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山东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干同一件事——灌香肠!这是意味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的信号,在山东,这可不仅仅是一项美食制作活动,更是山东人心中年味的象征。
腊月灌肠
岁月沉淀的美味传承
▲摄影:王啸
当西北风刮起,冬的气息愈浓,山东的大街小巷便多了一道美食“风景”:新鲜的肉灌入肠衣,在风、阳光、时间和调料的共同作用下,酝酿成至醇至浓的美味。
▲摄影:马晓敏
山东灌香肠的历史,犹如一部隐藏在民间的美食传奇,虽难以精准追溯到它诞生的源头,但却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清晰地感受到它不断发展的脉络。
在过去,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这般富足,肉类属于珍贵食材,来之不易。为了让有限的肉类能够保存得更久,聪慧的山东人民便想出了将肉灌进肠衣的方法。
▲新鲜灌制的香肠
灌制成肠不仅解决了肉类储存的难题,还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了一种别具风味的美食。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灌香肠逐渐演变成了腊月里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风干之后的香肠
走在山东街头,不管是小区还是市场,都会看到一排排灌制好的香肠晾晒在路边,香味扑鼻,诱人至极,说这是冬季最独特的风景也没毛病吧~
▲摄影:韩星
山东的香肠
各地风味 各有千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灌一方肠。在每个地方,香肠都会因当地的土产、气候乃至生活习惯而发生变化。
鲁中地区的香肠,整体风格以咸香为主调,口感扎实,就像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样,给人一种稳稳的幸福感。
人们在制作香肠时,注重对传统口味的传承,精选的猪肉搭配上恰到好处的盐、花椒、八角等香料,再加上酱油,使香肠风干后变黑,有一种巧克力的质感。
在胶东一带,人们大多喜欢五香口味,不会放太多酱油。但经过海风和阳光的催化,让每一丝肉都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一口咬下去,咸香的味道瞬间在舌尖散开,醇厚的滋味在口腔中回荡,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欲罢不能。
鲁西南地区的香肠,除了经典的五香,还偏爱辣味,如同当地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在制作过程中,辣椒的加入,带来强烈的味觉冲击,让人直呼过瘾。
在山东,各地都有拿得出手的招牌香肠。
都说“拉不尽的莱芜猪,香不过的老南肠”可见莱芜香肠历史悠久,莱芜香肠又称口镇南肠,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许多不想自家灌肠的,都会选择泰顺斋、顺香斋等几家老字号。
▲图源:山东泰顺斋食品
博山香肠,口感细腻,味道香醇。它借鉴了莱芜香肠和南肠的风格,又融入了博山菜的独特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当地的青梅居、老博承等都是当地老品牌。
香肠味道
舌尖上的年味密码
如今,灌香肠已成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家乡情,代表了那缕越来越珍贵的年味儿。
香肠接地气,也充满生活情趣。张爱玲晚年侨居国外,念念不忘上海飞达咖啡馆的香肠卷。汪曾祺爱吃烤香肠,“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一口咬下去,那浓郁的肉香和香料味道交织在一起,让人陶醉不已”。
在山东,灌香肠是享受冬天、迎接过年的一种仪式。在农贸市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家家户户锅碗瓢盆的奏鸣曲里,人们沉浸在细水长流、现世安稳的幸福中。
香肠最动人的是个“情”字,一盘“自家灌的肠”,散发着一股浓情。每家每户,几乎都有自己灌肠的方子,融合了全家人的喜好,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肉切多大块,放不放辣椒、花椒,加多少盐和糖……全凭经验。
香肠晾好,有的收入冰箱,作一家佐餐之用;有的送给亲朋好友,聊表寸心;有的直接快递到远方,寄给一直牵挂的那个人。
在外打拼的游子,收了家人寄来的纸箱,不用开封就知是香肠到了。疲惫时,切一根下酒,眼前浮现父母的笑颜;饥饿时,切几片下锅,满屋都是肉香。
特别说明: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