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总台央视网、央视频、北京大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国话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北京国话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制的音乐话剧作品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官宣定档。
12月7日,这部作品就将与广大观众舞台相见,共赴召唤。
伴随首演日期日益临近,紧锣密鼓的排练工作受到热心观众的高度关注。从巴黎、敦煌两地轮转的舞台空间雏形首现,到孙红雷以表演指导的身份加入创作,再到近日新闻发布会上主演携手一群青年演员现场首秀主题曲……每一轮的官方动态分享,都在互联网上创造大量热搜榜单,都在推高大家对该剧的期待值。
《受到召唤·敦煌》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它将如何以舞台艺术的创新表达,召唤更多人对敦煌的向往之心?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2024年度重点剧目,它又何以值得各界拭目以待?
为充分回应大家的好奇,近日,光华锐评特别对话《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通过聆听台前幕后的故事,在深入了解作品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护中华文脉传承、绘敦煌青春篇章的一腔赤子热血。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受到召唤·敦煌》编剧、导演 田沁鑫 / 摄影:刘向军
“作品横跨1935年至2035年100年的时间跨度,讲述在战乱时期以一己之力保护敦煌的青年守护人与2035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时代'数字敦煌'年轻守护人,两代人对敦煌的高度热爱!剧组青年艺术家们以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到敦煌实地采风,认真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学习莫高精神,尊重文明和文化,向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敦煌奉献此生的前辈致敬!”在田沁鑫院长看来,整个创作过程,是一次剧组的“寻祖认宗”,“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为了敦煌文化赓续,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孕育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创作,让大家看到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之美,看到中华文化的无穷力量与深刻召唤!”
田沁鑫讲述创作“初心”
让过去告诉未来
致敬“愿为敦煌燃此生”的信念
这个故事,取材于敦煌那片热土,灵感却源自《受到召唤·敦煌》主创团队的真实经历。
田沁鑫院长分享道:“我们剧组多媒体设计胡天骥老师,是中央美院壁画系毕业的,他年轻的时候到敦煌玩儿,一下子就被敦煌之美震撼了,在知道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的故事后,也被他的精神感染,从去敦煌玩变成了去敦煌‘写生’,在洞窟里一坐就是一下午。后来,他机缘巧合去到法国巴黎,虽然学的是影视动画,但是心中一直都有敦煌情结。我们受到他人生经历的启发,尝试把故事放在‘过去’和‘未来’两代人身上,想要以新的创作视角,以和常书鸿先生一样执着的精神去继承、解读和研究敦煌,让敦煌文化、中华文明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值得期待的是,敦煌莫高窟第96窟中高达35.5米的“北大像”,将作为重要视觉元素出现;敦煌莫高窟第206窟内左右两侧神采奕奕的怒目金刚,会在舞台“开口说话”,并作为关键角色串联全程;敦煌莫高窟254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曾深远影响过常书鸿先生的精神世界,舞台将用独特的形式展现“舍身饲虎”的故事,让观众借助剧中人物张燃的探寻视角,找到和萨埵那太子的连接,找到和常书鸿先生的连接,亦找到和敦煌的连接……
莫高窟第96窟主尊“北大像” 初唐 高35.5米
(图源:《敦煌石窟全集》22“石窟建筑卷”,图15)
整部音乐话剧将让大家强烈感受到:跨越上百年的时光,“愿为敦煌燃此生”的信念一脉相承,但在一个更加开放、进步和平安的时代里,理想不一定非要超越爱情,也不是必须伴生牺牲、遗憾和错过,热爱敦煌可以是“快乐模式”。
为青年提供舞台
在尝试和创新中培养年轻人才
作为一部致力于让敦煌年轻化、活态化起来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集结了大量年轻演员,因为唱跳元素很多,很多演员都毕业于各大艺术院校的音乐剧专业。
其中,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张艺兴将担任主演张燃,在剧中与常书鸿先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曾在采访中说:“能够参与这样一部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文化瑰宝。”
主演张艺兴排练剧照 摄影:罗兵
为青年人才提供成长舞台,充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视野开阔的优势,积极引领他们守正创新、多出精品,也是《受到召唤·敦煌》的一大愿景。
青年演员们排练剧照 摄影:罗兵
田沁鑫院长表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培养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中国国家话剧院身为国家艺术院团,在培养青年演员、推动文化强国上,必须有所作为。众所周知,除了文学和绘画,音乐和舞蹈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名青年演员,张艺兴一直在关注用音乐和舞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的作品《飞天》《莲》等接连掀起了大家对中国风的热情。张艺兴在唱、跳上的能力比较突出,也演出过影视作品,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很用功,我在创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伟大征程》的时候,让他演过一个志愿军小战士,他在表演的认知和能力上,给了我一些信心。这次由他来出演一个兼顾了表演、音乐、舞蹈的青年角色,我觉得很合适。”
“凡是进入到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青年演员,我们都会依据人才的发展,寻找和他们相应的戏剧,像张艺兴、关晓彤、罗一舟、胡先煦等青年演员进到国话,都要演话剧,或者正在演话剧。他们在话剧舞台获得的锻炼,将让他们在理解人物的逻辑性、连贯性方面都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我们院团有很好的探讨表演艺术、学习表演艺术的氛围,这对青年演员来说是很好的呵护和培育。”田沁鑫院长举例道。
不久前,国话优秀演员孙红雷以表演指导的身份加入《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向年轻人传授音乐剧的经验,这本身就是国话老戏骨“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这些年,像宋佳、陈数等很多优秀的国话演员,也都很积极地参与剧院平时的表演交流活动,这种艺术环境是很珍贵的”。
孙红雷等国话演员探班
“与此同时,有着多元跨界经历的优秀青年演员来到剧院后,也有反哺作用,能够让剧院展开更加丰富的创新探索,像《受到召唤·敦煌》是我们又一次‘戏剧+影视’的深度融合,而且他们也没有辜负剧院的希望。我想,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包容和开放”,田沁鑫院长说。
用科技赋能艺术
在未来感的空间里“云游”敦煌
“这个世界有这样一种存在,只有当我们终于认识,颂扬了十几个世纪的神圣,是顽强的一种审美。”在《受到召唤·敦煌》的舞台上,这段咏叹将反复出现。
为了让更多人感同身受于这份“顽强的审美”,《受到召唤·敦煌》将打破传统观演模式和传统舞台结构,在科技的赋能下制作“戏剧+电影+数字”大片,构建一个充满未来质感、突破地理限制的审美空间,以全新的“数字演艺”模式,让广大观众沉浸体验敦煌文化的辉煌与魅力。
《受到召唤·敦煌》的“未来故事”发生在2035年,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刻。所以,舞台力求塑造的,是颇具超前意识的数字艺术形态。
“非常感谢敦煌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饱含他们心血结晶的数字化成果,同时,我们有四个多媒体团队加入进来,共同努力构建我们想象中的未来数字敦煌。”田沁鑫院长举例道,敦煌莫高窟第96窟中高达35.5米的北大像,将作为重要视觉元素出现,现场观众可以全景欣赏大佛的庄严与震撼;敦煌莫高窟第206窟内左右两侧神采奕奕的怒目金刚,会在舞台“开口说话”,并作为关键角色,串联全程。
“我们把二维动画、3D特效和视觉影像、即时拍摄融合在一起,配合现场演出的故事讲述与音乐演唱,带来‘戏剧+影视’的深度融合。”田沁鑫院长分享,戏剧开场就很有科技感,场景是在未来的敦煌数字研究中心里,众多的敦煌造像,通过数字技术在展馆中复原展现,和往来的工作人员问好、交谈。“现场舞台有很多屏幕,主屏、底屏、顶屏、耳屏……我们采用电影拍摄与舞台工程叠加产生的‘半电影化’舞台创新呈现,让观众无论从哪个方位都能看到,仿佛是一部沉浸式的纪实电影的开场。作为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张燃将用一首歌开始整个故事,将大家带入一个蔚为大观的敦煌世界。”
多空间、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赋予了《受到召唤·敦煌》在创作上更飞扬的想象力:1935年,常书鸿先生站在法国的耶纳广场上,身边会出现菩萨的造像,那是敦煌在召唤;跨越百年时光的两对爱侣,会平行走在一样的街头,营造一种时空穿梭、心灵对话的感觉;在沙漠里跋涉的场景,则会融入AI技术……“因为是创新和探索,所以实际上可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的创作人员都是不遗余力地去完善我们想象中的故事和真实的敦煌艺术。”田沁鑫院长说。
此外,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欣赏到这一精彩作品,《受到召唤·敦煌》还搭载4K录制、超清数字影音技术和流媒体传输等领先技术,推出全球线上演播,采用“第二现场”,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跨越空间与时间,“云游”敦煌。
以匠心守护初心
顶级团队护航全新文艺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中国国家话剧院创排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正是践行总书记讲话要求打造的一部力作。
《受到召唤·敦煌》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电影及音乐剧作曲家金培达作曲,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多媒体设计胡天骥、多媒体设计邹四维、多媒体设计刘笑微、造型总监陈敏正、音效设计王丹戎、造型设计赵津、服装设计周超、道具设计金继峰,顶级主创班底集结,为《受到召唤·敦煌》保驾护航。
排练现场合影 摄影:刘向军
艺术家们的倾情加盟,为这部充满了创新精神的作品提供了品质保障。这其中,既有一支在《苏堤春晓》《抗战中的文艺》《直播开国大典》等创新文艺力制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高度默契的国话团队,更有以著名作曲家金培达为代表的首次参与到音乐话剧的业界翘楚。他们的全力以赴,让《受到召唤·敦煌》持续蓄足艺术魅力与精神张力。
“如果大家走进我们的创作室,能看到堆成小山一样的书籍,各种关于敦煌的书里,都是我们密密麻麻的标记,有的书都被导演组翻破了,大家在创作剧本阶段可以说是‘昼伏夜出’,连续一两个月凌晨结束,也有讨论到兴起的时候,早上五点才离开,时刻保持着刻苦的钻研精神。这半年来,我们把从敦煌采风中获得的素材、感悟和滋养,注入到创作的血脉之中,让这部作品逐渐从一个恢宏的构想,形塑为立体可感的震撼故事,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振奋不已,沉浸在巨大的激情中。”田沁鑫院长说,《受到召唤·敦煌》中有一群守护敦煌的人叫“敦煌小工匠”,这五个字也是主创团队对自己的定位,“我们希望以守正创新的文艺探索,召唤更多人对敦煌的向往之心,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明回响和时代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