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效应,其实该叫“苏轼效应”

文摘   情感   2024-04-27 09:09   福建  

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
这是发生在宴会上的一幕。苏轼不经意间展示了一位情商大师的手段:一个尴尬的场面和一段无奈的关系,被他的一句话点燃了。
这首诗叫《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这位“临安令宗人同年”,是当时的临安县令苏舜举。所谓“宗人”只是同姓而已,两人之间的交集,不过是同科考上了进士。
写这首的时候,距离那次考试已经20年了,这期间两人并无来往,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交情。20年后相会于酒席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呢?
想象一下,这就相当于你上学时有个没说过几句话的同学,毕业20年后你们又在异地相遇了。你想把气氛搞好一点,把关系升升温。可是分开太久了,共同的记忆就那么一丁点,能聊的似乎都聊完了,对方都已经开始聊天气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按说酒精可以发挥一下威力,可惜你酒量太差不敢放开喝,对方也不是擅长劝酒的人。眼瞅着刚堆起来的气氛一点点冷下去,一不留神,这场宴会可能就要以一声慨叹收场:情谊是勉强不来的啊,散就散了吧。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苏轼说话了:
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
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
他端着酒杯说道:老兄啊,别再只顾着悲秋了,你看你头发都白了,你为我唱首歌吧,就唱那首“黄鸡催晓”的曲子。
看,这是一招经典的示范。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形,咱们照着做就是。
这一招就是:令。
令唱一支曲也好,令加一道菜也好,令找一个女生(或男生)的电话号码也好,总之,令对方为你做点什么。
这招很灵,苏轼和苏舜举的交情一下子拉近了。诗的后半段,只见两人生起了感慨,拉起了家常,谈起了人生,自此以后他们常常携手同游,留下了不少互相赠和的诗词。那场著名的“乌台诗案”中,有一首犯忌的诗,就是苏轼写给他这位老同年的。

你可能听说过“富兰克林效应”,是说那些曾经帮过你的人,比那些你曾帮过的人更喜欢你。
这个效应得名于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个经典案例。他在担任宾夕法尼亚州议员时,想要争取另一位议员的支持。这位议员很难说话,富兰克林没有去奉承讨好,而是开口向他借一本书。这位议员很快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奇迹随即发生了,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仅支持了他的提案,两人还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所以心理学家会建议:要让别人喜欢你,就让他们来帮助你吧。
你看,这和苏轼的思路如出一辙吧。苏轼比富兰克林早生了7百年,所以富兰克林效应,应该叫苏轼效应才对。
苏轼肯定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做心理学的东西,富兰克林也不知道,但他们凭借本能,在合适的时机做出了最佳反应,取得了最佳效果。
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难像他们二位一样拥这般神秘本能,但不要紧,我们记住有一个“富兰克林效应”,或者更简单点,记住苏轼的一个“令”字就行了,事情一样能办好。
这就是为什么要读点心理学。
或者读点诗。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
苏轼
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
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
与君登科如隔晨,敝袍霜叶空残绿。
如今莫问老与少,儿子森森如立竹。
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

——苏轼在另一场酒局上的“令”





诗犀努力汲取古诗营养
为您提供好玩好用的内容
敬请点赞、在看、转发
视频号:诗犀


诗犀
古诗玩起来!古诗用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