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 赓续奋斗——中国国家话剧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与行

文化   2024-10-17 21:16   北京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2023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组织剧院干部、艺术家、青年导演等,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的回信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并结合自身工作总结学习和实践的心得体会,现摘录如下:



田沁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指明方向,具有高度的里程碑意义。十年来,从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到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我深刻记得2019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联组会上,我当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坚持”的重要讲话,并做了《不负新时代 攀登新高峰》的发言。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身心和思想全部进入新时代,才能坚持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攀登新“高峰”。

十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经典改编话剧《四世同堂》《大宅门》《北京法源寺》票房爆满,常演常新;以“四有”书记谷文昌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谷文昌》,获得全国戏剧最高奖项“文华大奖”;讴歌新时代公安干警英雄的话剧《英雄时代》,并制作成国话首部CNT现场数字戏剧产品,让全国网络观众看到优质演出;国话与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塑造了走街串巷“为民解忧”的背包法官形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剧目。国话这些年的努力耕耘,唱响了新时代主旋律故事的刚健之声,受到观众欢迎。

2021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勉励剧院“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国家话剧院牢记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殷切嘱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小说改编作品《铁流东进》,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等主旋律作品;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生产《蓟州疑云》《苏堤春晓》等优秀话剧作品;坚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出《抗战中的文艺》等一批优秀作品开展线上演播,发布中国国家话剧院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探索戏剧数字化新路径,开拓戏剧产业消费新场景;坚持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文艺人才队伍,在2022年-2024年连续三年推出三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在培养青年人才的同时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行中,中国国家话剧院将勇担使命,脚踏实地,深耕舞台,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巩保江(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推动下,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党的二十大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作出了明确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十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十年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给剧院艺术家的回信精神,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立足国家艺术院团职能职责,将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至艺术生产一线,有效涵养剧院政治生态,切实提高党的文艺工作者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剧院把党建工作与创作演出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剧院演出党支部、创研党支部先后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党委将“三会一课”制度融入到剧组管理,将党建活动融入到创排采风,将党性教育融入到演职人员教育培训全过程,在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内开创了“支部建在剧组”的先河。

剧院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承担党管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定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专题研判,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业务职能,认真梳理总结意识形态工作情况,针对艺术创作领域内容形式意识形态风险管控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研判在创作演出领域面临地意识形态新形势新挑战。

剧院党委定期组织开展“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座谈会”,组织党员干部和艺术家前往太行山、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党性观念。带领青年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接地气”,连续两年前往河北省平山县北冶小学开展“戏剧美育进校园”支教帮扶活动,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努力培育造就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逐渐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国话”特色的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之路。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勇攀文艺高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推动力。



游本昌(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演员的初心是什么,说一千条一万条,还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一定要奋力前进,不辜负我们这个时代。



宋佳(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忠实地面对创作,让观众在文艺作品中可知、可感、可信,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感谢时代,给予我们舞台,感谢观众,给予我们掌声。

永远尊重观众、不负观众,给观众带来真正的好作品、好角色,永远遵循真善美是最有力的表达。



刘烨(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每一天都有动人的故事发生,每一处都有值得歌颂的平凡英雄。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从人民中来,受惠于人民,也要无愧于人民。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受惠于时代和人民,也要无愧于他们。守正创新,用自己的深情和专注书写历史,书写人民。

我们从人民中来,我们创作的土壤就是人民。无数伟大而朴素的情感、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真实的创作,就会有用心的回馈。



辛柏青(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在创排《谷文昌》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前往东山县,重走谷文昌当年工作和生活的足迹,当地百姓对谷文昌的深情怀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鼓舞,深刻感受到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在《苏堤春晓》中,我的创作心得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人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扎实实做好朴素的历史人物形象,尽量落地,然后真实,去除脸谱化,去庸俗化,尽量找到一种更接地气的,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以后的创作中,我要更进一步深入生活,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创作出更多鲜活人物形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舞台艺术的新期待。



张桐(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记得在《直播开国大典》的创作时期,正好是总书记给剧院来信勉励祝贺院庆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接触话剧表演,基本上对于话剧表演一无所知,感谢田院手把手教导,才有了舞台上的呈现。不过在排练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国话出品必属精品,因为田院每天的工作很多,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她对于创作上的热情,对于整部戏品质上的把握上,都是从来不打折扣的,经常有了新的点子就推翻以前的创作只为了更好的作品呈现,同时国话的同事们在创作态度上,工作业务上也都是顶尖的水平,不断的打磨细节,发挥创作智慧,只为让作品对的起观众,对的起每一位来到剧院的观众。总书记说过艺术作品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我想国家话剧院的全体同仁们,一直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向艺术高峰的方向努力着奋进着。



韩文亮(中国国家话剧院援藏干部、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第十批中央单位援藏干部,两年多雪域高原的砥砺磨练,两年多与西藏同胞的共同奋斗,《特殊作业》《老西藏》《坚守》等作品的创排和小戏小品的深入基层、边境地区演出,让我深刻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只有建立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和评价标准,才能创作出人民欢迎的文艺精品。



刘深(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

在接到话剧《鼓楼那些事儿》的创作任务前,我已经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担任了五年的人民陪审员,对于法院、法官以及陪审员等等法律工作者们,自以为很了解,很熟悉了。可当为了戏的创作,有目地的搜集素材的时候,才发现,对这些基层法律工作者的认知,只限于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交往,作为朋友同事是可以的,但对于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大戏的创作来说,远远不够,差的很远。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

唯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者带着耳朵去倾听,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心灵去感受,才能融入这些基层法律工作者,那些期盼着用法律来解决纠纷的群众中,才能真正的捕捉到那些闪光的素材,鲜活的人物。

自此,开始了与基层法官们朝夕相处的日子,跟随着他们查阅卷宗,搜集证据,与当事人、律师们的会晤,开庭审理,也就是在这期间,发现了《鼓楼那些事儿》中法官赵晓海的原型人物,背着一个双肩包,包中放着国徽、法袍,奔波在不同的社区中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这些背包法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并非在法院,法庭中,而是骑着个电动车,穿梭在老城区的各条胡同,街巷中,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在跟随着他们工作的那段日子里,《鼓楼那些事儿》中的人物逐渐成型,故事的脉络逐渐地清晰。

这部戏,不单单是要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优势。而且一定要贴近真实生活、贴近广大人民,要展现出万家灯火的烟火气。法律虽然是严苛的,但我们的基层法官及那些司法工作者,在面对群众,执行法律的时候,是有颜色和温度的!

最终,《鼓楼那些事儿》呈现出来的是,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而是中轴线穿过的“鼓楼苑”社区里的各种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法官也不是穿着法袍、拿着法槌的传统法庭形象,而是每天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解决无数鸡毛蒜皮琐事的“背包法官”形象!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者与我们的时代,生活,人民用紧紧地融为一体,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舞台剧,同样可以做的很好看,很生动,很生活。  



刘丹(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直播开国大典》有一句台词“我们是人民的广播电台,要为人民发出声音,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次演到这里,我都能感觉到台上台下、演员与观众之间流动着的隽永的情感。这是文艺的力量,也是文艺赋予我前行的动力。



高蕾蕾(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所学、所思和所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赵志鹏(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我特别荣幸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创作灵感。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用现代化的视角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心声;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段,积极探索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


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国话最新动态,剧目介绍、演出信息、剧院票务等,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实用性和互动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