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好“紧日子” 才能迎来“好日子”
——财政报告摘要
推动财政平稳运行。全市水资源税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21%。实施环境保护税征管部门协作机制,环保税实现税收1836万元。建立自然人股权转让“先税后证”机制,实现税收227万元。规范商砼行业税收征管,实现税收852万元。推进加油站行业税收专项治理,实现税收3700万元。推动国有资产有效开发利用,盘活资产10.1亿元。盘活涉案罚没资产8570万元。全市累计争取各类转移支付221.5亿元、债券资金193.1亿元,同比增长6. 6%。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强市战略。全市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2.2亿元。安排制造业倍增行动暨产业资金专项1亿元,支持“两能”产业发展壮大、“四新”产业规模倍增、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特色产业打造。争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4417万元,增长94.2%。为全市55家规上工业企业争取奖励资金930万元,获奖企业数和资金数分别同比增长30.9%、34.8%,均创历史新高。
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全市科技支出10.6亿元,增长22.1%。筹措资金1600万元,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启动建设,支持氢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筹措资金400万元,支持智慧岛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筹措资金3000万元,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47项、化工新材料及氢能产业研发基金项目36项。筹措资金600万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筹措资金2000万元,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配套奖补。
着力扩大内需。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争取资金52.9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11.9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作用,支持“两新”“两重”项目建设。安排资金2900万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城镇化建设。筹措资金9.7亿元,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4.2亿元,支持濮阳绿色热源供应中心项目建设和供热管网改造。筹措资金2.4亿元,支持城市正常运转。筹措资金4.4亿元,实施12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筹措资金18.3亿元,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筹措资金10.2亿元,支持全市实施衔接乡村振兴项目719个。筹措资金5718万元,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和饮水安全。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资金65.5亿元。争取农村综合改革资金1.7亿元。
保障改善民生。全市民生支出完成26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6. 5%。全市教育支出完成67.6亿元,增长2.1%。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 40.6亿元。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完成40.1亿元。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3.1亿元。全市节能环保支出完成6亿元。全市累计发放惠农惠民补贴项目81项19亿元。
提升财政管理效能。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扎实推进财政智治,规范高效实施财政监督,持续深化国企改革等工作。
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全市“三保”支出117.8亿元,全市和市本级连续7年提前完成隐性债务化解目标,圆满完成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控任务。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不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等资金,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健全市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促进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培育相关县区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维修养护,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加大产粮大县奖补力度,激发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和增产潜力。
支持加强生态濮阳建设。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健全促进创业就业体制机制,深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体制改革,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兜底网”。
记者 张迪
来源:濮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