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遗落在长征途中的红军“官印”

民生   2024-12-12 17:29   江西  

1989年夏天,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一栋年久失修的土房子里面,从房梁上掉落一个的羊羔皮小口袋,村民安高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枚印章。

印呈圆形,由印面、印台和印柄组成。印面直径10.5厘米,印台高1.8厘米,柄方形(1.5厘米x1.5厘米),长9.7厘米。印面有0.2厘米宽的边沿,边沿内是一圈用两颗五角星间隔开的隶书文字,上部文字较小,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字样;下部文字较大,为“财政人民委员”字样。文字圈内有细线圈,圈内麦穗与谷穗相接,两穗接头处有一颗五角星。最中央则是一幅地球和铁锤、镰刀图案。这枚印章正是红军长征途中遗留下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的“官印”。






这枚“官印”为何会遗落于偏远的藏族小村庄?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并组建了财政人民委员部作为苏区最高财政主管机关,领导各级财政管理机构开展工作。作为最早设立的“九部一局”之一,财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财政人民委员部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经济政策,计划岁入岁出,并管理国库、税收、公债、钱币、会计、银行、国有财产、合作社等事项,下设有会计局、公债管理局、审计处(后分离出来,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税务局、没收征发局、国产管理局、总务处等机构,人员最多时达100余人。
从1931年至1934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等一系列法令法规,制定了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中央造币厂,采取了“统一财政、开辟财源、节俭经济”的若干措施,统一了苏区财政,强化预决算,厉行节约,同时又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收入,有效保障了革命战争的需要和革命政权的运转,支持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新生政权的各项建设,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旧址

据资料记载,这枚印章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任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执掌。1933年8月林伯渠接任财政人民委员后,便由林伯渠执掌。

林伯渠

1934年10月,林伯渠随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这枚印章也随他转战各地。在行军途中,林伯渠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及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这两项职务的首要职责是为红军筹集、运输和分配粮食,保障部队供给。


1935年9月红军离开四川巴西时,由于军情紧急,出发仓促,未筹到粮食,进入甘南迭部后又一直在艰难行军中,饥饿威胁着红军的生命。紧急关头,在卓尼杨土司(杨积庆)的暗中帮助下,红军顺利打开崔古仓粮仓,得到了重要的粮食补给


红军在开仓分粮的时候,也不忘遵守纪律,凡在仓里领粮的部队,都把自己所属部队的番号和所拿粮数,一一清楚地写在粮仓门板上,又将少量的银元放在仓内。部队后勤人员在仓板上写下了“望各部队节约用粮,此为杨土司庄稼粮”之句,当时掌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大印的林伯渠,除了留下苏区货币外,又写了一张借据,并盖上了财政印章。但是由于匆忙,大印没有被及时收起来,就将大印遗留在此。


直到1989年,迭部县村民安高从房梁上发现了这枚印章,印章才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印章见证了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见证了财政先辈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苏区财政精神。


如今,这枚印章珍藏在迭部县博物馆,是该馆镇馆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闪闪的印章诉说着峥嵘岁月,提醒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浩荡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出品

 

 审核丨苏春生

编审丨刘俊林 钟林芳

编辑丨钟美莹

供稿丨赖青盈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由叶坪、红井、二苏大礼堂、中华苏维埃纪念园(含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四大景区组成,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