字化与股价崩盘风险:抑制还是促进?
曹志鹏 侯云云|ESG表现、财务重述与审计费用
封面专题|张金昌:国资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思考
朱学义|我国工业企业营运资金比率标准的确定
和丽芬 史雅慧 王巧义|ESG责任履行、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
金源 李成智 贾冰玉|智能财务背景下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封面专题|马永义:纵论财会监督中财务人员的使命及践行路径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九)|军队综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八)|军队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七)|军队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六)|军队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五)|军队财务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四)|军队审计结果及其运用: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三)|军队审计内容: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二)|军队审计需求: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一)|军队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陈金勇 张高领 陈梦纯|数据资源会计之惑:信息生成机制研究
陈雪嵩|大语言模型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刘运国 金凇宇 周颖|平衡计分卡:构建、应用和发展
李艺|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
张俊杰|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配机制研究
封面专题|郑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
封面专题|郑小荣: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理论研究30年:回顾、述评与展望

王海琴 李昆泽|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法治化研究

杨镇 胡怡雯 叶邦银|协同治理视角下交通建设资金监管平台研究

杜庆贤|ChatGPT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冉光圭 杨洁|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金融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周德良 李睿|数据资产会计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王春晖 等|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评述

宋书勇|企业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杜剑 黄俊杰 杨杨|机构共同持股与劳动收入份额

封面专题|张新民:从辅仁药业退市看审计意见的风险信息含量

李越冬 等|内审建言——组织内部一种特殊的“声音”

李凤雏|增值型内部审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闻一 黄怡凡 钱磊|基于ChatGPT+RPA的融资融券业务担保资产风险评价

秦浩 唐玥宸 季侃|司法会计鉴定在集资诈骗案件中的应用研究

徐光华 周露尊 朱佳立|企业金融化对漂绿行为的影响

唐文静 陆卫江|以二十大精神引领教育审计高质量发展

赵振智 冯亿琦|环境规制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治理效应

张世生 俞振杰 唐杰|基于业财融合的项目全周期创新管理研究

王海兵 蒋悦|新儒家思想应用于人本审计文化构建的路径研究

南星恒  赵苗苗|管理会计“兴”也成本,“败”也成本

谈多娇 周启君 李元霞|中国医药企业的盈利逻辑研究

孙舒然 李建军 张功富 等|智慧医院背景下财务RPA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李桂兰 等|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的影响

王红春 卢意 宁旭|考虑股权合作的逆向供应链减排决策

封面专题|王小红:“双碳”背景下纺织企业的环保投资效率研究

封面专题丨钟晓强:财会监督助力山西焦煤集团高质量发展实践

谭建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税收法治建设研究

王海兵 梅文婕 於铃蒨|数字人民币审计的现实困境及纾解对策研究

王世杰 由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十大问题研究

张先治|欧阳清先生学术思想研究

袁广达 等|华东地区大气污染项目治理效率评价研究

蒋煦涵|国有混改企业的超额利润分享机制研究

张亚连 等| 产权视角下林业碳汇资产的属性确认与计量探讨

潘雅琼 冯彦斌|财务柔性对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安世强 张金昌 张祝恺|企业产权性质对超额商誉的影响效应研究

吴秋生|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动因与方略探讨

马晨 衡亮 李娟|瑞华审计失败原因探究

赵立三 等|资产收益率宽幅度是房地产业杠杆高企的成因吗

仲怀公 周骏凯|从晋商精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封面专题丨王立彦:管理会计报告设计、呈现与功效

赵竹明| “双碳”背景下无纸化报销发展探析

李正|内部控制痕迹建设中的五大误区及治理机制研究

张志红 等|预算绩效管理与地方政府债务:评述与展望

吴红军 徐寅寅 江怡|企业漂绿研究综述

杨寅 等|企业智能财务建设的因素、应用与效果研究

叶忠明 贾思汶 姚蓝|乡村振兴审计、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

仪秀琴 等|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文献述评

张学慧 等|环境规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傅樵 韩蓓|重构平台企业信息披露模式的思考

张俊瑞 高璐冰 危雁麟|数据资产会计:概念演进、解构与关系辨析

谢德仁|商誉这颗“雷”:减值还是摊销?

封面专题|秦荣生: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

胡海波 彭卉|内部控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封面专题丨赵治纲:数据资产入表的战略意义、问题与建议

王蕾 池国华|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防控研究:评述与展望

朱卫东 王欣冉|融合气候风险信息的能源行业股票市场预测研究

张楠 唐凯桃 李妍锦|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体系构建研究

刘凌冰 等| 一种新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测量方法研究

韦琳 侯聪聪|数字化转型能抑制企业短贷长投吗

王艳丽 张枫波|论人大主要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必要性

张欢 徐育红|区块链技术应用能提升企业价值吗

李曦辉 陈温都苏|域观范式下的公司治理内涵优化

苑泽明 刘甲 张淑溢|高质量发展下企业ESG表现的价值效应及机制研究

范亚东 许鑫婕 张琦|高管家乡认同、数字税收征管与企业避税

程平 喻畅 龚悦|基于ChatGPT的智能内部审计研究

胡晓明 田情情|审计委员会治理、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

封面专题丨马晨:数字经济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研究

封面专题|蒋尧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回顾与展望

姜雪松  等∶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智能财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程平 廖锡嘉 伍诗雨|基于ChatGPT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研究

张功富 吕月童 詹俊|儒家文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封面专题|黄溶冰:年报审计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复杂性

刘军 王会金 陈卓|新时代国家审计新定位、新使命、新要求

王军|利润分配规则侵蚀资本的路径解析和基本对策

陈汉文 张笛 韩洪灵|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逻辑必然与实现路径

吴一丁 汤嘉秀 马浩轩|内部控制能否实现创新“增速提质”?

梁勇 等|论高校“过紧日子”的预算绩效管理

黄聪 曹向 李柱林|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司库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乔春华|高校预算绩效实施的内容和路径

陈庭强 谢明 王磊 周治|金融科技助力新创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

陈安萍 赵雅湉|ChatGPT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旭 赵梦菲 房佳仪|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

李晓涛 邓虞 高燕|董事会断裂带对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郭蓉 梅潇 张敬怡|“双链”融合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

张璇 可善雪|隐形的力量:儒家文化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

李涛 杨胜兰 刘丹丹|监察体制改革、国企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

封面专题|谢冬慧:从节省专项审计看全面节约战略的实现

封面专题|胡玉明:全面预算管理:知易行难

吴德军 张雯洁|“最快强赎”的幕后之手——A银转债赎回前的盈余管理分析

王雨平|“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融资扶持政策及优化建议

陆岷峰|数字科技金融赋能小微科创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李百兴 赵庆庆 张黎群|互联网普及与企业费用粘性

李定清 余鑫月|“一带一路”倡议下风险投资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季良玉|数据资产的交易困境及其治理

吴花平 吴冰 刘自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数据访问控制研究

封面专题|林志军:区块链技术对会计审计的影响研究

严荣 胡益萍 金涛|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与文旅企业财务绩效

封面专题|胡北明:高质量发展下高铁对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影响研究

闫宝琴|ChatGPT爆火与会计的未来思考

吴露 龙翔凌|基于CiteSpace的智慧审计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闫华红 朱明轩|国有股权参股会改变企业成本粘性吗

王秀芬 夏婧 赵静|股权质押下的员工持股计划:激励还是避险?

许汉友 徐子静|共享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吗

曹志鹏 梁佳萍 李舒婷|同行MD&A语调、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

李歆 罗远萍|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跟踪审计的思考

周一虹 张雪雁|碳审计促进碳中和实现的机制与路径分析

张杰 等|电网资产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武龙 周杨 杨柳|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

章奕玲 周波 裴至琰 王少飞|管理层语调是否有利于市场阅读资产减值信息

封面专题|阳秋林:生态审计——理论综述与展望

封面专题|田冠军:企业社会责任跨境协同治理层次及体系研究

李瑞雪 王爱国 任博宇 具本優(Bonwoo Koo)|ChatGPT及其核心技术在智能会计中的应用

黄溶冰 丁佳怡|区块链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陈晓芳 李琴 崔伟|机构投资者网络嵌入对公司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柳学信 吴鑫玉 孔晓旭|上市公司ESG表现与股票收益

刘用铨 黄京菁|行政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九大差异

郑小荣 李紫嫣|政府审计结果公开解读研究

为中华会计人树碑立传——郭道扬与中国会计史研究

郭晓梅 俞静|从余绪缨广义管理会计思想看管理会计在中国崛起

胡 萍|基于临床路径的DRGs成本管控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

封面专题|包健:促进共同富裕的税制改革研究

封面专题|李闻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大语言模型应用探究

张俊瑞 吉玖男|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热点、趋势与未来方向

程平 柳婷|基于Petri网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流程协同优化研究

陈伟 张慧汶 周红|基于Power BI和R语言组合应用的可视化审计方法

李慜劼|持续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知识显性化

罗晓琴|管理会计的未来——基于后疫情和创新经济的背景

刘俊茹 |传承 融合 发展——纪念余绪缨先生百年诞辰特别直播活动发言综述

吴芃 庄鑫怡 谭磊|企业高管团队同质性、媒体关注与审计收费

唐大鹏 刘翌晨 敬康凌 王婧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集团化转型研究

封面专题|罗勇:二十大精神赋予新时代会计的使命与任务

封面专题|郑国洪: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审计法制研究

张英 杨诚|三维度的政府支出分类体系构建与应用

张国清 唐琳薇|军事装备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国际经验和借鉴

马广奇 崔西桃|企业金融化对财务柔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重润 王文静 赵冬暖|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大数据资产定价研究

刘金林 谷佳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审计研究

王满|余绪缨教授学术传承和发展

徐玉德 贺恩远|合并会计中的控制内涵:逻辑演进与现实挑战

孙燕芳 薛阳|殊途同归不同效的企业并购溢价组态路径分析

封面专题|葛琳娜:发电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研究

刘志远|综合交叉研究引领管理会计未来发展

封面专题|徐焕章: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路径问题研究

田高良|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余绪缨教授百年诞辰特别直播活动发言综述

陈良华 徐一丹 迟颖颖|组织开放性对跨组织会计发展趋势的影响

杨雄胜|领略大师学术智慧 振兴中国管理会计

谢德仁|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宁哲 李欣鑫 赵泽与|管理层能力、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投资效率

于增彪|中国管理会计走向繁荣的里程碑

穆庆榜 王梦雪|财务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晏维龙 丁雨豪 林欣|政府补贴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过剩

夏会 钟陈 程平|大数据技术驱动下减税降费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袁业虎 胡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精神探究

夏同水 贾思宇|机构投资者参与国企混改如何影响股权融资成本

张耀方|新时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回顾与展望

贺宝成 宋萌萌|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企业研发创新

周维培 孟金卓|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余应敏 孙娜 徐鑫 黄阳|商誉减值乱象的会计治理与监管对策研究

封面专题|徐虹: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互动耦合机制

封面专题|郭强华:国家应急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赖丹 罗琴 方文龙|企业税负、财务柔性与有效技术创新

郭令秀 王雪丹 付莉|ESG表现与审计费用

温素彬 朱夏 李慧|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解读与应用案例

马施|共同富裕背景下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

郝 颖|高标准市场体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杨从印 王佳琪|高校财务治理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黎精明 黄金城|MSCI扩容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夏宁 赵嘉衡 赵来方|协同共生式混改驱动国企增效

赵鹏飞|未来的会计与会计的未来

杜建华 白雅楠|股票市场开放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徐超 赵必然 陈勇|基于区块链的审计数据查询框架构建研究

叶陈毅|会计信用文化视域下的现代商业伦理研究

郑石桥 胡欣怡|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

李正|论内部控制痕迹

王艳 杨寅 吴忠生 黄长胤|数字时代电子会计档案全流程路径构建研究

田冠军 陈雪梅 王宝顺| "碳税"的国际进展、演进逻辑与推进策略

袁广达 徐德越|双碳目标衔接的碳会计研究

吴秋生 郑阳|股权激励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王积田 马珊 田博傲|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独立董事网络与成本粘性

郭飞 罗诗洁|企业外币债务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马建威 米万东 张保平|数据资产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王海林 |政府审计结果的文本分析

郝凯 赵康杰 景普秋|共同富裕理念下人力资本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王爱国 李瑞雪 杨傲君|智能会计如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张文娟 刘凌|RCEP背景下我国企业提升财务价值的策略研究

林权 陈媛媛|三次分配视域下税收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选择

薛龙 刘家诺 黄琦|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盈余管理

汤新华 汤伊铃|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股权融资效率研究

张晨 于斯齐 肖文娟|基于BSC和哈佛框架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

郭强华 王海|新冠疫情会影响审计收费风险敏感性吗

孙燕芳 夏嘉一|进攻型战略、薪酬激励与企业盈余管理

张晨 胡梦 曹雨清|新经济背景下碳信息披露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李闻一 汤华川|基于财务共享视角的人机协同研究

刘勤|ChatGPT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封面专题|郭复初:中国式现代化与财务理论发展新思考

封面专题|雷宇:差序格局下的小企业内部控制

陈良华 马琪 刘宁|不确定性对预算管理变迁与发展趋势的影响

淳伟德 陈勃希 唐仲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靳思昌|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机制研究

徐虹 张雪|风险投资多轮投资策略与企业创新

李霄鹏 单晓燕 李海波 郭志伟|双循环下区块链智能合约赋能供应链融资研究

刘东进|大型建筑集团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实践

马元驹 黄冰冰|利润确定:江湖与庙堂话语体系的异同及启示

高绍福 李立武|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封面专题|薛爽:复杂交易的商业实质判断与会计处理

封面专题|邱兆学:人本财务管理促进价值增长逻辑与实践路径

潘飞 赵艺博|平台经济生态成本研究

曾爱民 虞静怡 徐祺|上市公司频繁更名:“热点炒作”或“战略调整”

敬志勇 蔡雅祺|基于价值共创的用户互动与抖音IP价值

徐晨阳 陆纪一 开喆|数字化赋能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风险的路径研究

苑泽明 于翔 李萌 刘冠辰|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

郑小荣 夏天辰|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特征研究

徐国君|论会计正义

陆岷峰 欧阳文杰|商业银行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与交易定价研究

封面专题|许汉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审计效率吗

封面专题|李红霞:海底捞能捞多久?

张金若 张铃媚|外部治理机制能约束管理者商誉减值的裁量权吗

封面专题|喻智勇:供应链金融驱动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王颖 顾颖|“双碳”背景下碳审计的思考

封面专题|张亚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

二十大专栏|冯巧根:共同富裕驱动的管理会计创新

张庆龙 何佳楠|大数据审计的业务逻辑:基于事项审计的思考

卢锐 唐子桢 杨蕾|从瑞幸造假事件看财务舞弊企业的自救

余应敏 刘婧 余浩文|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因子量化投资分析初探

王延太|权责发生制理念下高校预借票据核算与管理优化

范英杰 姜研 吕俊|我国文化情境下的管理会计创新研究

胡北明 胡先进|新冠疫情对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许敏 岳元宁 陈瑶|管理会计:百年回溯及探索思考

叶建芳|关于企业会计制度未来的思考

杨寅 刘勤 吕晓雷|中国企业智能财务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方俊彬 等|区块链跨境审计协同系统

王海兵 张蓉莲|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框架构建研究

陆岷峰|企业数字化与数字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研究

陈美华|论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胥朝阳 等|客户集中度、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

郑明贵 郑舒情|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王瑞华 邢文迪 刘纬纬 李荣香|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碳税制度设计

张卫民 王鹤臻|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研究

李春玲 李思奇 魏晓璠|问询函监管对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影响研究

张俊瑞 屈雯|智能财会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张文娟|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下贷款减值计提的改进

刘勤 李俊铭|智能技术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文献回顾与分析

胡蓉 沈洪涛 张睿敏| “双碳”背景下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王性玉 吴亚捷|生命周期、纳税信用评级与企业创新

孙永尧 杨家钰|数据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赵立三 王嘉葳 刘立军|税收杠杆能够调控资产收益率宽幅度吗

谢柳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审计协同机制探索

徐素波|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冯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务成本政策配置与行为优化

郭丹 徐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连带赔偿法律责任比较研究

刘长青 李伟|我国保险会计准则的最新修订及其后续完善

蔡德发 常鹏 王征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财税政策效果估测研究

邓菊秋 肖苏薇|减税降费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

宋万祥|收入准则中合同“或有条款”的辨识及会计处理

盛明泉 龙卉卉|金融租赁会提高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吗

郑鹏 王欣宇 赵丽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双重红利效应研究

陈良华 张莉 王惠庆|政府补助对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贞洁|财务信息扭曲与信贷资源错配

易雪辉 张凯 刘毅|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设置研究

李素英 谢明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程平 邓湘煜|RPA财务数据分析机器人:理论框架与研发策略

胡祥昌 许婧|国家审计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袁天荣 王霞 康艺|平台企业并购垄断动机与垄断机理研究

李秉祥 林炳洪|管理者能力、股权结构与风险偏好

李远慧|问询函是否得到了债权人的充分关注

赵正城 胡亚娣 蔡战英|业财融合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践探索

夏军 贾延 谢平|基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医院经济管理年活动实践

何燕 李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医疗耗材内部控制探讨




声 明


我们公众号刊载的内容,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若文章、图片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地址:太原市五一路190号雅典金座大厦

电话:0351-5229557

   0351-5229558

   13383412985

   13333411898

E-mail:kjzybjb@163.com

http://www.kjzyzzs.com



扫码关注

《会计之友》

会计之友
向公众传递会计之友相关内容,让大家及时了解财经信息,业界动态,实务导航,学术前沿。力做会计改革的推动者,会计政策的宣传者,会计人才的培育者,会计文化的引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