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拍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带着三条非遗作品回归,再次出圈!随着李子柒复出,各地文旅纷纷晒出了自家的宝藏非遗,邀请李子柒前去体验~
这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池州傩戏源于上古先民图腾崇拜活动,主要流传于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梅街、棠溪、墩上等镇街,史称“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戏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有“ 傩仪” 、“ 傩舞” 和“ 傩戏”等表现形式。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1987年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在贵池举办。2006年池州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
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不托管弦,“其节以鼓,其调喧”及“一唱众和”的特点。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又增加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东至花灯舞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蚌壳灯、旱船等十余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主要灯种源于300多年前,有的根植于本乡本土,有的异地流入,表演形式各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花灯制作工艺较讲究,所用材料均系当地所产的竹、木、苎麻、滕条、皮纸等。多数花灯骨架为竹制,首先以竹篾、苎麻或滕条捆扎成形体,再糊以皮纸,然后彩绘,个别木制灯种还需经雕刻、油漆、彩绘鎏金。
东至花灯舞内容涉及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诸多领域。主要流传于东至县的张溪、高山、官港、木塔等乡镇,以家族为演出单位,以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花灯伴有民歌、山歌、戏曲、舞蹈等。
唐开元末年(719),时年25岁的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贞元十年( 794)农历七月三十日,在九华山苦修75年、已经99岁的金乔觉圆寂。每到农历的七月三十日,当地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由此,逐渐形成了庙会。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成为融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空间。
明代郑之珍于1579年间在石台秋浦之剡溪(今石台大演新农)编撰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戏文》)。该戏上、中、下三卷104折。戏文中所写的民俗、故事和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百姓喜爱,剡溪一带纷纷建立目连戏戏班,有剡溪唐家班(后改为同乐班)、高田班、红和班等。目连戏最多可演七天七夜。唱腔以高腔为主,音乐表现形式为“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不托管弦,锣鼓助节”。石台目连戏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平安草龙灯是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乡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是以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平安草龙灯用纯稻草扎捆而成,外部包艳纸及绸布,龙身全长8米,围长1.2米,角长1米,舞动时,草龙时而盘旋,时而昂首,时而翻滚,时而摆尾,首尾相随,顾盼生辉。草龙灯表演,既能让人们欣赏到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手工技艺的融合之美,又能增进乡邻感情,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李子柒
下一站来池州吧
更多非遗魅力欢迎你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