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井隅 心向阳光》

文摘   2024-10-30 20:38   北京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马文城
       今天上了在学校上了区级研究课《大卫 科波菲尔》和《老人与海》的联读,感谢大家的评课,收获很大,反思很多。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选了几页ppt 想要课堂设计和课件可以下方点赞留言,分享给你)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因为我是渺小的,但一个人无法被打败,因为我是坚韧的,我是充满了力量的,我是逆着风往前走的稻草。
        只要我有根,我就不会随风飘荡。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蝴蝶很美,但风一来它随风飘荡;
        稻草很轻,但是它迎着风仍然很坚韧。
     
      被几位听课老师要课件和教案,感谢申老师提的建议,“谢谢聆听”的说法是错的,“聆听”,属于敬辞。聆听的主语是说话人自己,意思是自己认真而恭敬地听了对方的教诲、报告、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自己跟对方说“我聆听了您的报告”,而不是自己讲完话、做完讲座对对方说“谢谢聆听”。
申老师说十分佩服我的才华,问我讲课过程中的很多句子是怎么积累来的,也是在交流中我说了语文课的“书卷味”,并和他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他提到叶嘉莹先生的这句话。
       第一次知道叶先生的名字是从卫华老师的《诗经》课堂上,从此对先生的崇拜悄悄在心里萌芽,也曾写过关于先生的小文章还被发表了……
       
       叶嘉莹: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推荐大家看《掬水月在手》,读完就会更加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先生身上,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叶先生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时刻;又如一叶轻舟,渡她涉过生命的长河。
      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哀婉之声;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椎心之痛;漂泊海外时,她注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温润沉静、坚韧持守。所以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诗词感发生命,读的书,推荐给大家


马文城三味语文
马文城三味语文:好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书香味 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