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主阵地在学校,同时应充分发挥校外主体的要素优势,借助前沿科技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推动校内外协同,让学生更直观体验和感受科学的魅力。
为了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科学类学科教学水平,凸显科学教育在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科学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第一小学联合专业科学教育团队组织课后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深入四年级各班,由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奇妙的科学之旅。
用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课程开始,老师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活泼跃动的活动导入为接下来的科学讲解营造了生动有趣的氛围。
制作动力的小轮
同学们与老师动手操作动力小轮,动力小轮用电池、积木等零件组装而成。亲手组装带给学生满满的成就感。
将肥皂水加入实验容器
这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泡泡形成。同时引发学生思考:除了肥皂水,还有什么液体能制作成泡泡?
观察彩色泡泡
随着打开开关,彩色泡泡徐徐飞向空中。在惊讶于泡泡魅力的同时,老师也引导学生思考泡泡形成的原因。
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成长
经过多次实验,同学们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论:泡泡的形成是由于液体表面的张力。
一改往日授课中理论的讲解,动手操作的实验更容易让学生们获得知识。用学生们喜欢的玩具泡泡为主题,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孩子们了解泡泡的形成和特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相较于一般学科,科学类学科尤为强调“做中学”的探究实践和跨学科融合,重视面向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校园内开齐、开足科学类学科课程,充分发挥科学教育在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科学素养重要维度的启蒙和强化作用。同时鼓励校外机构主动向中小学生开放优质科普资源,共同打造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此次科学活动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给学生们一片崭新的学习天地,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看到学生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洋溢的笑脸,第一小学会将此次活动打造成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课后服务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学习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复杂问题、进行理性决策。
图文编辑:张辰曦
初审:董国丽
复审:贾德奎 刘庆利
终审:霍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