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放光彩,迎来满园百花开,双脚踏上幸福路,风和日丽春常在。”冬日暖阳洒在东至县东流镇的东流老街上,一间古色古香的老屋内,传出高昂清脆的曲调。循声而来的游人们踏过青石板路,推开厚重的木门,只见几位身着便服的戏迷,在悠扬的二胡伴奏下,精神饱满地演绎着唱词。
“这是什么曲调?听起来既有黄梅戏的味道,又像是当地的民歌,真好听呐。”一曲终了,游客江胜利走上前,详细地询问。
“您真是行家,我们演唱的文南词,正是巧妙地融合了黄梅调和民歌的特点。”叶江红从戏台上走下来,热情地与江胜利一行人交流起来。
文南词又名文腔词,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传入安徽省并传唱至今,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4岁的叶江红,是东至文南词市级传承人,每当有游客表现出对文南词兴趣时,都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对她而言,将这份独特的艺术形式介绍给更多的人,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出生在东至县胜利镇的叶江红拥有一副好嗓子,从小就喜欢跟在大人后面唱歌、唱黄梅戏。“那时候每年都有戏班来我们镇上演出,舞台上演员们的风采让我无比仰慕。”当演员的梦想从小便在她心中生根发芽。2006年,叶江红得知东流镇将成立一家戏迷俱乐部,就像找到了归属,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也就是那个时候,叶江红第一次接触到文南词。“第一次听俱乐部请来的老师演唱文南词,我觉得真的太好听了。”她回忆起与文南词的最初相识,眼眸里闪着光。
不久后,叶江红就意识到文南词的演唱难度远超预期。与黄梅戏相比,文南词的唱腔更高亢明亮,对嗓音要求很高,极大地考验演唱者控制气息的能力。“每天白天来到俱乐部,跟随专业老师一句一段地学习,回到家后早晚还要吊嗓子、练气息。”那是一段充满挑战的蜕变时光。为避免打扰邻居,叶江红总是早早起床,走到远离居民区的地方练习。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在陶公祠的山顶,面对长江迎着初升的太阳练完嗓子后,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
就这样,经过半年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叶江红与俱乐部的其他戏迷排练出一部文南词小戏《电鱼记》,并在首届菊花节上登台表演。“当时我们心里都没有底,但表演结束后,发现台下的观众不仅没有离开,反而报以热烈的掌声。”从那一刻起,叶江红坚定要把文南词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的决心。
每逢有演出的日子,叶江红都会早早起床,认真练习嗓子,确保以最佳状态登台,为观众呈现文南词的精彩。“每次表演结束后,我总会告诉观众,欢迎他们来戏迷俱乐部免费学习文南词。”在叶江红的热情感召下,很快吸引一些年轻人主动拜师学艺,成为推动文南词传承的动力。但遗憾的是,大家的这种热情并没有持续太久。文南词对嗓音和唱功的高要求,再加上文南词的词曲较为小众,不少年轻人在最初的尝试后感到畏惧而退缩,放弃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传统的文南词唱词多采用地方方言,这对年轻人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叶江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开始着手整理文南词的唱词,将其转化为普通话版本。
叶江红在教授文南词
“唱词内容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顺应青年喜好,填入积极向上的唱词。”叶江红发动戏迷俱乐部的戏迷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年轻人关注的焦点,重新填词,以此提高文南词的吸引力和传播度。记者翻开文南词的唱词本,《二十大精神放光彩》《高额彩礼要抵制》《民生工程似朵花》等脍炙人口的唱词,生动地映入眼帘。
“传承还得要‘广撒网’,最好从娃娃抓起。”多年以来,叶江红不仅是文南词剧团的团长,还是东流老街的讲解员。只要有游客到访、学生研学,她总会想方设法吸引大家走进戏迷俱乐部,讲解文南词的来源,并亮嗓表演。非周末时,叶江红便走进东流中学,联合学校音乐老师教授学生演唱文南词。有了学生们的支持和肯定,叶江红传承文南词的心愿逐渐有了实现的基础。
随着短视频在网络兴起,叶江红顺势而为,从记录演出片段起步渐至开直播,只为“涨粉”,让更多人来了解文南词。如今,其个人抖音号已拥有8000多名粉丝,热门视频点赞量逾2000次。
从田间地头的劳动场景走到灯光璀璨的舞台中央,文南词通过叶江红不懈的线下深耕、线上拓展,正逐步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我希望能遇到一个像我小时候那样痴迷戏曲的年轻人,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继续传承和弘扬文南词,让它走进千家万户。”午后的阳光洒在戏迷俱乐部的木门上,叶江红抬头仰望着“唱响传统黄梅戏 传承非遗文南词”的红色对联,她坚定的眼神充满自信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