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陷阱”一词近年来偶尔会出现在美国媒体的涉华文章中,最早的出处现在已经无从查证。在这其中,由前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局顾问白洁曦撰写的《中国陷阱:美国外交政策与联合竞争的危险逻辑》一文,详细阐述了该词诞生的来龙去脉,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
白洁曦认为,美国目前充满敌意的对华政策不仅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态势,而且损害了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与国内的社会活力。在他看来,美国不应该被对中国的焦虑情绪所支配,狭隘地围绕着如何对抗中国来制定外交政策。他建议美国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多与中国保持接触和沟通,采取更为务实的方式与中国实现共存。
美国的这些担忧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上述名单继续加长下去的话,就有可能演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对华恐惧,进而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在谈到美国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时,白洁曦认为,这一趋势开始于奥巴马政府时期,在特朗普执政时,美国的对华态度变得更为极端,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拜登上台后,美国并没有撤销此前出台的一系列对华措施,因为这样的话,可能会被视为对中国的软弱。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白洁曦表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频频做文章,不仅仅是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还想以此来削弱中国执政党的根基。在他看来,台海地区是中美之间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地方,美国政府应该向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一个中国政策的稳定性,还要避免与台湾走得太远。白洁曦最后总结道,如果美国放弃继续包容与接纳中国,那么美国将无法实现其包括绿色能源转型在内的诸多目标。
美国知名媒体《纽约客》表示,像白洁曦这样主张中美两国应该在竞争中谋求共处的学者在美国的对华外交圈中被称作“竞争共存派”。而除了竞争共存派外,美国政坛还有另外三个涉华的小群体:一个是主张对华接触的“接触派”,另一个是主张对华强硬的“新冷战派”,第三个则是主张通过竞争来遏制中国的“战略竞争派”。
根据《纽约客》的说法,目前在拜登政府中占主导的恰恰是对华较为强硬的“战略竞争派”。虽然像白洁曦这样的竞争共存派能看到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弊端,但这些人在美国高层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也很难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从白洁曦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落入“中国陷阱”,主要还是因为其战略思维建立在霸权主义的基础上,即认为美国是天下第一,不允许包括中国在内的追赶者挑战其地位。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不惜损害自己以及盟友的利益,而这些代价,却没有换来美国期望的结果,反而激发了中国的忧患意识,让中国内部更为团结,越战越勇。
为了围堵中国,又避免与中国开战,美国一边加强与日韩澳等盟友的协作,重新启用关岛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又试图与解放军高层保持沟通,不断提到所谓“安全护栏”,防止双方擦枪走火。美国为了对付中国,结果却得了迫害妄想,正落入了自己设下的心理陷阱,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对于美方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也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进行竞争与共处,不能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乱了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