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钢铁碳中和的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李毅仁1,2,李梦龙2,侯长江2,高媛3,王倩2,田京雷2
(1.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2.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23;3.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绿色低碳事业部,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面临国际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钢铁将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和下游行业低碳产品需求的三重挑战,钢铁企业应坚持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碳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支撑企业低碳绿色发展。重点介绍了新一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钢铁企业碳管理这一新兴事物的融合,提出了基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软硬件条件的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架构,强调数字化碳管理体系与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的耦合。基于河钢集团自主研发的WisCarbon数字化碳中和平台,指出数据交互是碳管理与工艺生产管理、数字化碳平台与信息化体系融合的基础支撑,介绍了河钢依托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的碳数据计量监测功能,对钢铁企业碳排放相关的生产数据进行采集治理、加工建模的流程。河钢依托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实现了主要产线碳治理能力提升,在企业数字化碳盘查、产品碳足迹数字化核算、出口CBAM数字化报告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为钢铁行业应对愈加严峻的碳排放挑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钢铁工业; 碳中和; 碳管理; 数字化; 碳足迹; 碳排放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积极探索碳中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钢铁工业先后经过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升级、超低排放改造等,正处于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关键期,面临国际低碳贸易壁垒方兴未艾、即将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和下游行业低碳产品需求三重挑战,亟需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一体化碳管理体系,应对低碳绿色发展压力。数字化碳管理可以将新一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钢铁低碳工艺和管理深度融合,是钢铁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着力点,既体现了钢铁丰富应用场景对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孕育作用,也是先进数字化生产力赋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国家对于碳排放的研究管理整体处于领先状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碳排放相关业务的系统性治理,是中国钢铁工业加快弥补差距,乃至实现领先发展的重要机遇。近几年,国内先后涌现一批碳足迹评价和碳排放管理软件或平台,客观上促进了工业、纺织、化工等行业领域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工作,但更多的是作为测算工具存在,无法与生产工艺和过程密切结合,难以形成技术体系促进管理能力提升。尤其是基于钢铁制造流程的复杂性和连续性特征,以及生产过程数据保密管理等原因,对于碳数据收集、碳排放核算,以及进一步利用碳排放结果指导工艺优化改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的难度很大。河钢集团立足支撑集团低碳发展战略实施,充分发挥自身数字化研发能力优势,研发面向钢铁企业碳中和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WisCarbon,探索构建与企业生产运行数字化系统深度融合的碳管理体系,为河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全流程产业链协同降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数字化赋能低碳发展的示范。本文系统介绍了河钢基于WisCarbon平台构建大型钢铁企业数字化碳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工作,探讨符合钢铁行业需求的数字化碳平台功能架构及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深度集成,并介绍了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实践应用情况。
1)面对双碳目标要求和全球低碳发展趋势,河钢积极探索碳管理与钢铁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及业务的融合,推动数字化碳管理体系的实施落地,在支撑组织碳排放核查、产品碳足迹评价、出口产品应对CBAM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2)钢铁企业数字化碳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架构,健全碳管理业务流程,服务于碳排放相关数据的采集、传递、存证、核算、报告等,以数字化赋能实现高效、精准、可信的碳管理。3)钢铁行业正面临愈加严峻的碳排放挑战,国际低碳贸易、国内碳市场交易、下游产业链低碳产品需求等,从不同角度对钢铁企业提出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要求,中国钢铁企业应加快建设符合自身数字化水平的碳管理体系,从而支撑企业碳管理业务的运行,帮助企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获取优势。来源:《钢铁》2024年第9期 《钢铁》创刊70周年“钢铁工业碳中和”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