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我们共产党员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972年8月,我被调到陈云身边工作,那时我年仅25岁。记得,当我走进陈云办公室时,第一眼就看到陈云坐在一个老式的沙发上,他一手拿着文件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手拿着一把扇子缓缓地摇动着……那非凡的气质、神色坦然的形象,顿时使我肃然起敬。
他和蔼可亲地问我:“你是哪里人?”
我回答道:“山东梁山人。”
接着他悠然神往地问:“是水泊梁山吗?”
我回答:“是”。然后,他赞叹道:“噢,梁山一百单八将。”
在到陈云身边工作之前,我小时候听家乡的大人们讲过,陈云副主席是“中国的铁算盘”,但不知道他就是长期主持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 1977年7月,陈云夫妇在杭州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1975年秋末,我刚从山东老家探亲回来。散步时,陈云问我:“你回家看到生产队长是怎样组织生产劳动的?”
我回答说:“生产队长组织生产劳动,基本上就一个模式。有时是在傍晩收工前,就布置好第二天的活;有时他就在第二天早饭后在村子里边走边喊,来安排当日衣活;有时也用广播喇叭来安排农活,社员们就按照队长布置的农活,拿上所需的农具,各自向目的地集中。到了地头,先抽袋烟,聊聊天;年轻人打闹一阵,玩一阵子。如果队长在场的话,这个过程就短一些。”我讲到这看了看首长,他正凝神地听着。
他紧接着问:“那么,如果队长不在场呢?”
我答道:“如果队长不在场,这半天,或这一天的时间,就集体一起‘磨洋工’了,这种事可以说是常事。”
他听了我的回答后,沉思了一下对我说:“我小时候看到农民种自己家里的田,都是起早贪黑的,没有看见谁偷懒。”接着他慨叹道:“朱老总曾说人民公社培养了一帮懒人’。那是因为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在集体干活时,都认为是在为生产队干活,为队长干活。‘大锅饭’分到自己碗里的没有多少,所以就没有积极性。人们大概都是对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事比较在意吧。”
△ 陈云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陈云和往常一样,手提很普通的塑料文件袋子去开会。一次,在走廊里邓小平同志指着陈云手中的袋子笑着说:“老兄,你出门总是不忘带上你这个能买菜的袋子。”(两位老人家每次见面都互称“老兄”。)
陈云欣然自得地说:“我这个袋子既能装菜,也能装米。”
会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很感兴趣地对陈云说:“首长,你和小平同志的对话真是幽默,小平同志把你这个文件袋子形容得很有意思。”
陈云说:“我这袋子里装的和会上讨论的全是国家建设中有关人们生活的一些事,什么油、盐、菜、米全都在这里面装着呢。”“不要小看这些吃饭穿衣的生活小事,这可是人民的大事,是国民经济的大事。人是要吃饭的,一天不吃饭,肚子就要饿得哇哇叫。”
△ 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使用过的公文包。
1979年秋末,陈云在北京医院住院。住院期间,他每天都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一天,他和往常一样按时打开收音机,当他听到将要有大风、降温、雨雪来临的消息时,马上问我和王秘书等人:“你们看见菜市场和大街上的人们,买过冬的大白菜了吗?要降温了,菜农应该抓紧抢收才是,免得遭受损失。冬天人们不能没有菜吃。”我当即回答道:“现在机关食堂和市民们正在选购大白菜准备储存呢。”老人家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了声:“那就好”。
1981年5月16日上午,邓小平同志约定陈云和其他几位常委在他家集合,要一起去看望病重的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陈云第一个来到了小平同志家里。当陈云走到小平家的会客厅门口时,小平同志正等在那里,他一见到陈云就欣喜地迎了上来,并兴奋地开口就说:“老兄,那个联产承包,灵得很噢。”
陈云说:“这个办法蛮好,靠得住。”陈云接着说:“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山东老家探亲时,看到老百姓自从试行了‘联产承包’后,普遍都把自己的责任田管理得很好,确实比集体化生产时要好得多,也确实普遍增产了、增收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当我听到首长讲到这时,才恍然大悟。每当我回老家探亲回来,首长就向我不断地打听许多事情。比如,你在回家的路上都看见了什么?农民的生产情况如何?你回家看到农民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原来他是在向我了解民情、民意呢。
陈云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这个办法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向中央提出过,在落后的农村搞‘包产到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迅速解决缺粮问题。当时你和少奇同志、周总理是赞同的。可那时‘极左’的思想是占上风的,这事是不会让你去做的,你提议了还要挨批评。此后,我休了一段病假。”
小平同志称赞道:老兄,还是你稳得住。
选自《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