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塑料制品无处不在,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微塑料污染。微塑料,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不仅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更是在人类的器官和组织中被检测到。最近,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研究揭示了微塑料与男性精子功能障碍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粘锅涂层或影响精子质量?
微塑料来源于大型塑料物品的降解和磨损,以及在消费品中的故意添加。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广泛,从水体到空气,从土壤到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影响无处不在。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然而,关于微塑料在男性生殖系统中的分布及其对精子质量的影响,科学界的认识还相对有限。
在这项由中国多个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13名中国男性的精液和尿液样本进行了分析,检测出了八种微塑料: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四氟乙烯(PTF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研究发现,所有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参与者通常暴露于3-5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PTFE(聚四氟乙烯),一种广泛用于不粘锅涂层的材料,与精子质量的下降显著相关。研究参与者中,暴露于PTFE的个体显示出总精子数、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性的降低。这表明,PTFE可能对男性生育能力构成威胁。
微塑料污染的生殖健康风险
研究还发现,随着暴露的微塑料种类数量增加,精子质量下降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种量效关系提示我们,微塑料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可能是累积和叠加的。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微塑料污染的生殖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微塑料污染对男性生育健康的潜在风险,尤其是PTFE这种常用于不粘锅涂层的材料。研究还提出了通过尿液检测微塑料来评估男性生殖微塑料暴露的可能性,这为未来的临床检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问题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产量逐年递增。据统计,1950~2017年就有 5300吨塑料被丢弃在垃圾场或自然环境中,海洋中积累了大量的塑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大型塑料制品的化学和物理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微型和纳米级别的塑料颗粒,最终流向我们的食物和水源中。
加拿大的Kieran D. Cox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美国人饮食为基础,根据食物消费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数量,估算出——每人每年会吃掉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算上悬浮在空气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4万-12.1万之间。
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还真是活到老,吃塑料到老呢。以每周5g塑料颗粒计算,人这一辈子估计要吃下一个乐高玩具。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消化道环境仍属于体外环境。这些塑料大多也都会随着人体代谢随粪便排除体外。但一份来自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研究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人体或将与微塑料共生的现实,在该项研究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在17人(77%)的血液中都存在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的主要受试者大多为成年人。而接触塑料制品相对更为频繁的儿童,则更容易受到微塑料的影响。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关于微塑料的危害,目前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不确定因素和未知因素太多导致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定性。但有一些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Zhang C, Zhang G, Sun K, et al. Association of mixed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with sperm dysfunction: a multi-site study in China. EBioMedicine. 2024; 108: 105369. doi:10.1016/j.ebiom.2024.105369.
Kopatz V, Wen K, Kovács T, Keimowitz AS, Pichler V, Widder J, Vethaak AD, Hollóczki O, Kenner L. 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 Nanomaterials. 2023; 13(8): 1404.
Leslie HA, van Velzen MJM, Brandsma SH, Vethaak AD, Garcia-Vallejo JJ, Lamoree MH.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 Int. 2022; 163: 107199.
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