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个底座呈四方形的模具。它体积小巧,锈迹斑驳,仔细看去,依稀可见上面刻着的袁世凯头像以及“中华民国三年”字样。
据介绍,该文物由钢铸成,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四棱台模座,模座的下底长7.8厘米,宽5.8厘米,上底长6.3厘米,宽5.5厘米,高2.2厘米;钢模上部是边长为2.5厘米,高1.1厘米的正六棱台钢印模型,其上刻有一个直径为3.9厘米的圆槽,圆槽内阳刻袁世凯半身侧面光头像,头顶上部呈月牙形,阴刻隶体“中华民国三年”六字。
记者看到,在钢模的旁边,还陈列了一枚币值为壹元的“袁大头”。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正是使用这个钢模铸造了大量“袁大头”。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发行了面值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的纸币和贰角银币,伍分、壹分铜币在中央苏区流通,为什么还要铸造“袁大头”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仿铸的“中华民国三年”壹圆银圆(复制品)。
“当时,国民党对苏区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食盐、布匹、药品等紧缺物资需要到白区去购买,但苏维埃纸币无法在白区使用,苏维埃政府就自己想办法铸造能在白区流通的银圆,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对外贸易。”瑞金市史志研究室编研股股长钟燕林说。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国民党为此惊恐万分,他们一方面继续加大军事“围剿”力度,另一方面对中央苏区实行了严酷的经济封锁。在严密的经济封锁下,苏区内急需的药品、布匹、食盐等物资无法进入,苏区军民的生活异常艰难。
游客在位于瑞金叶坪洋溪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旧址参观。
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派出人员到白区去采购苏区急需物资,然后采取多种方法,冲破敌人的封锁线送到苏区,以满足广大苏区军民的需求。
然而,进行对外贸易就需要大量能在白区流通的银圆。因此,筹集银圆成为一件关系国计民生以及反“围剿”斗争的大事。
1931年冬,曾在兴国县苏东村造币厂(后改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做过负责人、铸造过银圆的谢里仁,带着十余个铸币师傅一起来到瑞金叶坪洋溪村考察新址,随后,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迁到了这里。
1932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在瑞金叶坪洋溪村正式成立,谢里仁担任厂长。
中央造币厂建立初期,利用现成的原料、设备和技术,很快就铸造出了面额为贰角、壹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币。
但采用手工铸币方法原始,工人辛苦、吃力不说,铸币设备还容易损坏,更换设备是常有的事。
1932年3月,红军在福建上杭县地区,攻克了敌军钟绍奎的匪巢,缴获一套铸币机和钢模,并将之运送到中央造币厂。
这台铸币机是铸造毫洋的,中央造币厂的工人师傅就将这台机器进行改装,并精心刊刻了一件“袁大头”钢模。这样,中央造币厂开始半机械化生产能在白区流通的银圆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使用过的铁冲锤是当年冲压银圆和苏区硬币的工具。
据谢里仁回忆,当时最高每天能生产银圆一万余元。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这件钢模制作出来的银圆,与市场上流通的银圆相差无几,而且银纯秤足。正是用这些银圆,苏区军民在白区购买了大量急需的药品、布匹和食盐,保证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1933年夏,中央造币厂的铸币机由于负荷太重,机器坏了。恰好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已能识别出中央造币厂制造的“袁大头”银圆,于是这种银圆被禁止流通使用,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
游客在位于瑞金叶坪洋溪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旧址参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政府指示对外贸易局从上海购回了一批刻钢模用的“马金钢”和一台“老鹰头”铸币机,于是中央造币厂很快地投入“老鹰头”的银币生产,而这件“袁大头”钢模也就退出了生产线。
“这个银圆钢模是我们苏区军民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一个历史证物,在当年艰苦的环境下,苏区军民能够想出办法自己铸造银圆,体现了我们苏区军民勇于斗争、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钟燕林说。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造币厂也停止了生产。根据指示,造币厂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被转移或埋藏。至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结束了其光荣使命。
讲解员在向游客讲解钢模和银圆的故事。
中央造币厂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件中央造币厂仿造民国三年银圆钢模,也成为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在经济领域上与敌人进行特殊战斗的历史见证。
来源:赣南日报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出品
审核丨苏春生
编审丨刘俊林 钟林芳
编辑丨钟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