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
人民网推送了
一篇关于咱辽河题为
《每次飞行都是温暖守护》的报道
具体说了啥?
那就是
油气集输公司
依托无人机巡线
让从前的盲区
不再“盲”的这件事儿~
2月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在一望无际的茫茫苇海之中,欢兴720、820输气管道时隐时现。油气集输公司新能源公司无人机管道女子巡测队队长颜岩菲,正带着她的巡线新利器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以前,这些没办法靠近的管道,是人工巡线的盲区,多亏有了无人机。”颜岩菲一边熟练操控,一边对记者说。
北风迎面扑来,凛冽的冷空气直往人鼻孔里钻,颜岩菲双手稳稳托住遥控手柄,左、右手食指配合拨动两侧滚轮,右手小指在背侧触动多功能键,灵活地操控着无人机。看着管线完好,周边情况一切正常,颜岩菲的眉头逐渐舒展。
人工巡线存在视觉局限,而天眼的俯拍视角,不仅能从各个角度看到管线情况,而且周边有无施工、违法占压等异常一目了然。“我们现在一天飞3回,就是让老百姓们温温暖暖过春节。”颜岩菲热情地说。
无人机管道女子巡测队的队员正在工作中。
春节期间,巡测队伍加密管道巡护,20公里的管线,人工巡线,一趟就要走小半天,一组巡线员一天最多巡一趟,加密巡线就得两班人员替换着来,工作量着实不小。而无人机巡线一次只需十几分钟,效率提升了10倍,一组巡测飞行员就能顺利完成。
臂展1米的无人机“卖力”工作,在湛蓝的天空中变成了一个小小黑点。地勤员王洋一边监视地面站实时传输来的高清管道实况,一边一丝不苟观察飞行参数。
虽然搭载了油气泄漏声光报警、热成像等先进技术,人依旧在巡线中承担着决策的重要作用。“无人机负责提供远端参数和图像视频,是一个最强辅助,如同做一道大菜,它负责采买,而人才是大厨。我们会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加上无人机巡测数据,综合分析后,将巡测到的管道完整信息和发现的问题报给机关部门和属地单位。”颜岩菲说。
清晨、傍晚、夜晚……
人巡薄弱时段
无人机有效补位
“就在前一天,无人机清晨7点发现,华锦支线穿越的一片距离主城区较远的农田处,农民正在不远处挖沟渠,通过实时图传视频,我们判断挖渠正在向距离管道反向拓展,最近处与管道保持了安全距离。虽如此,我们还是联系了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农户沟通确准无碍后,我们才安心巡测下一点位。”颜岩菲回忆:“如果一大早,施工真往我们管线方向挖,人工巡线走到那儿,恐怕来不及。”
无人机辅助队员们进行管道巡护。
尽管站在零下15度的雪地上,忙碌的颜岩菲依旧汗水涔涔,她擦了擦脸上的汗说:“今年,我们有信心继续接好无人机巡线保冬供这一光荣的接力棒,让管线的天然气源源不断送到千家万户。”
如今,步行跋涉的传统巡线,有了天眼配合,巡线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巡线工和无人机一同悉心呵护着辽河油田13条——途经5市30个乡镇136个村屯的天然气管线,守护着千家万户的温暖。
编辑 | 李浩 魏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