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基地
2000年12月25日至27日,学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大会讨论修改《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管理办法》(讨论稿)、《科技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等5个文件。这些文件和制度明确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办法和措施,较大地促进此期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还加强项目的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资源,同时更加重视加强国防项目的管理。2005年5月30日,成立国防项目办公室,隶属科技处,负责国防项目的管理和保密工作。2006年完成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二级)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工作保密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并制定了涉密人员、涉密计算机及保密要害场所及其管理办法,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现场审查。2008年,学校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现场审查。2009年,通过国军标复审工作,为学校参与国防项目奠定了资质条件。
学校加强研究基地和中心的建立和建设。2001年5月30日,隆重举行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副省长胡振鹏到会并讲话。教育厅副厅长郑守华、科技厅副厅长杨贵平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仪式。刘高航向受聘担任两个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专家、学都发了聘书。7位中科院院士和21位社会知名学者应聘为两个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潘际銮、母国光院士分别担任两个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新成立的两个研究中心是学校出资筹建、江西省科技厅批准面向全国开放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月10日,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召开首次年度开放基金立项课题发布会。经评审确定首批开放基金立项课题为12项,资助金额总计65万元。为了进一步推动两个研究中心的建设,2004年5月25日,学校与香港德华公司合作建立了测控中心NDT虚拟仪器实验室和材料中心先进金相制样技术实验室。
2004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新增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2005年,无损检测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与学校共建的航空检测与评价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材料热加工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经省教育厅批准,新增江西省高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同年,江西省教育厅确定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为省高校德育研究基地,同时作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予以管理和建设。
2007年9月,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江西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和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同年,还创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2008年3月,经国防科工委批准,新增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同年,还顺利完成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验收工作。
2010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新增江西省生态诊断修复与污染阻断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至此,学校拥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
科研项目
1999年以后,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经费都在逐年增加。2002年至2006年,学校年均科研经费总额达3886.7万元,承担的纵、横向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仅2006年一年,学校就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9项国防基础预研、国家863及973子项目、中国航空一集团、中国航空二集团国防支撑项目,10项航空基金项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获得了国防科工委批准激光布里渊散射探测技术研究国防基础预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800万元,条件保障经费达1200多万元。
2007年至2010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3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账6011万元、横向科研经费到账7677万元。其间,在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在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科技重大专项中获批1个项目,在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中参与5个项目。还获批国防科工局民口配套项目2项。积极参加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在太阳能光伏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中获批1个项目,并获2009年江西省科技重大招标项目。
科研成果
2000年6月,航空工业系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措施的研究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部级管理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至2006年,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
2008年,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10项。2009年,合作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10年,学校作为参与单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第一单位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主要有:江泽涛主持的集散式热处理网络测控与管理系统和杨国为主持的复杂人工生命建模与大系统广义模型化理论和方法均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大禾教授主持的布里渊散射激光雷达的物理基础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和柯获得省社科一等奖的主要有:李康平教授的专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肖华锋教授的专著《舆论监督与社会进步: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研究》等。
2002年至2006年,发表学术论文2056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2007年至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558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93篇,SCI、EI、ISTP三大检索1179篇,CSSCI检索275篇;出版各类专著188部;申请专利498件,授权186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
学术交流
2000年4月28日,测控系举行成立周年学术报告会,特邀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汪元美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谭汉元博士、许教明教授等分别作学术报告。2000年6月1日,学校举行聘请曹春晓为兼职教授仪式后,曹院士作了题为“航空材料及热工艺发展概论”的学术报告。2002年10月,在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开展系列学术报告会,孙家栋、蔡鹤皋、王占国、阮雪榆、谢光选、徐建中等6位院士分别来校作了题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当代机器人的发展、现状、趋势”“信息功能材料研究进展”“数字化制造”“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能源科学技术”的学术报告。同年3月16日,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来校作了题为“科学与人文相通,爱国与创新与共”的学术报告。4月12日,我国新型飞机“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来校作学术报告。2003年10月11日,前湖校区举办首场科技报告会,学校双聘教授石屏作了题为“航空精神航空人”的学术报告。2005年,共举行各类学术报告或学术活动达30余场,报告人多为国内外相应学科的顶尖人物,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工程院院士冯培德等。2009年,学校组织“情系航空国防、报效伟大祖国”院士系列报告会活动。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来校作了题为“飞行总体设计简介”的学术报告。同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来校作了题为“大型飞机和发动机——中国人民的又一强国之梦”的学术报告。系列报告会还邀请李明、李天、关桥、赵振业、戚发韧、龙乐豪、叶培建等院士来校讲学。
这一时期,人文社科类学术交流明显加强。2004年10月29日,学校主办全国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论坛,英国苏格兰拉斯夫艺术学院教授诺曼·麦坎利先生,芬兰著名建筑师、景观、灯光设计师威莎·洪科予教授,芬兰艺术设计大学研究员、艺术博士、萨米宁建筑事务所中国首席代表方海先生及清华大学孙建君教授、张夫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翟墨教授、张晓凌教授等著名中外艺术工作者60人出席。2004年12月8日,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淦林首席教授来校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的学术报告。2006年9月28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靳辉明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报告。2006年11月初,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赵秉志教授来校讲学。
学校积极主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10月28日,学校主办全国高校机械测试技术研究会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6年1月12日,学校举办江西省航空学会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2008年7月9日至12日,学校承办第十届21省(直辖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2009年5月23日至24日,学校承办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子商务与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省工业与信息产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江河等相关领导应邀出席大会,另有16位来自美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2009年10月16日至20日,学校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共同举办航空材料及热加工研讨会。此外,还积极主办和承办中国环境工程学科发展论坛暨中国首届环境工程学科杰出青年论坛、国家863计划水处理前沿技术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等高水平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以及全国铸造学会年会、大型客机方案论证材料专业无损检测专题会议。
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学校加强学报及其他学术期刊的发行。1999年1月12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定通过,获全国统一正式刊号,从1999年起正式公开发行。2005年3月9日,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国外金属加工》更名为《失效分析与预防》,新编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82/TG,由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主办。2006年1月3日,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办的《失效分析与预防》杂志创刊,这是继英国、美国之后在全球发行的第三份报道失效分析与预防的专业技术杂志,也是我国首个公开专门报道失效分析与预防的专业技术杂志。
科研成果转化
1999年11月23日,学校在大礼堂举行“南昌航院科技成果对接展示会”,来自全省各地区企业人士260人参加大会,并在会后参观了各系实验室,与科研人员洽谈。这次成果对接展示活动是江西省经贸委组织的“江西省技术创新周”活动内容之一,目的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2000年,以柯黎明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开发的高速公路隔离栅自动生产线,由隔离栅细丝焊接生产线和隔离栅表面浸塑生产线组成,是用于高速公路隔离栅的生产、表面处理的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其产品已用于江西省温厚高速公路。此外,大功率三相二级整流点焊机、智能涡流探伤仪、热处理群控仪等一批智能化检测、控制设备也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应用。
2007年4月,与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焊接技术研发中心,首批启动3个研究项目,经费60万元,企业每年还为学校提供运行经费20万元。同年,还与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材院三方联合成立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中心,与航天066基地湖北机械厂设立无损检测技术研发中心。
2008年4月23日,江西昌航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与山东民营企业家就深度研发和产业化“氧化锆泡沫陶瓷过滤器”技术达成合作协议,该技术是由王薇薇教授团队跟踪全球洁净钢水过滤技术最新发展趋势,依据国内市场的现实需求研发而成,填补了我国钢水净化技术的重大空白,实现了制约炼钢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2009年,在江西省千名科技人员入园入企行动中,学校参与申报31项合作项目,其中2项入选科技部科技合作项目,5项入选江西省科技合作项目。学校还与中航空工业成飞、中航工业洪都、中航工业南方、北京航材院、空军5719厂、中海油等1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为多家企事业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多个型号研制攻关作出了贡献。其中,与中航工业南方合作协议明确南方航空集团出资300万元,攻克航空发动机生产科研技术难关,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省政府起草制订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文件,指导江西铜业、江铃汽车等近50多家企业清洁生产试点,为江西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