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清丰党办”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一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习近平对扶贫问题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千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曾说,在扶贫上,“我花的精力多
放眼全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倡议,国际社会要致力于合作共赢,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因此提出要“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中国不是“口头派而是“行动派”,不是“空想家”而是“实干家”。从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到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从免除一些国家的改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农业合作等项目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国这句古“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天爵”“人爵”两个概念。“天爵”,指上天赐予的优秀品质;“人爵”,指社会爵位。孟子认为仁、义、忠、信,不知疲倦地乐行善事,这些美好的品德是天赐的爵位,而公、卿、大夫,是人授的爵位。
孟子以“古人”“今人”对比:古人修习德行,做到仁义忠信,社会爵位就随之而来;今人修习德行,只是为了追逐社会爵位旦得到便抛弃德行。孟子认为,这种做法真是糊涂得很,结果一定是失去社会爵位孟子的天爵论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影响很大。柳元在《天爵论》中进一步发挥道:“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之尽也。夫天之贵斯人也,则付刚健、纯粹于其躬,倬为至灵,大者圣神,其次贤能,所谓贵也。”他认为孟子以仁义忠信为天爵,有未尽之处,主张补之以天道“刚健”“纯粹”,从而丰富了孟子天爵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来 源:《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
学习型 创新型
实干型 服务型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