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院士:现在,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

学术   2024-10-03 09:21   广东  


编者按:

9月28日上午,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开幕。本届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以《现在,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为题,言辞恳切地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感悟。

谢晓亮说,探索科学极致的精神,不断地鼓励着他和他的学生。他希望“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和新基石研究员为青年人做好表率,并且扶持青年人,希望青年科学家的学术地位,建立在实力和科学贡献上,因为“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XT paper”。

恭喜各位荣获“科学探索奖”,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我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对中国科学的美好明天充满期待。
我们知道美国有很多私有基金会支持科技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已经诞生了颇有影响力的民间奖项,许多著名科学家纷纷获奖,但是大部分奖项是奖励已经完成的工作。而“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则是支持探索未来的“过程”,力度大、意义更大。我觉得“支持过程”比“奖励结果”更重要,将对中国科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想对在座的获奖者说,你们赢得了荣誉,也接过了责任。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当下是身为中国科学家最幸运的时代,也是国家最需要科学家的时代。科学是应对一切变化的底气,我们责无旁贷。
从个人角度来讲,获得“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可以让各位心无旁鹜地开展科研。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本身为中国版的HHMI Investigators Program。我从美国国家实验室到哈佛大学之后由于年龄原因没有入选HHMI Investigators Program,但是得到了类似的美国NIH先锋奖的支持,我觉得这个奖项改变了我做科研的方式,我开始去尝试更有难度、更有意义的课题。这个奖项后来又支持了我5年,使得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单细胞基因组学。
在座的“探索奖”获奖人和新基石研究员们,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觉得‘新基石’改变了你们的研究方式?”如果没想过这个问题,你需要思考。当你不再困于经费,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科学的广阔天地任君驰骋,大有可为。
在这里我提出三点建议与各位共勉。
第一,大奖不应该是目标,要专注原创的过程。
原创研究需要高度专注,现在国内很多学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拿帽子”、争资源,我6年前回国的时候是想回来做学问的,别的没多考虑。现在身为一个科研单位的负责人,为了做好工作,我也需要做科研,那毕竟是我最热爱的事业。不过说实话,我要比以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做科研。
而各位拿到“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后就可以专注科研了。“新基石”这个“帽子”够大了,也别想别的了,院士们都不一定能拿到“新基石”。也有人说,“新基石”不就是一顶“新帽子”吗?我不这样认为。“新基石”不是让你闯江湖的,也不是让你当领导的,更不是让你开公司的。“院士”可以被视为是终身的,“新基石”不是,5年后如果还想申请续期,你是要有产出的,是要交账的。
说到开公司,如果要真开,也是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术业有专攻,企业管理不一定是你的特长,如果你被资本绑架,有可能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下周是一年一度的诺奖周。上次我们开理事会的时候,有人说希望“新基石研究员”以后可以得到诺奖。其实中国现在最缺的是原创性的工作。拿诺奖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工作,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能为他赢来诺奖,诺奖的评选标准未必是客观的,有些诺奖并不被学界认同。有些诺奖得主后来也越来越不靠谱。我还认识拿到诺奖前就失去经费资助的科学家,如果诺奖和经费只能选其一,你会选什么?
我认识的以诺奖为目标的科学家,知道自己落选后会变得非常颓废,当然我不是在低看诺奖获得者。在我心目中,生命科学领域诺奖的天花板是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Crick去世后他的家人拍卖了他的诺贝尔奖章,成交价是240万美元,被一个中国商人买走。于是Watson就很好奇自己的奖章能卖多少,所以他成为第一个在世时拍卖奖章的诺奖得主。一位俄罗斯富翁以410万美金的价格拍下后,又把奖章还给了他,并要求他再也不能出售。Watson捐出一部分给他工作的冷泉港和母校芝加哥大学。
去年昌平实验室举办了“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重温了上世纪生命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当时两位科学家还非常年轻,但是非常执着,十分专注。虽然他们不做实验,却非常善于总结分析同行科学家们的结果,他们也不惧权威,率先解出了正确的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辉煌时代。
生命科学中有很多重要的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探索,比如大脑的记忆存在哪里,思维的机理是什么,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会,但脑科学上还没有像DNA双螺旋结构那样伟大的发现,我们需要(像)Watson和Crick这样敢想敢干的年轻科学家。
第二,你的学术地位取决于你的下一篇论文。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王晓东的导师,著名生物化学家Joseph Goldstein说过“Nothing is ever good enough, and you'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paper”,我略改一字,“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XT paper”, 不要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
Goldstein和(美国遗传学家)Michael S. Brown是这句话的亲身践行者(两位因对胆固醇的研究而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科学巨匠坚持不懈去创新,从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做起,一直开拓到生物医药,成为生物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长江后浪推前浪,要想不被超越,只能不断进取,我也试图这样要求自己。6年前全职回国后就想,我自己也得在国内做出点新东西,因为我的学术地位取决于我的下一篇论文,所以我就选择了“人类基因组的转录因子调控”这样一个新的方向。最近我的实验室首次测出转录因子在人类基因组的足迹。虽然文章还在发表过程中,我也不知道最后能否得到学界的认可,但我认为这个(研究)非常重要,所以一直在努力。希望你们在获得“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以后,也能找到自己明确的学术目标。

第三,改善学术生态环境,需要你的参与。
回国6年来,我亲身体验了祖国的科学春天,但也深深体会到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不再是由于我们研究水平和仪器设施的落后,而是由于我们体制机制和学术生态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已经和正在尝试多种改革,而“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则是民间资本支持中国科学发展的前行探索。在座各位应当身体力行,改善当前的学术生态。
我首先讲一下既得利益者的问题。国内学术界部分领域的既得利益者,科学贡献有限,却把持着绝对权威和资源,不肯为年轻科学家提供成长空间。美国人则对华而不实的科学大咖不讲情面。
在我任教20年的哈佛大学化学生物系,很重视青年学者的科学传承与扶持。我初到哈佛的时候,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化学家Dudley Herschbach慷慨地把他的实验室空间让给我,自己搬往别处。这片空间是他从他的导师E.Bright Wilson教授那“继承”下来的,而Wilson教授是两度诺贝尔奖得主、伟大化学家Linus Pauling教授的学生。Dudley 也因为开创了气相化学反应的分子束研究,跟李远哲(他的博士后)等一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搭建了一台名为“希望”的交叉分子束仪器,之前就放在我位于哈佛的实验室里。
(这间实验室的天花板上),布满了Dudley的学生们在取得科研突破时留下的签名。置身其中,这种探索科学极致的精神,不断地鼓励着我和我的学生。希望在座的“新基石研究员”们能为青年人做好表率,并且扶持青年人,希望各位的学术地位建立在实力和科学贡献上,因为“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XT paper”。
有关急功近利的问题。功利主义也许是我们许多年轻科学家以及资深科学家存在的普遍问题,只追求CNS文章、“拿帽子”、做跟风研究的大有人在。一味追求“帽子”的学者很难真正赢得同行的尊重,最后在内卷中沦为平庸。
在昌平实验室,我们提倡大家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我们有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做出原创工作的资深科学家,为青年科学家做榜样,我们也向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倾斜资源,激励他们勇挑大梁。
下面,谈谈关于科技成果宣传浮夸的问题。我在美国的时候,每当因为新的科研成果接受采访,完整内容绝不会在发刊前泄露,我只被允许核实报道中被引用的话,不允许对这个新闻稿修改润色,这样就保障了报道的客观公正。
而国内的媒体宣传科技成果的时候,“重磅”“突破”这种字眼铺天盖地,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新闻稿都是科学家自己写的,这就很难避免自吹自擂。而我们的记者能力有限,不能给出客观的评判,使得众多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才是真正的突破。我希望你们作为“科学探索奖”得主和新基石研究员不要“自嗨”,好的工作不需要自己吆喝,别人说好才是真正的好。
最后谈一下利害冲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在美国上研究生的时候,美国开始重视的,那时候NIH主任接受美国国会质询,原因是他手下的一位中心主任大肆宣传自己的医学成果的时候,没有披露自己相关企业的情况。从那以后,在做学术报告和申请学术经费的时候,人们被要求披露关联公司的情况。国内科学家对这方面的意识还很淡薄,利害冲突也许很难避免,但对其充分披露很有必要。
利害冲突的另一个例子,就是“打招呼”的恶习。在“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的评选过程中,我们实行了“谁打招呼,谁出局”的政策,今天在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窦贤康主任也正在重点整治“打招呼”的不正之风。有人说,大家都“打招呼”,我不打就吃亏了。那我问你,如果你听说哪位学界领袖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打招呼”,而你的学生却因此落选,这样公平吗?这跟考大学入学录取时“打招呼”有什么不同?利害冲突不光涉及到申请者和评审专家,也包括参与评审的工作人员,我们都应该从本人做起。
总结一下,获得“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有了充足的支持,现在创新能力是你们唯一的天花板。希望各位专注原创工作,期待你们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你们的贡献,也参与改善我国的学术生态。这也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理事会成员们对大家的殷切希望。
来源:新基石科学基金会

化学加
业界明星号,投稿 gongjian@huaxuejia.cn;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SixMol 仪器设备供应商;央视两次报道,化学加APP已编入大学教科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