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香包:纤纤素指绣万象

旅行   2024-12-08 21:10   甘肃  

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人白淑方(右)在教授孙子绣制庆阳香包。 盘小美摄

虎头枕。 陈飞摄

庆阳市华池县绣娘复刻的千岁香包。 俄少飞摄

香囊。 盘小美摄

庆阳香包兔元素摆件。 盘小美摄

山河遗珍

坐落在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甘肃省庆阳市,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这里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孕育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艺术。庆阳香包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近日,记者踏着冬雪,来到甘肃省庆阳市,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香包,古名香囊,庆阳当地俗称“绌绌”“耍活”。据史料记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贤妇制作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俗。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件好的香包绣品,关键在于图案纹样的设计、针法的运用、绣线的配色,其中针法最考验绣娘的技艺。”在庆阳西峰区自家民房里,90岁高龄的庆阳香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贺梅英拿起绣样,和女儿交流刺绣技艺:“绣制过程中,不光要灵活运用针法,还要注意针线的密度和拉线的力度,这样绣出来的香包图案平整顺滑、有质感……”
庆阳当地流传着一首民歌云:“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贺梅英便是七八岁开始随母亲学做刺绣,十三四岁便做得一手好女红。她一有时间就做“耍活”,尝试各种造型。几块简单的布头,几缕丝线,在她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老鼠、蝴蝶、花卉……
贺梅英在创作时,既沿袭传统题材,又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大自然里的花草、昆虫、飞鸟等都是其创作素材。同时,她还把民间传统的香包刺绣和国画的渲染方法结合起来,凭借丰富的过渡色,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贺梅英介绍,制作一件香包,要经过构思花样、剪片、绣花、填充等10道工序。庆阳香包的针法也十分丰富,常用的有齐针、辫针、掺针、藏针等40多种。绣娘通过变换的针法、纷繁的配线、合理的丝缕,绣出千姿百态的香包。
其中,藏针绣是庆阳香包的独特绣法,是一种将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而不见针线的绣法。“绌绌”香包就是这种针法的代表作。
经过几十年的潜心创作,贺梅英成为庆阳香包刺绣艺术的杰出代表。为了将香包刺绣技艺传承下去,她先后收徒20余人,手把手传授刺绣精髓。她的小女儿计清也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这种传统技艺。如今,计清传承了母亲手艺,还成立陇绣艺术品公司,将庆阳香包刺绣当成事业干。
一大批新时期的绣娘在当地也成长起来。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村民左焕茸就是其中一位,她幼时学习刺绣技能,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拜师学艺。创作过程中,左焕茸在注重图案、配色、针法之外,更追求创新与实用,将香包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作了水浒扇、绣花药枕、岐黄养生香包等文创产品,让香包成为旅游礼品、装饰品、保健品,扩大了香包的市场需求。她还尝试用陇绣表现中国字画、西方油画、敦煌壁画,让传统文化得到融合发展。
左焕茸还带头组建了香包绣制公司,建设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传承研发基地,通过传帮带,带领周边妇女抱团发展香包刺绣产业。从胸针大小的迷你香包,到长约3米的巨型香包,再到敦煌九色鹿形象的时尚香包摆件……她先后研发1000余种新颖独特的香包、刺绣产品,逐渐成长为中国民间工艺刺绣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香韵悠悠,包绣万象。一代代非遗传承人,以绣针代笔,以彩线填色,将古老的香包不断地传承发展。如今,庆阳香包这个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手工艺品,已从最初为孩子保健、驱邪的“耍活”扩展、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

目前,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已达190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包刺绣这门“指尖技艺”变成带动群众增收的“指尖经济”。



‍‍‍‍‍‍‍‍

庆阳到底有谁在啊!

世界最早“高速公路”展现中国智慧

庆阳香包,到底长啥样?

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介绍推广庆阳市旅游资源,强化信息的互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