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承载了太多辉煌与传奇。
离开都市的繁华喧嚣,走进静谧的胡同深处。一个个会馆藏身这里,如同“大隐于市朝”的贤者,见证着时代的变幻,守望着精彩的故事,积淀着厚重的文化。石埭会馆位于东城区大席胡同20号,现存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为二进院落。作为池州在京的文化代表之一,石埭会馆凝聚着池州游子的初心与深深眷恋的乡情,承载着先人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四百年来,石埭会馆静静地伫立,见证着京池两地文化薪火相传、开放融合的历史变迁。今年9月,这里迎来高朋满座,传出丝弦声声。400岁高龄的池州石埭会馆穿越时空、涅槃重生,一经归来便惊艳四座、光彩照人,焕发了青春活力。
明清帝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北京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行商坐贾、名士贤达汇聚于此,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人潮汹涌中,不乏一些或意气风发或穷困潦倒的举子。 开科取士,是古代读书人实现梦想、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他们带着希望,冲破关山阻隔,历经千里迢迢,争先恐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漫征途,试图“逆天改命”,实现属于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荣耀。到得京城,“泼天的富贵”依旧是若即若离的梦想,“人生地疏、窘迫不安”的境遇却很现实。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家乡人。”鉴于同乡们背井离乡的种种不便,一些本籍京官及故里乡绅主动出钱行义、置地建房,为本籍举人赴京应试、商贾赴京经商提供食宿之便。于是,数百所会馆在北京城相继诞生,行方便之余,“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给无处安放的乡愁带来一丝慰藉。 池州石埭会馆创建时,已是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与较早一批的会馆不同,这时候的石埭会馆扮演的角色多样,除了作为同乡聚会和交流的场所,提供住宿和帮助,甚至成为发展公益事业、维护同乡权益、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石埭会馆重修。其建筑经历了从简洁到繁复、从实用到装饰的转变,风格开始更加接近清代特点。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十余间清式建筑中得到佐证。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文人雅士们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挥洒着才华与激情,徽州文化、江淮文化在此大放异彩,并与京城文化开始了最初的彼此探索、交融与激荡,最终相互渗透、彼此吸收、广泛杂糅。雕梁画栋间,商贾、学者、诗人,此往彼来,涛起云移,堪称文士荟萃、人杰地灵,极一时之盛。 资料显示,自明代至民国,石埭会馆先后在京购置土地48.2亩,并分别在八圣庙、火神庙、双龙庵等地设立义园5处,用于石埭籍在京死亡同乡厝葬之所。 20世纪初,随着科举考试和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不少会馆日渐衰微,渐次从古城的视野中消逝。而民国时期的石埭会馆,虽失去了接待功能,却发展成为政府许可的规范化社团组织。据一篇追忆“石台史上传奇英雄”苏帅仁的文章记载,苏帅仁之祖父苏泽先(轩),1923年与同乡倪文铭同在民国财政部任职,就曾居住在石埭会馆,因相谈投机,彼此引为知己,进而许下子女姻缘,传为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石埭会馆的社团组织功能不复存在,北京市民政局对其进行了普查登记。1956年,石埭会馆收归国有,成为市民住宅。曾经往来其间商贾士子的身影被氤氲的烟火气湮没,不知所踪;那些关于经商之道、治国之策的高谈阔论,也被家长里短、鸡鸣狗吠所掩盖,渐不可闻。
池州石埭会馆始建于明,鼎盛于清。四百年间,会馆接待举子进京考试、商贾赴京经商的餐食住宿,发展公益事业,维护同乡权益,见证着京池两地文化薪火相传、开放融合的历史变迁。
星移物换,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北京星罗棋布的会馆大多湮没无闻,有的仅留下残垣断壁,有的踪迹全无。石埭会馆虽难免残破不堪,人迹罕至、满目萧条,却巍然尚存,鲁殿灵光、劫余硕果、弥足珍贵。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走进新时代,尘封已久的会馆复兴有望、重生在即。 石埭会馆远在千里之外,如同离家400年的游子,时刻牵动着家乡父老的心。 2022年6月,在京工作多年的石台籍同乡陈金术、纪良斌闲逛胡同时,意外知晓石埭会馆的处境:因铭牌将“石埭”制作成“石棣”,误导了媒体及大众。经与东城区政府沟通,他们得到了文物部门明确答复,该铭牌系制作错误,文物登记资料显示为“石埭”会馆。 2022年8月,北京石台籍人士联谊会会长王晓斌与池州驻京办取得联系,提出由池州政府承租使用会馆的设想,引起了池州和石台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当即赶往北京进行现场勘察,并与北京池州企业商会进行协商,拉开老会馆涅槃重生的序幕。 2022年9月23日,北京市东城区首批焕发会馆文化活力合作征集项目发布。石埭会馆作为首批10个会馆空间之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会馆运营主体,开展创新合作。 池州立即组建石埭会馆修缮活化利用项目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14次前往北京汇报对接,密切跟踪联系东城区委宣传部和会馆产权所属企业,编制活化利用方案和项目申报报告,经过多轮实地调研、多方通力合作,成功申报焕发石埭会馆活力合作项目,明确将会馆打造成池州人在北京的家、池州文旅产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修缮活化利用石埭会馆,池州特别聘请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提供咨询服务,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石台县政府负责研究石埭会馆历史文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研究并协助完成石埭会馆修缮和内部保护利用建筑方案以及布展风格设计;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指导石埭会馆修缮施工方案;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研究石埭会馆功能设置和文化展示。 2023年5月22日,池州正式成为东城区首批签约“活力伙伴”,以“娘家人”的身份参与池州石埭会馆焕新重生合作项目。 400年来,石埭会馆见证了京池两地文化交融。400年后,池州市和北京市东城区因为石埭会馆这一文化项目携手合作。经过专家精心指导,施工团队潜心雕琢,石埭会馆焕新重生。 修缮后的石埭会馆以北京四合院三进院的建筑格局为骨架,以中式风格为主体、徽派文化为装饰,一木一石,严格监建,局势宏敞轮奂,实现华丽转身。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古老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保留,现代科技与创意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在这里,“京味文化”与“徽池文化”相互交融必将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 值得一提的是,开启石埭会馆“重生之旅”的过程中,池州市文旅集团和文史专家在文博专家单霁翔、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等顾问指导下,不遗余力实地调研、深入挖掘,让80多年前印制的《石埭会馆旅居京津同乡录》重见天日,于是,关于会馆的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建筑规制、展陈规划也随之有了科学依据。 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原则,池州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完成石埭会馆整体性修缮。原立于会馆内的咸丰六年“重修神堂碑记”、光绪九年“重修石埭会馆并义园碑记”、民国二十五年“石埭会馆并义地碑记”等7块石碑也被赋予徽州建筑元素,重新置于会馆各处,是为石埭会馆栉风沐雨400年的见证。 作为安徽省首个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市级在京会馆,石埭会馆兼具“高颜值”“创新性”“文化力”,将充分借助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等优势,利用“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等窗口形象特点,进一步推动徽州文化与北京文化深度交融,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安徽,感受“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
400年过后,石埭会馆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涅槃重生。
9月10日,北京市东城区举办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第二批)签约仪式暨“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宣介周启动活动。 这一天,具有“高颜值”“创新性”“文化力”的池州石埭会馆开馆,承载着弘扬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带着池州山水灵韵与文脉魅力,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前门东区。 活化改造后的池州石埭会馆,占地面积约57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75平方米,划分为“山灵水韵·千载诗城”“情缘桑梓·石埭京华”“古韵非遗·悠悠风物”“逐‘绿’而行·向‘新’而兴”“心‘池’所向·九州同‘徽’”五大区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池州的悠久历史、灿烂人文和蓬勃发展。 9月10日,池州石埭会馆迎来首演,而首演不仅是一场充满池州特色的演出,更是石埭会馆对外展示其文化活力的序章。 紧随首演之后,池州石埭会馆在9月11日至19日期间,举办了池州三县一区及九华山风景区专场活动,汇聚池州各县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特色产品,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池州多姿多彩的魅力。 九月的北京前门,三里河畔秋意渐浓,老北京的朱门黛瓦与江南水乡的青砖石桥相映成趣,静谧悠长的大席胡同里,听到的,是久违的乡音。 循声觅影,推开厚重的大门,那一方小小的戏台之上,以“千载诗人地·十里杏花村”“‘青’山如诗,向‘阳’而行”“相逢石埭会馆,遇见今日东至”“康养胜地·硒享石台”等为主题的文化推介活动接续上演。 热情洋溢的贵池“罗城民歌”响起,会馆化身为一个开放式的舞台。跟随戏中人的脚步,观众仿佛置身于“十里杏花村”,感受着“千载诗人地”的底蕴。九华府黄精茶、茶乡里霄坑绿茶、润思祁红等特色文创产品精彩亮相,现场嘉宾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大屏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云海翻腾,青阳县的秀美山河、人文风情尽收眼底。戏台下,3名NPC身着传统服饰,挑着货担,穿梭互动,再现百年前的烟火气。庭院中,青阳籍旅京游子围坐一团,诉说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听一首歌,从精彩纷呈的文化展演中感受东至“舜耕之地”的厚重历史;品一杯茶,从丰富多样的产品展示中品味陶公“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雅趣。一次视觉与味觉双重享受的文化之旅,为每一位到访者开启了一扇通往东至的魅力之门。 活化重生后的池州石埭会馆升级为“文化+数字”“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集聚的“文化空间”,集文化展示、学术交流、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有望进一步推动池州地域文化走出去、文旅产业火起来、文化项目引进来。 以会馆为原点,京池联动开展文旅推介,通过联动直播和专场推介等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展现池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徽商的辉煌成就;以会馆为桥梁,开设文化讲座和研讨会,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交流,引进更多高水平文化项目和活动;以会馆为纽带,举办商务洽谈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密切乡情、聚合人才,实现京池两地经济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未来的石埭会馆,将采用异地利用运营模式,抢抓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机遇,接续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增强会馆互动性、吸引力,确保会馆活化利用可持续。 四百年会馆薪火相传,新时代再启新篇。池州石埭会馆,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不断续写京池文化融合的生生不息。来源 |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左平 陈淑芬/文 杨海波/图声明 |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