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与《钢铁》
主 持 人 开 场
主持人:梁剑雄
专 家 讲 钢 铁 故 事
刘 浏
翟 启 杰
李 红 霞
李红霞:不好意思,我给大家先鞠个躬,因为我向《钢铁》的索取比我贡献的更多一些。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原来是学半导体陶瓷的,之后做结构陶瓷,再后来做相图。我在日本(工作)的时候是在陶瓷研究所,研究所的一个副所长建议我做钢铁方面的研究。由此我跟《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基本上把日本的几大钢铁厂都跑遍了。在日本的时候,(研究)耐火材料跟钢铁的关系看的是日文和英文文章,但是我毕竟没有跟钢铁接触过,我回来以后就学习《钢铁》杂志最新的东西,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英语的描述是什么、中文翻译成英文是什么,我都是从《钢铁》上学来的。我记得是翁部长和张寿荣院士告诉我说看《钢铁》杂志学习。我回国以后就开始爬高炉,第一个就是去武钢爬的高炉。刚才刘浏老师讲到《钢铁》杂志培养了很多人,我也是咱们《钢铁》杂志培养起来的。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让我来参加这个会议,上个月我跟尚主任说我有一篇文章已经差不多成型了,再改一改我就会投过来。今后的话我会为咱们期刊(进一步)做贡献,我觉得学科的交叉融合非常非常重要,特别是高温下钢液和耐材到底是怎么反应的,包括夹杂物在钢液里是什么样的一个界面状态、是不是荷电、它和钢的相互运动又会有什么新的机理或者新的现象发生,很有必要研究。所以我希望《钢铁》杂志在学科交叉方面,(现在做的非常好的基础上)未来可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耐火材料相关研究也愿意加入到这里,特别是跟钢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最后,希望《钢铁》杂志越办越好,再一次感谢《钢铁》杂志邀请我来学习,谢谢。
倪 红 卫
朱 苗 勇
朱苗勇:一说到《钢铁》,我是感触很深,感动也很多。我的第1篇《钢铁》文章发表在1994年,那年我博士毕业,把博士期间的部分工作,就是鞍钢的SOB过程的流动、升温过程相关的模拟工作发表了,到现在刚好30年。这3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钢铁》上共发表了49篇文章,其中引用量最高的是1996年发表的结晶器三维流场相关文章,下载量最高的是这次大会表彰的2019年我自己写的关于新的高效连铸技术发展方向的文章,下载量将近2,000次。可以说通过《钢铁》使行业研究人员了解了我的工作,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钢铁》我了解了行业、了解了同行,也使我得到了成长,也可以说,《钢铁》培养了我。我认为从我读书到现在,《钢铁》杂志的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它的办刊宗旨很明确,就是服务于我们国家的钢铁科学技术进步,所以杂志中有大量的国内科技人员的论文、成果,对整个钢铁行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人才培养,《钢铁》杂志也是功不可没啊。(《钢铁》杂志)70年了,我自己有个心愿,希望《钢铁》这本国际上及钢铁科学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期刊,能为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王 新 东
龙 红 明
龙红明:听到各位大咖的发言,脱稿讲得也好,有稿子讲得更好。跟王总刚才说的一样,昨天接到海霞主任的命题作文——“我与钢铁”,我想到了我是70年代出生的,《钢铁》创刊70周年,也算一种缘分。说到我与《钢铁》的关系,刚才范总讲的报告(《钢铁》近年来工作汇报)里提到一个挺好的数据,就是2019—2023年发表论文的篇数排序,我看到后非常非常激动,我排在第5。在这5年的时间里,我发了15篇文章,当然是带我名字的,有时候不一定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实我也统计了一下,从读研究生开始,我一共在《钢铁》上发表了30篇论文,《钢铁》也算是支撑了我成长。从读书到当教师再到现在当《钢铁》的编委,我全程见证了《钢铁》的成长,《钢铁》杂志的发展代表中国钢铁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好论文都争取往上发。那么对《钢铁》的热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和刚才倪校长说的一样,第一个我们安徽工业大学把《钢铁》上的文章视同中科院一区论文,我觉得这无疑是对论文一种最大的价值体现。把《钢铁》推到这个高度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第二个刚才王总说了报院士的情况,我们是报人才项目,肯定要用1篇《钢铁》文章作为代表作。《钢铁》不仅有学术性,还具有行业性,我觉得《钢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第三个方面,从一个作者慢慢成长为编委,我确实感谢这个平台,感谢杂志对我的支持。另外,我个人是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研究的,希望大家更多地支持我们的工作。虽然产生的是固废,但是不说全部变废为宝,至少把它们资源化利用,我觉得这就是绿水青山、资源循环,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体现和价值。谢谢大家。
邵 健
主 持 人 总 结
梁剑雄: 感谢各位的分享,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钢铁》杂志在行业交流和知识传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与《钢铁》杂志一路相伴的历程是我们无数钢铁人奋斗与成长的缩影。也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专家、读者、作者、编委的支持,《钢铁》杂志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份信任和支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高的专业水准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再次感谢各位专家!
文案编辑: 张梦琪
音频整理: 阮 航
校对审核: 尚海霞
系 列 回 顾
9.【《钢铁》创刊70周年】毛新平院士主编:9期“钢铁工业碳中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