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24年渡过青春节“人生的轨道与旷野”主题征稿过稿作品。
一个深刻的问题
一趟完美的长春冰潜之旅结束后,一位好友突然问我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朋友的问题,让我霎那间回到了2020年我18岁的时候。
我站在上海外滩观光游艇的甲板上,看着灯火辉煌的魔都,夜色渐晚,我向内心击发一颗飞速的子弹——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这发子弹穿过我18年的人生,穿向过去的每一次旅行,每一个见闻,我绞尽脑汁才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我的旅行,最初是为了开阔眼界,后来是了解社会认识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也许是,也许不是,没人能给出完美的解答。
朋友的那发子弹停在了我的2020,它如同鬼魅一般潜伏着,跟随着我,后来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再次击向我。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这个问题深刻得让我不知所措。
在短暂失神之后,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波澜,给朋友回复了一句“太深奥了,搞不清楚”。这看似轻松的回答没有阻止这发子弹的前进,它依然重重地砸在我的心头,我打开了2020年的那篇文档,看着充满稚气的文字,下定决心重新再走一次探寻之路。
回到18岁,我从大多数人的答案中发现,旅行是为了开阔视野;我又从公路电影中发现旅行是为了成长;我还从老师的教导中发现旅行是为了了解世界感悟世界。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写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是啊,从别人那里拿来的想法,不加判断,全盘接受,这是“送来”,这样是找不到结果的。这样会把自己绕进死胡同,在碰了几次墙壁之后,再高喊“看不清楚,搞不明白”,实在有点可笑。
4年时间,我大学生活结束正式进入社会。这4年里,我马不停蹄地到处乱跑,遇到了很多事,认识了不少人。我真的开阔眼界了吗?真的成长了吗?真的了解认识这个世界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庆幸的是,18岁那种对于旅行的无目的性和无意义感。我释怀了。当我把意义放在一旁,单纯地享受每一次出行后,我才发现我的眼界对于世界是多么渺小,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而这世界的运行又是多么复杂。
应该怎么运用脑髓去“拿来”呢?我再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发现原来我忘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旅行的意义,别人的答案固然有参考价值,不过每个人的立场和经历不同,把别人的意义套在自己身上,会感觉不出最好的答案。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感到矛盾和冲突。而“我”才是解开这个问题的核心。
在不断回顾中,我恍惚间看见了杭州法喜寺一个牌匾上的四个字——莫向外求。
回溯内心的深处
抛去所有旁人的观点,回归自我,再次审视自己,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下剥,直达根源。
第一层剥开,我走入更深处的内心。
扪心自问,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提起旅行,我就会兴奋起来。
我旅行拍景色多,拍人少。人远远大于某些景色。大部分时间与人相处,我把与人相处留在记忆里,把景色留在相册里。相册更像一个标记,当我看到这些景色时,属于这段旅程的人和景都会在记忆里浮现出来。
我不善交友,但在旅行中却很容易打开心扉,大家不问来处,只是因为某些特别的缘分,一起走了这一程。往后的日子或许有交结,或许没有,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在那一刻是可以沉溺在快乐中的。
旅行这棵洋葱的第二层剥开,映入眼帘的是,我在旅行中产生的巨大矛盾情绪,却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4年里,我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武汉、合肥、厦门、泉州、武夷山、成都、岳阳、广东、重庆、西藏……每次出行,我都要走景点,看景致,拍照片,但我更会尝试一些不同的运动,比如潜水、冲浪、滑雪、跳伞等等,我总是在旅行中去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用在对一些运动的体验上,这些都是独属于我的心灵体验。
运动独有的感受不断推动我去做更多的尝试。看起来是小众运动,但它们在不断提醒我,要有足够的能力去超越自己,我也会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下一个再下一个挑战,就像这次长春冰潜一样,我如果不去体验,这一生都不会知道在冰下的感受。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目的,我所到之处都是陌生的,既然陌生,为何不去尝试去探索呢,与其把别人口中的成功榜样捆绑在自己身上,不如脚踏实地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永远在路上前进,有多么美好的景致啊!
光阴不复返,时间是全新的,是不断流淌的,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或者停滞不前,只有赋予其美好的意义,我们的生活才更充实,才更有希望和盼头。
旅行,让我放下一切烦恼,轻装上阵。
每当我结束一次旅行,宛如抵达崭新的一年,我更有精神更有力量去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就像新年伊始,总有全新的感觉全新的气象。
旅行这根葱还可以继续往下剥,我内心里的不断追求不断寻觅有了更深层次的入口。
把向往交给时间吧,我花4年工夫学会了从外向内,又从内向外的反复历练,我相信再等4年我会更进一步。当时间把一切都变得有迹可循之后,我一定能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旅行意义的大门。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杭州法喜寺牌匾上的四个字:“莫向外求。”接着是:“但从心觅。”
作者
杨睿泠
男,23岁,籍贯四川达州市,大学本科,在某国际证券工作。上学期间在上海《小说界》等多家刊物和报纸发表过小说、散文和诗歌。在北京、黑龙江、湖南、西藏、广西的一些文学大赛中获过奖。
关注我们吧
▽
(加入公众号)
图片/Pixabay
好巧!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