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苗族

文化   2024-12-10 13:01   广东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官方划分的族裔有七大类:

白人、非洲裔、亚裔、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拉丁裔。

过去,亚裔人口相对较少,美国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如今亚裔人口已发展至240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6%。

▲ 美国族群构成变化

随着亚裔人口的增长,其内部差异日益显著,各群体在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和需求。所以为了细分亚裔人群,美国于2024年通过《亚裔细分法案》。

在细分法案中,亚裔的主要族群基本都依据族群起源国或地区划分,比如中国、印度、菲律宾等,也有部分族群因特殊历史背景被特别列出,苗族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少数几个不直接依据特定国家或地区归属来划分的亚裔群体。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苗族人口约36万,在亚裔族群人口中排名第9。

▲ 亚裔人口排行

中国是苗族的发祥地,全球苗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在中国,为何美国也会有这么多苗族人口?他们与中国苗族之间有何联系?



一、东南亚苗族的起源


苗族是我国第五大民族,截至2020年人口达1106万,仅次于汉族、壮族、维吾尔族和回族。

虽然苗族起源于中国,但他们不仅集中在中国西南部,而且还是跨境民族,足迹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尤其是老挝(约59万)、越南(约139万)和泰国(约25万)等国家。

溯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蚩尤九黎部落。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日常以狩猎和游牧为生。

与此同时,汉族的祖先也在黄河流域发展,经济以农业为主。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汉人开始形成村落,逐渐建立起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多个部落汇聚,形成了华夏联盟(黄帝和炎帝为首)。

这一时期,九黎部落与华夏联盟经常因为争夺土地发生战争。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和炎帝领导的华夏联盟交战,蚩尤最后战败阵亡,其部落族群被迫撤出中原,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地形成新的部落联盟“三苗部落”。

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100年,三苗部落与北方华夏部落再次发生军事冲突。三苗部落战败后,部分族群向东南方向迁徙,最后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定居。

在与周边汉族文化的接触中,这些苗族群体的语言受到了当地汉语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苗语,最终形成了苗族的先民群体。

在中国古代,帝王们为了有效控制少数民族众多的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推行土司制度,通过册封当地民族首领并给予他们世袭权力,去实现对这些地区的间接管理。

但到了清朝时期,土司制度在某些地区逐渐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用中央政府派遣的流官替代土司,直接管理西南地区。

苗族是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尤以贵州的山区为主。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为苗族传统刀耕火种农耕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而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后,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尤其是苗族聚居地区。大批满汉官员、地主和商人进入苗疆,掠夺苗民的土地和财产,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苗族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最后苗族不堪重负,爆发了三次苗民大起义,即雍乾起义(1735-1736年)、乾嘉起义(1795-1797年)、咸同起义(1855-1873年)。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大量苗族人为躲避战祸和政治压迫逃离家乡。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苗族传统刀耕火种农耕方式,因而成为他们的理想迁徙地。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约有10万到30万苗族人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各国,占据苗族总人口数的2%至10%(尚未证实,仅为推算数据)。

他们先抵达越南北部,发现越南北部的山区居住地相对狭窄,所以部分人继续往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当时的东南亚正处于本土王国与欧洲殖民势力争夺权力的阶段。比如老挝的澜沧王国早已分裂成琅勃拉邦、万象和占巴塞三个小王国,这些王国相互争斗,导致老挝政局处于分裂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暹罗(泰国)逐渐崭露头角,其势力不断向老挝渗透,最后于19世纪初控制了老挝大部分地区,使老挝的小王国都沦为暹罗的附庸。

此外,法国也开始在东南亚扩展其殖民统治,继成功占领越南之后,将目光向西转向老挝。

随着法国对老挝的关注,暹罗和法国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1893年,法国发动了法暹战争,战败的暹罗被迫割让老挝给法国,老挝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 老挝保护国(法属)

由于老挝山区地形复杂且交通不便,暹罗和法国在这些偏远地区的统治能力受限,给了迁徙在山区生活的苗族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发展成了“赫蒙族”这一新的民族群体。

▲ 老挝地形图,大部分都是山地和丘陵

赫蒙族与中国苗族开始出现显著变化。语言方面,逐渐融入了老挝其他民族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赫蒙语。宗教信仰方面,赫蒙族融入了当地佛教的信仰体系,形成了包含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独特信仰。

在生活方式上,赫蒙族适应了老挝的山地环境,采用梯田种植等农业技术,并逐渐形成以母系或父系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种种变化,让赫蒙族在东南亚的多元民族版图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二、老挝苗族迁徙美国


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纷纷独立,冷战格局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扩大自己在各地区的势力,通过支持或扶植当地政权进行角逐,导致许多新独立的国家陷入了两派对峙的局面。

这种对峙在越南和老挝尤为突出。在冷战背景下,老挝的两大阵营因意识形态冲突爆发了内战,亲西方的共和政府与亲苏政权开启了长达16年(1959年-1975年)的战争。

与此同时,越南也陷入南北对峙困境,北方的亲苏政权与南方的亲西方政府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在1955年至1975年期间,爆发了全面的越南战争,进而加剧了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

这一时期,越南和老挝的亲苏政权建立了革命合作关系,双方展开了军事合作,北越为老挝提供兵员、武器和战略指导,帮助老挝亲苏政权对抗共和政府。

美国担心如果老挝被亲苏政权控制,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将发生改变,所以为了遏制北越势力扩散老挝,于1960年代初发起了“秘密战争”。

这场战争主要在老挝的高地和边境地区进行。美国发现生活在老挝山区的赫蒙族有很强的游击战能力,因为他们对山区地形非常熟悉,擅长在复杂地形中生存,于是开始大规模招募赫蒙人成为雇佣军,协助美国进行军事行动。

受东南亚局势影响,赫蒙族的避世环境被破坏,美国抛来的橄榄枝成了他们在乱世中的一种生存选择,所以赫蒙人选择和美国合作,试图用这种方式获得保护。

赫蒙族雇佣军的主要任务,是破坏北越与老挝亲苏政权的补给线“胡志明小道”。胡志明小道是一条重要的供应线,贯穿老挝和越南,主要是将兵员、物资和武器从北越输送到南越的战场。因此,切断胡志明小道的供应线,可以削弱北越的力量。

▲ 胡志明小道

在战争期间,赫蒙族采用游击战术伏击北越军队,并袭击老挝的战略据点,阻止他们通过胡志明小道运输补给。

此外,赫蒙族还提供大量情报,帮助美国精准轰炸老挝亲苏军队和北越军队。尽管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并未改变战争的整体走向。

美国从1965年开始全面介入越战,许多年轻人被征召入伍前往越南。随着战争的持续,美国军队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到1970年死亡人数已超五万。

越战的长期化和美国士兵的伤亡,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战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撤回驻军,于1973年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停止对越南的军事介入。

▲ 美国五角大楼前的反战示威者

美国的撤军行动,对南越政府产生了致命影响,导致其迅速崩溃。1975年,北越成功攻占南越,结束了长达20年的越南战争,实现了越南的统一。

同年,老挝亲苏政权也在内战中胜利,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越南新政府上台后,对南越的亲西方阶层、前政府官员和军人进行了政治清洗和社会重组。出于对北越政权的恐惧,大批人选择通过海路逃往邻国或西方国家,所以形成了大规模的“越南船民”潮。当时的船民数量约80万,有20-40万人在海中丧生。

▲ 在海上漂流了8天的难民

这场难民潮不仅限于越南,还蔓延至老挝。老挝新政权对曾经为美国效力的赫蒙族展开了激进的清洗政策。赫蒙族在战争中支持过美国和老挝的亲苏政权,因此被视为叛徒。

他们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禁、强制劳动和清洗,约有10万老挝境内的赫蒙人因此丧亡。许多赫蒙人被迫逃离老挝前往泰国避难,成为这场难民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光是泰国就接收了约30万至40万名难民。由于逃亡人数庞大,东南亚国家的难民营无法长期安置他们,所以在联合国难民署的介入下,各国开始承担起接收难民的责任。

▲ 泰国难民营地

对于这些难民而言,欧美国家是最好的迁徙地,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因此,许多人在难民营中等待西方国家的接收。

由于美国在冷战期间期干预了东南亚的政局,所以成了此次难民潮的主要接收国,接收了印度支那(越南、老挝)的大量难民,其中就包括赫蒙族。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约有15万至20万赫蒙难民迁徙至美国。

美国虽然接收了大量的赫蒙族难民,但移民配额有限,仍然有很多赫蒙族难民一直在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等待安置,长时间内处于“无国籍”或非法居留的困境中。



三、美国苗裔生存现状


这些迁徙到美国的赫蒙族(苗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因为这些地区是美国的难民安置中心。

▲ 离开泰国难民营地,抵达明尼苏达州的赫蒙族

初期,赫蒙族移民面临诸多挑战,语言障碍尤为显著。大多数赫蒙人来自老挝的偏远山区,在传统的村落生活中他们主要使用赫蒙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语言文化。

移民美国后,他们突然置身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既不会讲英语,也不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语言上的障碍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在找工作、接受教育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比如很多一代移民只能在餐馆、工厂等地方工作,收入很微薄,缺乏高薪的工作机会。赫蒙族的孩子也因英语能力不好,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影响了学业成绩。

在政治上,赫蒙族不了解美国的政治体系,参与度低。早期移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有限,声音难以被听见。

为了改变现状,赫蒙族社区组织了免费的英语课程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美国政府也提供了难民安置补助、语言课程和就业服务,很多非营利组织也伸出援手。

▲ 社区的赫蒙族学生

随着时间推移,赫蒙族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等地逐渐形成了聚居区,这些区域发展出了类似“赫蒙村”的社区,居民在文化、语言和生活上保持紧密联系。社区内的传统节庆和手工艺展览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其族群认同感。
与此同时,赫蒙族成员也逐渐在美国社会中站稳了脚跟,参与政治和社区事务的人数日益增加,声音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以马咪为例,她出生于老挝,1978年和家人一起移居美国,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是明尼苏达州的首位赫蒙族女性参议员(2002-2006年)。

在任期内,马咪积极推动少数族裔相关立法,参与了“少数族裔学生成功法案”,帮助少数族裔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还有苏妮萨·李,她是一名赫蒙族体操运动员,在东京2020年奥运会上夺得女子体操全能金牌,成为首位获得奥运金牌的赫蒙族运动员,激励了美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赫蒙族社区。

苏妮萨·李还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赫蒙族人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赫蒙族传统,发布与节庆、服饰相关的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赫蒙族,并激励本族人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美国赫蒙族虽然在美国定居多年,但并未忘记他们的族源关系。他们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老挝的赫蒙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家庭纽带、文化活动和社会组织进行。

由于老挝赫蒙族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基础医疗设施匮乏,肺炎、疟疾等疾病无法及时医治,导致许多人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美国赫蒙族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为老挝赫蒙族社区提供医疗服务。他们会在偏远地区组织义诊活动,派医疗志愿者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检查治疗。

此外,他们还为老挝的赫蒙族学生提供奖学金,帮助他们获取教育资源,以改善其未来的发展机会。

美国赫蒙族(苗族)从中国西南部南迁到东南亚,再到美国的复杂迁徙历程,展现了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适应能力。

在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中,赫蒙族努力保持和传承自身的文化,通过社区组织和文化活动维护族群的认同,同时积极融入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双重身份。




锦公子新书《万里长江五千年》重磅上市

为母亲河立传,今日特惠包邮,欢迎入手

👇



最爱历史
知名文史作家,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文治帝国》《疑案里的中国史》《唐诗里的风云史》《宋词三百年》等畅销书。新榜人文自媒体,今日头条年度优质创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作者。深度+原创好文,在这里遇见不一样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