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在学数学,最近放假了,也不想学习。把之前写的三字经写完了。就是了解了三字经里面的内容。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环境的重要性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劝
学
劝学篇
这部分讲读书人要做到心口一致,口里在朗诵什么,心里就应想到什么,并且要早晚勤学,精益求精。这样,学业才能有真正的长进。
接着举了赵普出身乡民,后投靠赵匡胤,身居高位仍手不释卷,西汉人路温舒替人放羊时割取蒲草连排起来抄写尚书,公孙弘帮人放猪时砍取竹子,抄写春秋。西汉人孙敬家贫好学(头悬梁),战国人苏秦经常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他可是想以一己之力消灭齐国的人。晋朝人车胤捕捉萤火虫,孙康利用积雪的反光来照明读书。西汉人朱买臣在砍柴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看,隋唐时期李密在拜访名人的路上把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北宋人苏洵27岁才开始学习。年纪大了悔恨小时候虚度光阴,不爱读书。北宋人梁灏82岁参加科举考试,终于独占鳌头,考取了状元。北魏时期祖莹8岁便能背诵《诗经》《尚书》等。唐人李泌7岁能文。后面举了蔡文姬,谢道韫,唐朝刘晏等人的故事。狗能守夜,鸡能报晨,蚕能吐丝,蜂能酿蜜。
作为一个人也要少年时好好学习,进入壮年时便能成为国家的理想人才,对上报效国家,对下恩惠百姓。
勤奋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成就,懒惰贪玩则对自己成才不利,每一个年轻学子,都应引以为戒,努力不懈,自勉自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