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工程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定了《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批准《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
《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502-2024,自2025年4月1日起实施。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9度以下地区的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由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编制。
《技术标准》明确,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为全部或部分的框架梁、框架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并通过施加后张预应力连接形成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包括I类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Ⅱ类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和Ⅲ类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
《技术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材料,结构设计,预制构件设计,连接设计,预制构件制作、运输与堆放,结构施工,质量验收以及有关附录。
《技术标准》规定,预应力框架根据梁柱连接方式及受力特点分为I类、II类和III类。I类、II类预应力框架可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III类预应力框架可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9度以下地区的框架结构。
预应力框架设计包括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和偶然设计状况。各种设计状况均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其中,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偶然设计状况采用作用的偶然组合,地震设计状况采用作用的地震组合。
来源:建筑时报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原创作品,其版权属于本杂志社所有。在未征得本杂志社授权的前提下,任何行业、网站、传播媒体(包括但不限于报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得对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公众号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的,需征得本杂志社同意,并向本杂志社支付报酬,且需注明“来源:《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社”(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杂志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着及时传播的目的,本公众号会对部分精彩内容进行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内容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谅解,同时请原作者及时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本公众号按相关规定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